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王山赋
“浩浩天宇间,是谁经历了千年的风雨自然,
是谁张开五指朝向天
谱出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响,还我心自在田园
……”
当我沿着宽阔的药王大道,感受着夹道浓郁的文化气息,漫步走到药王山下时,远处的广播里正传来了这首振奋人心的抒情歌曲,使我对这灵动之山更加钟情。
沿着大道上到山脚,修建在山谷上的一个平坦的长方形小广场将药王山分成东西两面,向东望去,层层石级映入眼帘,据说这石级有141级呢,寻级望去,大殿的石洞形的大门上,赫然刻着“灵右门”三个大字。古朴的石基,沧桑的石洞门,两边被游人的手摸得发明的小巧可爱的石狮都给人以历史的厚重感。
沿着这印有历史痕迹陡峭的石基攀援而上,就来到了一代医圣“药王”大殿前,孙思邈彩色坐像塑于大殿正中,高约3米,温厚端庄,神态逼真,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一代药王以其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在医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被世代传颂。
看到肃然起敬的药王,不由想起有关药王的传说。
相传孙思邈自幼聪明过人,七岁开始读书,有日诵千余言,过目成诵的天才。因为少时体弱多病,汤药之资几乎荡尽家产,十八岁立志改学医道。他对古典医学有深刻的研究,对民间验方也十分重视,一生致力于医学的临床研究,对内、外、妇、儿及针灸都十分精通。他经常一面学习医书,一面不畏艰险,手执小镐,身背药篓,穿山越岭,攀登陡崖,进山采药。他走遍家乡和附近的名山大川外,还经常到五台山采药。他采药回来,亲自将药进行晾晒、加工,有时还亲自试用。苦、辛、酸、甜、咸,究竟是那种滋味,寒热敛泻,究竟对人体发生何等作用,他都要亲自品尝。
医道学成。他一心一意要用自己的精湛医术为穷苦百姓服务。凡是没有钱看病的人,他不但不收诊费、药钱,还腾出房子给远道来的病人住,并亲自熬药给病人喝。不论三更半夜,还是狂风暴雨,只要有人请他看病,他从不推辞,一定立刻赶去救治。
孙思邈对医术精益求精,而且在医疗实践中不断创新,发现了一些新的疾病,并创造出一些新的治疗方法。世界上第一个眼科疾病夜盲症的发现者是就孙思邈,找到治疗方法的还是孙思邈。那时,山区的老百姓中,有的人白天眼睛好好的,一到晚上,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感到很奇怪,便找到孙思邈诊治。孙思邈经调查发现,患这种病的都是穷苦人家,他看到穷苦百姓劳苦终日,得不到温饱,更缺乏营养食品。他想到医书中有“肝开窍于目”的说法,又想到五台山区的飞禽和野羊、野猪很多,便让夜盲症病人吃捕获动物的肝脏。病人吃上一段时间,夜盲症便慢慢地好转了
孙思邈行医中始终坚持做医生的道德品质,他告诫跟他学医的人们,一要热爱祖国的医学。他认为祖国医学是宝贵的,不愿为穷苦人治病的人切勿教他,不是热爱祖国医学的人切勿传授,正如他在《索问•金匮真言论》中说:“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
走出大殿,几个专注看石碑的身影,将我从传说中拉回了眼前。这些刻有药方的石碑,群众竞相抄录,以治病疗疾。周围都栽种着整齐的柏树。整个院子里飘着古柏的清香、缭绕着朝拜者们插在香炉里的香烟。
我漫步到山顶高处,走近一颗古柏细细端详:它粗大的根部衍生出繁茂的枝叶,枝条长长的、一层一层往上长,上面的新枝条短,下面的老枝条仿佛是要保护新枝条似的,都比新枝条长得长,这样形成的样子就像一座宝塔,时时增高,正如一代医圣精益求精的精神;古柏屹立在山上,不管严寒还是酷暑,不弯曲、不动摇,顽强挺立,正如一代医圣钻研医术的执着;古柏一年四季清香不断,正如医圣高尚的医德,为我们世代传颂。
鸟瞰整个药王山,对面层层建筑在漫山古柏的掩映下时隐时现,不禁感慨万千,这漫山的古柏啊,你就是这大山的灵魂吧!
“你是这山中的仙
你把山化作这青天
感受心灵回归的温暖
你是这山的主人
山是你的魂
山请你留在人间
千秋万代永远”
当歌声又一次回荡在耳边时,已是华灯初上了。四面的霓红灯勾勒出耀州城及铜川新区日渐繁华崛起的轮廓,作为一代药王的后代与同乡,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奋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