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晓荷*人间百态】物华天宝话文县(征文.随笔)

编辑推荐 【晓荷*人间百态】物华天宝话文县(征文.随笔)


作者:老娄 举人,4219.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342发表时间:2017-07-27 17:13:06
摘要:文县素有“陇上江南”、甘肃的“西双版纳”美誉,也是“大熊猫的故乡”,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数量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名优特产有花椒、松茸、羊肚菌、文县纹党、木耳、茶叶等。风景名胜有文县天池、铁楼藏族乡白马藏族村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文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陕西交界,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东南与四川省青川县、平武县接壤,西邻四川九寨沟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陇南市武都区。
   文县素有“陇上江南”、甘肃的“西双版纳”美誉,也是“大熊猫的故乡”,在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大熊猫数量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名优特产有花椒、松茸、羊肚菌、文县纹党、木耳、茶叶等。风景名胜有文县天池、铁楼藏族乡白马藏族村寨、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
   文县,早在原始氏族公社已有人类活动。县境内堡子坝乡朱家台,石鸡坝乡哈南寨坪均有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的文化遗址。《尚书•禹贡》记入梁州之域,周时为雍州地。战国至西汉初为氐族所居,《史记•西南夷传》载:“白马最大,皆氐类。”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6年)置广汉郡平道。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置阴平道,为广汉郡领县之一,并设北部都尉,治阴平。东汉为蜀国都尉治。三国初属魏,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蜀汉置阴平郡。蜀汉末年,魏将邓艾曾偷渡阴平,在此凿山修筑了通往蜀国的古栈道。北魏太和元年(公元477年),氐人在此建立阴平国,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北周灭阴平国,明帝封“文”置州,始称文州。文县之“文”即沿用文州之名而来。
   文县西高东低,地处内陆腹地,属秦巴山地,构造复杂。最高海拔4187米,最低海拔550米,山地约占总面积的90%。文县自东向西由亚热带丘陵区向高山峻岭、深山峡谷区展布,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形。山峰海拔高程1000米-4187米之间,河谷海拔高程550-1650米。文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为亚热带北缘山地气候,垂直气候差异明显,形成了亚热带、温带、寒带叠次镶嵌的不同气候类型区。年平均气温15℃,无霜期260天左右,降水量400--1000毫米,年平均日照数1200-1800小时,无霜期250-310天。具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气候特点。
   境内有两江、八河、三百六十多条小溪,有白龙江、白水江、团鱼河、丹堡河、白马河、马连河、中路河、洋汤河、龙巴河等,河流年径流量达200亿立方米。文县属长江流域、嘉陵江、白龙江、白水江水系,境内白龙江、白水江由西至东穿流而过,汇入嘉陵江。
   境内有两个总面积为25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省自然保护区,栖息着100只大熊猫,2000多只金丝猴及羚牛、雪豹、大鲵、林麝、黑熊等3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全部兽类77种;鸟类275种、一级保护4种,二级保护24种;高等植物2160种,甘肃新记录33濒危珍稀植物珙桐、香果树、红豆杉等617种。文县有亚热带海洋类鱼资源68种,有野生花卉黄海棠、红海棠、毛杓兰、西康兰、铁橡树、京山梅、太师、台灯树、紫牡丹、映山红、黄杜鹃、红杜鹃等100多种。有虫草、贝母、当归、大黄、白芪、天麻、猪苓、杜促等1260多种野生、家种中药材。绿色食品山野菜珍品有蕨菜、微菜、皇菜、黄花、水蕨、刺嫩芽等20多个品种。还拥有珍贵大型林木真菌蘑菇、香菇、羊肚菌、猴头菌、牛肝菌、松茸、黑木耳、金耳、银耳等194种。
