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乡亲名讳、乡音及其它

精品 乡亲名讳、乡音及其它


作者:蒺藜秧 布衣,468.3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2发表时间:2017-07-20 16:36:44
摘要:你祖上姓啥无所谓,关键是现在要姓“人”,关键是全中国、全世界只能有一个通用的姓氏:人。

乡亲名讳、乡音及其它
   郭固集位于中原腹地,姓氏自然五花八门,占人口多数的所谓大姓,有周、杜、车、毛、刘等;人口数量较少的,则有王、谢、祁、靳、胡等。像任何一个村落一样,大多一村一街一姓,或一姓一村一街。说成血脉纯粹也好,说成原始封闭也罢,反正从村落初成直到今天,都是这么个状态。只是有一点,郭固集五道街或任何一道街的姓氏,不像邻村大槐树的姓氏那么有趣:钉锅焊壶(丁郭韩胡)。
   据说,我们老周家的姓氏源于姬姓,以周王朝最后一任国王周赧王得姓。赧王姬延国破家毁,其后裔改姓为周。实在让周姓后代有点儿郁闷纠结。姬延的谥号“赧”者,难也,羞耻也。八百年的江山,竟然一朝毁在他手,别说史官们觉得丢脸,就是我们周家后代,也觉得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
   令人欣慰的是,也有一说,周家是睿智英明的周公姬旦的后裔,也是改姓而得周。实在让人万分荣耀!另有一说,部分周姓源自外族改姓。
   任何一种姓氏的渊源均如此,首先要和三皇五帝挂上钩,纷纷说自己属贵族后裔。也难怪,上古洪荒时期,地球上就那么几个人,或者说,载入历史的就那么几个人。
   让人纳闷的是,那些徒隶小民们,难道真的像工蚁工蜂一样被绝育或者压根儿不会生殖?当然不是,黎民百姓尽管职能与工蚁工蜂毫无二致,他们的蛋白质结构,却与昆虫有根本区别,他们的蛋白质组成了一种叫做“人”的生灵。“人”这种生灵中间,帝王贵胄们固然具备繁殖能力,草根们同样也有。差别仅仅在于,前者因为天赋的身体特质和人赋的权力特质,能够占有更多的雌性或称女性资源,从而生殖繁衍多多;后者则只能占有较少的同类资源,从而生殖繁衍有限。当然了,不少草根们的确草木一生,只长秧子,却不开花不结果,打光棍儿。但肯定并非所有的草根黎民都打光棍儿的。那么,他们结出的草籽们、草籽们生出的野草们,绵延不绝的子孙们何以为姓?
   所谓的奴产子们或以主人的姓氏为姓,或被主人赐姓,或者在以后偷偷地自己给自己安个姓,或者改姓。但无论如何得姓,总要改成大姓、贵姓。于是,中国大地上所有的家族,都成了三皇五帝的裔孙。
   人人都向往高贵,无可厚非;然而,仅仅这族姓的历史中,就掩盖和潜藏着多少的屈辱、艰辛和悲惨!
