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我的乒乓情缘(散文)
说起乒乓球,可谓妇孺皆知,那是我们引以为自豪的国球!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几乎包揽了奥运会、世锦赛男女单打、男女混合双打、男女团体等多项冠军。说起乒乓球世界冠军诸如:庄则栋、郭跃华、江嘉良、孔令辉、刘国梁、王涛、曹燕华、乔红、邓亚萍、王楠……大家亦能如数家珍。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伟人毛泽东亲自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并亲自拿起球拍打乒乓球,乒乓球运动迅速在大江南北发展起来。小小的乒乓球充满着魔力,它令无数人为之运动,为之痴迷,为之疯狂!
谈到我对乒乓球的兴趣与痴迷,可以追溯到童年。作为上世纪60年代末出生的我小时候玩的游戏特别多,上山撵兔子,爬树掏鸟窝,下河捉鱼虾、游泳,与小伙伴扇纸烟盒、打纸鳖、打砖头、翻叉、捉迷藏、跳房子、跳绳、抛沙包、滚铁环、斗鸡、钻叫花子洞……那时候上学没有什么压力,只上半天课,半工半读,天天玩的疯野。大概是四五年级时,一次在小学礼堂看见两个老师在打乒乓球,一个猛虎样抽球,一个悠然海底捞月,你来我往,看得我入迷如痴!我就想:这游戏真好玩、真有趣!模仿是孩子的天性,买不起球拍,我就与弟弟找来锯子和薄木板自己锯球拍。工具不好,技术拙劣,我们把圆球拍锯成了方球拍,形状很像泥瓦匠用的刮泥板,又用卖蓖麻籽的一角钱买回一个乒乓球,到哪里打球呢?就在门前街上画上一条线,我们空对空地打,谁球没接住落地算谁输。天黑了,玩得还不尽兴,我们又背着大人在煤油灯下在家里对着墙单打。放了星期天,我突发奇想约了小伙伴在家里大桌子上打球。家里的大桌子是一个四边一庹长的正方形桌子,上面放些水壶之类,平时写作业用,只有过年过节有客人来饭菜多了才用,当然,大人有闲暇时想吃手擀面时也用。我把大桌子收拾干净,找来擀面杖往桌子中央一放,窄窄的乒乓球案子就有了。
后来,渐渐长大一些,条件也好多了,学校有了水泥案子,用砖头做网子,我们便经常围着打。先是打3个球定输赢,后来打6个球一局,又听说国际上比赛打21个球正规,我们马上借鉴。因为这样打一局时间长,又显示球技,很过瘾的。可是好景不长,有人提议:不下庄当“皇帝”的一个劲儿地老玩,接一局等得太久,要改规矩!伙伴们觉得有理,于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新的游戏规则又诞生了。“挂钩”,怎么个挂法?坐庄的守球,新上者攻球,只打一个球。坐庄的赢了,攻球的下,另一个再上。如果攻球的赢了,就有资格正式开球,倘一局赢了庄主,那么赢家就成了新庄主。也有徇私的,上来挂钩的与我关系好,技术又臭,你最好让他一球,这样你的“皇位”稳当,又可多玩一局,岂不快哉!实践出真知,游戏中我们又发明了3人打的“大、中、小人国”,4人打的“双打双平双下”玩法。
参加工作后,打乒乓的兴趣仍然不减,天天都想拍上几局,无奈兴趣相投者不多。自恃乒乓技术不凡,又正谈女朋友,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竟带着女朋友到县工会旁花钱跟摆乒乓球案子做生意的人叫板。本想露露脸,不料竟被打得落花流水,一败涂地,带着女朋友骑着自行车夹着尾巴灰头土脸地逃跑了。
中国是一个全民爱乒乓球的大国,一个小小的乒乓球常常引得国人为之痴迷疯狂。每遇奥运会、世锦赛不知有多少人夜以继日守在电视旁、电脑前观看欢呼!妻给我讲的一个真实故事,让我感动许久。说是她三姐有一年夏天,姐夫做装潢活去了,孩子读大学利用暑假打工在外。她一个人在山坡上迁芝麻、掰包谷,好几亩地呢,离家又有好几里路,冒着酷暑肩挑背扛,十分艰难!从早上一直忙到下午2点多才回来,又累又渴又饿,浑身衣服湿透又被捂晒干,人已精疲力尽。回到家,打开电视,舀瓢凉水咕隆灌下,便歪躺在堂屋地上睡着了。不知过了多久,电视上的嘈杂声把三姐给吵醒了,她揉揉眼,只见电视上正在转播邓亚萍参加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决赛,她一骨碌爬起来,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起来,忘了饥饿,忘了疲惫,忘了苦累,眼睛紧盯着电视屏,嘴里不停喊着加油,仿佛电视里的人听不见她的呐喊,没有回应,她便用自己的行动援助。跑进孩子的房中,找到一只乒乓球拍和一个球,就在墙上单碓着。乒乓球没接住,就停一会儿,瞅着荧屏,见邓亚萍获得冠军注视着国旗冉冉上升流泪了,她也跟着流起泪来,口中还呢喃道:“邓亚萍得了冠军,真厉害!中国人乒乓球打得就是好,了不起!”说罢话才起身洗澡弄饭吃。一个农妇对乒乓竟如此兴趣热爱,我等热血读书人、教书人又岂能不爱之迷之乎?