   文县有南起甘肃四大名镇之一古称小苏州的碧口至让水河与丹堡河构成的百里自然风景区,有白马河60里白马民族风情区、位列中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洋汤天池、天池生态公园近30个自然景观群。
   文县天池国家森林公园,位于陇南市文县以北约100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由于远古时期的地壳活动,致使地壳断裂,洋汤河河道被堵截,于是在海拔高度为2400余米的天魏山上,便汇成了状如葫芦的一湖碧水,文县天池有九道大湾和一百零八个小湾,方圆20公里,水深97米,水域面积80公顷。
   铁楼铁楼藏族乡属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差异很大,“一沟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西部的净各绺山海拔3530米,为全乡最高峰。境内山峦叠嶂,沟壑纵横,林海苍茫。
   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78年成立,位于甘肃省最南端,行政区划上隶属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的9个乡镇。总面积为183799公顷,森林覆盖率为87.3%。主要任务是保护大熊猫、珙桐等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区内有国家珍稀保护动物51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占全国数量的十分之一)、金丝猴、羚牛、豹等10种,二级保护的42种。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大熊猫保护区之一。1993年7月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2000年11月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即世界生物圈保护区)。
   文县历史文化厚重,民俗风情独特。
   玉垒花灯戏。因最初在正月十五日演出,台前台后挂满花灯而得名。又因它最早出现在陇南文县玉垒一带,又称为“玉垒花灯”。
   铁楼“白马人”。铁楼,为文县四大边寨之一,因古传掘地获大铁炉而得名,又叫铁炉寨。历史悠久,开发较早,铁楼藏族乡旧寨草坪有马家窑、齐家文化遗址。境内的白马藏族,又称“白马人”,性情豪放,能歌善舞,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据考证,白马人是氐人的后裔,清乾隆年间被朝廷将陇南的氐羌民族统划为“西番”(藏族),而与传统藏族截然不同,他们不懂藏文,不说藏语,不信奉活佛、喇嘛;白马人信奉原始宗教,语言、服饰、习性皆区别于藏族,历史上属于军事化的部落组织,不与外族通婚,亦不与真正的藏民族通婚。
   白马傩舞“池哥昼”。文县白马藏家山寨跳的面具舞“池哥昼”,已有千年历史,具有祈祥纳福、期盼山寨平安、五谷丰登的寓意,已被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项目。“池哥昼”是白马人的经典歌舞,包含了白马人的图腾、信仰、民俗、习性、团结、战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具有原生态、民族化、地域性的艺术特征。
   文县境内有三国古战场遗址,邓艾偷渡阴平凿山修筑的古栈道、忽必烈之子阔端攻陷文州后焚毁的古代城廓、农民起义军李自成与清军战斗过的中寨、屯寨、铁楼寨、哈南寨“四大边寨”,有朱元障本征伐蜀连连攻破的“临江关、火烧关、五里关、玉垒关、悬马关”等五大雄关。
   文县文昌楼,又称“魁星楼”,成为千秋阴平标志性象征,小城春秋的见证,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楼位于文县城东南角,系明代初年所建。被誉为“白水江上第一楼”。
   说到文县,不得不浓墨重彩说碧口。