   我姥爷家族也在郭固集,西街,周家在南北街。姥爷高姓杜。姥爷家族的历史比爷爷家族的历史更了不起,货真价实的值得后世子孙炫耀。
   “祖自虞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相信地球上所有的杜姓子孙,都会对此出自《左传》《史记•高祖本纪》中的杜姓族谱耳熟能详。传说,杜姓源自祁,黄帝后裔。黄帝产25子,得姓者12人或14人,其中一个叫祁。也有一说,杜姓是帝尧的后代,但尧是帝喾的儿子呀!乱麻一团!也难怪,彼时尚为原始的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只知娘是谁,至于爹是谁,很难弄清楚。稍稍清楚一点的是,杜姓到了帝尧裔孙刘累时代,血脉源流开始见点儿分晓。
   刘累为夏王孔甲豢龙,被赐御龙氏。杜姓与刘姓同宗同源,盖因此而来。如此,杜姓和汉高祖原本也是一家子了。这就是为何《史记•高祖本纪》中记载了杜姓脉源的缘故。不仅如此,杜与刘、唐均为同源,以至于就连诗圣杜甫也几次温情脉脉地和姓刘姓唐的人套近乎:“分源豕韦派,别浦雁宾秋;年事推兄忝,人才觉弟优。”(《重送刘十弟判官》)“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敬寄族弟唐十八》)
   御龙氏和豕韦氏的故国,均在距离今郭固集十几里地的大坡里。这么说,我姥爷这一支杜姓人家,在九州大地上转了一圈,最后,竟然歪打正着又踅回了先人发祥地。想一想,就连外甥也不由自主地温暖而感动。
   中国象形文字其实记载的是炎黄子孙的演变史,这是其它文字所不具备的伟大功能,尽管这种文字的创制不及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和拼音文字更费脑筋。“杜”字既是象形字——杜梨,又是会意字——从“木”从“土”,所以,是否可以揣度,杜姓先人是土木工程师?彼时的工程师不像今天的同行这么高大上,只不过徒隶之属,也就是工蚁工蜂的干活。不过,还是包含技术含量的,至少比只会种地拉套锛三垄的农人要高档一点点。正像《史记•高祖本纪》中所述,杜姓“祖自虞上为陶唐氏”,也就是制陶制罐者。那时候,是个人都会制陶制罐,但显然,陶唐氏之为陶唐氏,在于他们长于制陶制罐。这也说明杜姓先人的确拥有一技之长。
   如此胡思乱想姥爷家族的姓氏来源,请姥爷们和舅舅们不要生气,这是历史的科学,族姓的真相。请尊重科学,正视真相。
   像我们周姓的来历传说一样,杜姓以及任何姓氏也都有另外的来源,即赐姓、改姓包括外族改姓,而且是如今所说的少数民族,即东夷西戎北狄南蛮民族改汉姓而来。也就是说,本来不姓杜不姓周,后来改成了姓杜姓周。那么,任何一个姓氏的族人,便不会只有一个祖宗了,所谓的同宗同祖,所谓的同族同源,纯属后人们的自作多情。
   追宗溯祖源自人们血液中寻根的天然情绪激荡,是一种心灵的安慰,是人们在艰难的自然和人世上寻求团结强大的本能追求,是人类各个族群的一种文化寄托、精神追求。然而,事实上,家族永远无法追踪到血缘的真相,永远无法抵达先祖的地穴和茅草屋。
   一姓家族的历史如此,一个民族的历史亦如此。家族血缘的纯粹度,就像所谓民族文化的纯粹度一样,均不过最短近的今人的臆想和伪造。所谓认祖归宗,一脉相承,只在精神价值领域有意义。
   是否太让人寒心:如此,我们在今天汹涌的人流中拥挤倾轧的灵魂,该向何处寻求安慰呢?
   人们期望依靠血缘的庇护,无异于飞蛾扑火、水中捞月,它们带来的,往往伴随着尴尬和伤心,甚至是欺诈和伤害;亲情和乡情间的分崩离析,比陌生者之间的残酷更让人失落伤心,多少人因此被毁掉。人们和谐生存的光明大道,在于理性与科学,在每个人的大脑中、在黑压压的人群中地不断生长。
   比如,最近一些年,已经有人类学家和生物学家通过血液分析和基因辨识,大致弄清楚了散居地球各处的人种起源。无论你操什么语言,用刀叉还是用筷子,抑或用手抓吃饭,血液分子和基因组合,板上钉钉地告诉你,你是亚当夏娃的后裔,还是女娲娘娘造出来的。不过,也仅仅划出了一个大致的轮廓,至于更详尽的姓周还是姓杜,那就只有爹妈知道,甚至爹不知道,妈也不知道,爷爷奶奶老爷老奶也不知道。
   知道也好,不知道也罢,它们让人心跳加快,但它们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应该知道,你祖上姓啥无所谓,关键是现在要姓“人”,关键是全中国、全世界只能有一个通用的姓氏:人。同时,也应该明白,你是从猿猴和工蚁工蜂变来的,但过去这么多年了,你不应该再是猿猴,也不应该再是工蚁工蜂;你是人,只是人。
  