5月7日至8日,房县第二届教职工乒乓球运动会在县实验小学隆重举行,来自县教研室、县直学校、各乡镇的26支代表队、150名运动员参加了此次比赛,我作为军店镇代表队的参赛队员有幸连续参加了两届。四年一届,这次参赛的却大多是老面孔,中年人居多,男子组最大的参赛者已年近花甲,年轻的20出头。他们放弃双休休息投入地比赛,那种对乒乓球的浓厚兴趣和诚挚热爱令我肃然起敬!
我这次参赛无论从技术上还是战术上乃至心理素质上都明显优于上一届,我从团体赛到个人赛打了20多局,虽然赢了绝大部分,可是由于团队综合实力不足及其它原因,我们男子组团体和个人都没有进入前8名,所幸女子组取得了团体第8名。回来总结,老李自嘲道:“不是我们不厉害,而是‘敌人’太强大了啊!”莞尔之后,虽对输赢早已看淡,可从中学到的和感悟到的与乒乓有关的许许多多,却令我感动不已!
今年的男子团体冠军被房县一中夺走,男子单打冠军也被该校的乒乓老将付建华折桂,当时角逐鏖战的精彩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7号那天上午,阴天还下起了小雨,气温骤降很冷。可是,县实验小学3楼乒乓比赛大厅里却热闹非凡,4张台子4个小组20多个男子代表队正在进行小组淘汰赛,队员们在裁判的公正判决下投入地比赛着,你推我挡,你攻我防,你铲我削,你抽我守。有的队员打得兴起,口里像李小龙比武竞技时一样啸叫,脚下步伐如少林武僧一般猛踏,那凶悍的气势似乎要压倒对方。可是,白亮的小球无需蛮力,对方巧妙的一转手腕儿,就达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1号台上上届男单冠军县实验中学的副校长杨勇正与红塔乡劲敌对阵,他虽然戴着眼镜,身材有些发福,可是伸手依然敏捷,功底深厚,略胜一筹,淋漓大汗中赢得两局。3号桌上青峰的杨军与教研室的张中军一局打成13平显出双方棋逢对手,两边的加油声不断。后青峰的张国坤对教研室的曹树中,你抽我守,连续5拍球不落地,看得裁判和观众都眼花缭乱,直呼过瘾!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2号台上县一中对抗大木镇,第一战是一中朱克武对大木的代傲双。朱老师40多岁了,戴着眼镜,身材瘦削,文弱书生模样,而代老师却是一个20多岁生龙活虎的小伙子。刚开始,小代老师占优势,他使的是横拍,左推右挡十分灵活,条件好时还潇洒地来个快速反抽,比分很快就飙到2:7,我想:11个球,几分钟的交易,双方比分拉大了,很难追上,这局输赢已见定局。突然,一个穿着运动背心、短裤的高个子运动员跑过来,眼睛望着裁判,双手做了个暂停的手势,便把朱老师拉到一边又是比划又是附耳窃窃私语,想来是在做技术指导了。稍顷,比赛又拉开阵势。朱老师发球旋起来,并且专攻小代的中线,小代手上迟缓起来,失误增多。比分渐渐缩小、拉近,我们都替朱老师捏了一把汗,可他不慌不忙波澜不惊,脸上颜色不变,仍是一幅从容镇定之态。对方不敢起拍抽,他却瞅准时机猛攻狠抽。不久,人们惊异发现,朱老师越战越勇,最后反败为胜了。看来知己知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竞技中何其重要!朱老师赢了两局退下休息,那个指导朱老师的高个子运动员拿着专用的球拍一脸自信地走过来,从练球的姿势一眼看出他很专业。带着好奇我一打听,方知是县一中的英语教师付建华。据他们一位副校长自豪地介绍:“付老师年轻时曾师从当时的房县乒乓球冠军刘斌,由于兴趣高、肯下功夫,不几年,乒乓球技艺大增,前些年又在外地工作一段时间,仍然研习乒乓球技术,去年才回来,不然上届冠军就是他了。”
还是在2号台,付建华与大木的几位选手对阵。对方技术还不错,可是一开球,就明显看出双方不在一个档次上。他发球左旋、右旋、上旋、下旋、侧旋、高抛旋对方很难接住,偶尔接住一两个,他也左抽右拉弧圈球,对方不知所措,难以招架,而对方发过来的所谓旋球,他却不经意地翻转球拍用背面轻巧削过,对方往上一挑,十有八九磕飞或扎网。于是,场上的比分常常是拉出七八个球的距离。有时,双方距离太悬殊了,他就故意发球自杀一两个,也算是给对方留点面子,不致于让对方难堪吧!这是球德呢,还是虚假的怜悯呢?亦或圆滑的处世哲学?我不好评判。总之,他的球技攻防完备,技术全面。虽然他已50岁了,打起球来却眼尖手快,动作敏捷,步伐和谐,活力四射,对阵中心定气闲游刃有余,不仅观众为他喝彩、鼓掌,就连对手也竖起了大拇指,向他投来了羡慕钦佩的目光。他为县一中男子团体赛立下汗马功劳,一中也因此获得男子组团体赛冠军,他个人也获得本届男子组单项冠军。一下子,他成了人们关注的名人。
我们这次参赛的20多个代表队150名参赛队员,百分之九十以上可能都不专业,而且大多是中人。大家都是凭借兴趣和参与锻炼的目的而来,专业与业余,赢球与输球,获奖与无奖都不重要,举行活动的目的正如教育局活动发起的领导所言:“积极组织和推动全县教育系统教职工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掀起学校师生共同锻炼的热潮,构建健康和谐校园!”对我而言那就是:我锻炼,我健康!我参与,我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