   文县碧口古镇,是甘肃最南端的历史名镇,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多为四川经商落户移民,语言、服饰、习俗、民宅无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辙,故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说。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考古发掘响浪汉代墓群出土的铜器表明,两汉时期这里就有农牧活动。明清以来,碧口至四川昭化的白龙江、嘉陵江两百里水道,成为水上“丝绸之路”,商船列队,搏击惊涛骇浪,号子声声震峡谷,纤夫肩上的纤绳沟通了甘、青与巴蜀的联系。清朝乾隆以前,碧口的冯家沟只有十几家茅舍。当时。四川来甘肃的舟辑在距碧口20公里的中庙行店,后迁至肖家坝的旋滩,乾隆初年迁至碧口。至此,碧口成为繁华兴旺的水陆码头,甘肃、四川的物资集散地,木船沿白龙江入嘉陵江可直达重庆。凡甘、青及四川松藩等地药材、土特产品运出,西南各省、江浙一带日用物品进入甘、青及四川西北,都必须经过碧口集散。商贾云集,交易兴隆,外地商人在碧口建有会馆5处,药材行栈40多家,古镇名播陇原,享誉华夏,为甘肃四大重镇之一,有“小上海”之称。
   随着水运业的日益兴旺,碧口古镇繁华至极,各地客商纷纷解囊建馆修宫,一时间工商船帮会馆林立,成为商镇发达的象征。江西会馆三元宫、四川会馆川主宫、陕西会馆忠义宫、船帮之所鲁班庙等,各具风姿。清乾隆七年(1742年)开始修建以供奉镇江龙王为主的紫云宫,为船帮会馆,俗称王爷庙,历时六十载建成,至民国十八年(1929年)经两次修葺,此庙富丽堂皇,宏伟壮丽,为邻近诸省少有。同时带建有不少庙宇,如红庙子、南山寺、土地庙、响浪寺等。民国初年,碧口街居民500余户,2000多人,除本地十几户张姓农民外,余者皆为外来商族。每日来碧驮运骡马100多匹,肩挑背负及来往客商1000多人,每逢集日四邻农村来赶集交易者尤多,市场喧嚷繁荣,行人擦肩接踵,日商品交易额达八九万元(银圆)。碧口可谓万商云集,遂成为甘肃四大名镇之冠。民国年间,碧口陆续增设了烟酒营业税局、直接税局、特税局、海关税局等税收机关。抗日战争后期部分海关沦陷,药材出口滞销,经营药材的商家改营大烟生意,碧口至此大烟生意交易跃居全省首位。年税收曾多达两万多银元,占全省税收的一半以上。民国十六年(1927年),碧口统捐局达七万六千元(银圆)。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征地价税六万六千多元,碧口经济之繁荣由此略见一斑。民国后建碧口公园,其内有园亭楼廓、动物园、抗日楼、书画院、城隍庙、文庙等,可见古镇历史的繁荣。清代有诗《碧峪镇登紫云宫楼》为证:紫云楼阁最高层,遥眺关河远是增。山势千重盘陇蜀,江声一气赴嘉陵。川原形势仍古今,人数代迁感废兴。今日皇图垂巩固,须知寰海水清澄。1933年新建碧山公园,大礼堂门口有一联云:碧山巍峨紧关秦岭千重锁,白水汹涌冲破江河万里涛。
  

共 3719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因沿用古文州之“文”而得县名。位于甘肃省最南端,与四川、陕西交界,地处秦巴山地,是甘肃的南大门。东南与四川省青川县、平武县接壤,西邻四川九寨沟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北接陇南市武都区。文县素有“陇上江南”、甘肃的“西双版纳”美誉,也是“大熊猫的故乡”。文县西高东低,地处内陆腹地,属秦巴山地,构造复杂。境内有两江、八河、三百六十多条小溪,境内有两个总面积为25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级、省自然保护区。 文县有南起甘肃四大名镇之一古称小苏州的碧口至让水河与丹堡河构成的百里自然风景区,有白马河60里白马民族风情区、位列中国四大天池之一的洋汤天池、天池生态公园近30个自然景观群。文县历史文化厚重,民俗风情独特。玉垒花灯戏、铁楼“白马人”、白马傩舞“池哥昼”。文县碧口古镇,是甘肃最南端的历史名镇,原名碧峪口、碧霞口。多为四川经商落户移民,语言、服饰、习俗、民宅无不和巴蜀大地同出一辙,故自古就有“碧口不象甘”之说。碧口,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者用深厚的文化底蕴,渊博的历史地理知识,将文县从古至今的介绍得引人入胜。有仿佛将文县的每一处用墨笔仔细勾勒出彩。我就像屹立于文县的青峰之上,随着作者的文笔将文县的山水河川,人情风俗一一品味。看不尽优峡之处水落如瀑,听不够林间泉涧宛若珠圆,叮咚入耳。古诗一首:”紫云楼阁最高层,遥眺关河远是增。山势千重盘陇蜀,江声一气赴嘉陵。”带人看尽文县风景似梦,清悠为它弹指而奏。感谢老师赐稿淡雅晓荷,盼佳作连连。[编辑:芩翼卿扬]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芩翼卿扬        2017-07-27 17:13:37
  遥问老师安好,学习了,盼佳作连连。
用不拘的个性,傲天马行空,用芩翼之翅,炫珽玥之光!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