   二
   族姓的历史无可考,查来查去,也不过是一种心灵的趣味体操,甚至像小孩子打游戏。然而,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名字,却是一清二楚的。一个人的名字,不但寄托着爹娘的种种期望,也往往是其诞生时代的产物。三皇五帝时代,草民们没有姓氏,更没有名字,只有大个头的人才有名姓,这就是为什么直到今天,“有名有姓”这个成语还是一句恭维话,只能用在有名有姓的大牛身上。
   后来,人口繁殖得太多了,姓名应运而生。贵族们当然依旧例引经据典地给王子王孙们起名,还有专业人士职司,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名字却比较直白简易,叫啥的都有,尤其喜欢以动物给自家的孩子命名,像羊了、豕了也就是猪了,还有牛、马、骡子等等。人名儿贱,据说人命就硬棒。让人喷饭的是,日本还有叫马粪的。
   当每个人都有名有姓,而且每个人的名字都成为正儿八经的时候,人类文明的曙光开始破晓。有了文明,也就有了经典,即便寻常草民家添丁添口,也要翻着书本或请识文断字的人,给起个符合圣贤要义的名字。
   还拿我们郭固集来说吧。
   从今往上数三两代的人名,乡亲们脑子里都还记得;再往上数个十代八代的,在族谱上写着。它们大多言之有理,持之有故,不少种地补锅的,名字也能从经典中找到出处。
   比如俺姥爷。俺姥爷他老人家名讳杜寅天,“寅畏天命”,取自《尚书•无逸》:“严恭寅畏,天命自度。”多么有文化,多么虔敬多么响亮高雅的名字啊!
   当然,有的人家不在乎子曰圣人言,他们给孩子起名,咋着方便咋着吉祥咋着来,比如,有叫栓牛的,有叫孬牛的,有叫铁锤的,还有叫石磙的。可不是乳名,是大号,直到他们晚年,晚辈们还在恭敬孝顺地喊着“栓牛舅”“孬牛爷”“铁锤大爷”“石磙叔”。起着这样名字的人,命都很硬,都活了大岁数。
   我姥爷有一个本家兄弟,叫云住。听听,多么诗意的一个名字啊!不过,老姥爷给云住姥爷起名的时候,可不是诗人,他是一名跑到开封城要饭扛活的盲流,可不就像云一样到处流窜吗?有趣的是,肯定是因为厌倦了这种云一样四海为家的漂泊生活,老姥爷给他的小女儿,也就是云住姥爷的妹妹起名改云,不再云来云去了,受不了喽,改改生活方式吧。
   兰妹,写出来漂漂亮亮的一个小妮儿的名字,实际上,爹娘当初的意思是嫌家里女孩子多,要她拦着下一个妹妹,该弟弟来了。
   还有叫荒长的。在过去不成景的年月里,能够像郭固坡的荒草一样狂长着而不至于夭折,该是多么巨大的幸福啊!
   无论铁锤石磙,还是改云荒长,都是发自爹娘内心真真切切、踏踏实实的期望。
   我的启蒙老师车老师弟兄三个:爱文、爱读、爱诗。仅仅听一听这些名字,就知道出自一个知书达理、耕读传家的书香家庭。
   也有街坊叫爱学的。像爱文一样,爱学也当了教师。还有叫爱碗、爱盘、爱金、爱银的,听上去好像不似车老师哥几个的雅致,然而,在缺吃少穿、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家庭和岁月中,喜爱碗筷盘盏,喜爱金银孔方,所寄托着的,同样是爹娘美好实在的期盼,叫起来、听上去同样响亮优美。
   爱文爱学当了老师,爱碗爱盘开了饭馆,爱金爱银做买卖。乖乖,姓名学的确是一门大学问,可不敢小看它们!
   20世纪五六七十年代,郭固集姓名学和全中国的姓名学一样,发生了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实,也不能算作翻天覆地,老辈们从圣人语录中给孩子找名字,彼时的人们从领袖语录和报纸广播中找名字。仅仅建党、建国、建设、建社、爱党、爱军、红卫、红军这样的名字,在郭固集五道街分别至少有三四五六个,只是姓氏不一样。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俺叫周红国。是个人儿都能一耳朵听出,俺是那个红彤彤的年代出生的人,想装嫩都没门儿。据说,俺爹当年本来是要给他儿子起名“红卫”的,尽管因为姥爷正在挨斗,俺娘、俺姨连红卫兵都没资格当,我上小学的时候,也没戴过红领巾。也许考虑到叫红卫的人太多——据说全国有几千万之多,要是有人冲大街上惊恐地喊一声“红卫,快跑”,保准有一大群人四散奔逃——于是,当过兵见过世面的俺爹,给我换了个名字:红国——红色中国,既突出时代特色,又尊重家谱,我们这一枝周姓人家最近的族谱辈分:家宅鸿禧,世代吉昌。多吉祥!
   这个名字我使用至今,在身份证上确定了,并未感到有什么不方便。只是二十来岁开始钟情缪斯的时候,自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周路。是随文学的习俗,还是觉得本名土气、周路这个名字洋气,现在记不清楚了。
   不过,近些年发表作品的时候,我有时用原名。身体发肤固然父母所赐,不宜随便自弃,名字也是爹娘苦思冥想不知多少时日的心血,我们也应该珍惜,不宜轻易更换。
   有时候反复琢磨自己的名字,唉,不大好听。但不是觉得土气,是俗:人家同龄人在那样一个火红的年代叫爱文、爱学、爱碗、爱盘、爱金、爱银,我爹娘却竟然给我起了这样一个毫不实惠毫无特色的名字。爱文爱读爱碟爱盘爱金爱银是多么的特立独行,红国红卫爱军爱民却是那样地落入俗套!
   一熟人出身河南农家,原名倒不算土气,进京从事艺术培训行当,却改名了,在本名中间添了一个“家”字,立马儿,一股浓浓的南方气息、艺术洋气雅气扑面而来。
   兄弟,是不是有点儿自卑的嫌疑啊?当然,精明的他可能仅仅出于商业需要,以这样优雅不俗的名字迎合艺术家长的附庸风雅。这么说,他是个高人,不是个俗人,更不自卑,相反,很强硬。
   津津乐道乡亲们的名讳,当然认为它们很耐听,但并不觉得比城里人的好,甚至不会用实在、质朴这样的字眼来美饰,只是觉得它们和任何名字一样——英国人的也好,美国人的也罢,更不必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人的,大伙儿的名字一样,隐含着父母的希冀,隐含着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生活习俗,但是,它们首先都仅仅是个标记的符号。除此之外,再也没有雅俗贵贱的差别。
   但总有人认为他们有不小的差别。

共 782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我国语言之丰富,城市的现代化和语言的障碍,以及由此反映出的上海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本土化和全球化关系问题。顾名思义,本土化局限在一定的地点和区域,不同的人们认同和内化同一地区语言、文化和风俗习惯等,它的重要特征是同质性。与此相对的是,全球化着眼点于全世界,是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和不同文化的彼此共存,更多的表现是宽容和相互接纳基础上的异质性。本土化和全球化往往是互相排斥的。本土化表现的是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是以本地文化为中心;而全球化则往往忽视地方的自我保护,其一致的步伐,往往忽视不同地区的不同特性。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本土化往往是具有超前思维的人们的一种呼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自我保护,否则,它将濒临“灭绝”。一般来说,本土化和全球化程度,显示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但本土化不代表落后,不代表停滞不前和不发展,甚至阻碍城市的现代化。无论是起名字的演进也好,还是本土方言俚语也好,它只是一种标记的符号,只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只是一种生活的习惯,使用着比较顺口顺手。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721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20 16:59:21
  乡亲名讳与乡音,就像一根看不见的红丝线,始终牵扯着游子的情感神经。欣赏佳作,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蒺藜秧        2017-07-20 21:54:19
  谢谢!多交流!
2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7-21 09:58:04
  祝贺佳作获得精品,祝您佳作不断!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2 楼        文友:蒺藜秧        2017-07-21 10:04:39
  多谢!请多指导!
3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7-21 10:40:05
  恭喜佳作斩获精品,期待更多精彩辉煌。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3 楼        文友:蒺藜秧        2017-07-21 10:43:19
  多谢!我在武汉华中师大读的研究生,和您算是半拉老乡。幸会!欢迎到北京做客!
4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7-21 12:47:38
  名字就是一部分历史书,个人的,家族的,时代的,地域的,这篇文章很好地诠释了名字称呼等的文化内涵。祝贺文章精品!
语文教师
回复4 楼        文友:蒺藜秧        2017-07-21 15:56:55
  多谢鼓励!我的职业生涯也是从五年小学语文教师开始的。咱们算是同行。多指导,多交流!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