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人间百态】老家的丧葬习俗(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人间百态】老家的丧葬习俗(散文)


作者:作者涛子 白丁,4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5049发表时间:2017-08-07 17:26:52
摘要:把老家一带老人去世的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不管它是不是属于封建迷信的,毕竟它们是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老爷子去世,作为他的儿子,亲身经历这些风俗习惯,感受更深刻一些。


   戴孝也是有很多讲究的。“长手巾”要作一长一短不对等折叠,折叠处用麻绳或白线(一等人用麻绳、二等人用白线)扎住,预留一个套子,象帽子一样戴在头上,其他部分均披在身后,再用一根麻绳或白线(一等人用麻绳、二等人用白线)在腰间捆扎,如果戴孝者尚有父母健在,则“长手巾”长的一头要拖在地上;如果戴孝者的父母均已去世,则“长手巾”长的一头要缩短、不能拖在地上。“孝线”要系在上衣第一个纽扣眼里。一、二等人还要穿“孝鞋”,即用白棉布糊在鞋面上,如果不穿的话,逝者在阴间只能光脚走路。“脚布子”要用麻绳或白线(一等人用麻绳、二等人用白线)扎在小腿上,要扎紧,否则逝者在阴间就不能上、下坡。“长手巾”一直要背到“复山”,“脚布子”一直要扎到满“五七”,“孝线”、“孝鞋”则要一直使用到满“周年”。“横手巾”要横披在肩上,“孝帽”、“花孝帽”、“红孝帽”要戴在头上,这些都只是在出殡时才使用。
  
   (七)烧望亲台和烧福
   依照传说,人的灵魂被阎王派去的小鬼勾走后,人就死了,但其灵魂并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因为其灵魂被小鬼送到卖迷魂汤的孟婆处,喝下了迷魂汤,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么人的灵魂到什么时候才知道自己死了呢?据说到烧望亲台的时候才知道。
   老人去世后,家人请来道士先生,道士先生看完日子之后就要做望亲台,就是用一叠纸折一下,裹上香,绑在家门口的树上。到逝者去世的第三天夜里,在“鸡未叫、狗不吠”时刻,即夜深人静之时,逝者后人去烧望亲台。取下望亲台烧之前,后人们都要仔细观察一番,据说一般都有小昆虫之类的东西出现在烧望亲台上,那是逝者灵魂的化身。传说逝者灵魂在那时候会站在望亲台上回望亲人,发现亲人在哭泣、烧纸,才从迷魂汤里清醒过来,明白自己已经死了,然后告别亲人,到阴间去报道,进而投胎转世。所以如果不烧望亲台的话,逝者就难以从迷魂汤里清醒过来,转世困难。
   烧完望亲台后,逝者后人要安排一、两个睡在逝者去世时躺的床上,据说那一夜里逝者要回家来“辞床”,即告别阳间的床,要抚摸躺在床上的子女,当发现子女安静地躺在床上时,才会安心地离开。
   在出殡的头一天夜里,要为逝者烧福。烧福一般是为逝者烧钱纸,但也不限于钱纸,阳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阴间可能也会与时俱进,所以在烧钱纸的同时会烧其他的现代家具,如电视、小轿车、冰箱等等,当然,这些东西都是纸做的。烧福主要是给逝者的,但也会给其他的已故亲人捎带的,称为“带福”,就是让新近去世的人给以前去世的人带一些礼品,具有慰问性质。
  
   (八)作重
   前面说过,“作重的”就是抬棺的,一班是八个人。在我们老家一带,如果叫某一个人坐八抬大轿,那可不是敬重他,而是在骂人,因为只有人死后出殡才由八个人抬。“作重”第一层意思“作重的”要负重、要负责,哪怕是历经千难万险,也要平安地安葬逝者;“作重”还有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作重的”负责抬棺、安葬,而这些事情逝者的后人又不能去做,所以逝者的后人对这些人要特别尊重。
   “作重”主要任务有四项:一是“挑灰”,即挑石灰。老家一带安葬逝者必先以石灰覆棺,然后才能覆土。是否厚葬的标准之一就是石灰量的多少,因此“挑灰”便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前交通不好的时候,要从几十里地以外的地方挑着石灰送到墓地旁边,现在交通状况好了,可以请车一次性把石灰拉到坟山下面,省去不少体力。但由于墓地多在山上,只能由“作重”人再把石灰挑到山上去,几千斤的石灰挑上去,再挑水上去泡石灰,这个工作量是相当大的。二是“打井”,即挖墓穴。开挖墓穴有不少讲究:不可以使用炸药炸,无论地质多么坚硬,只能手工开挖;不能擅自移位,只能以道士先生打下的界桩为依据,除非发现下方已有坟墓;墓穴底部必须水平,不能有尖石、异物等;必须在出殡前一天完成。三是抬棺。出殡那一天,负责把棺材平安地抬到墓地,到了既定的时刻,“作重”人要风雨无阻,哪怕是天上下刀子,也必须按照既定的时刻出棺,逢山开道、遇水架桥,确保在既定的时刻前到达墓地。四是安葬。抬棺到墓地后,既定时刻一到,“作重”人还要负责把棺材抬放进墓穴、覆土安埋。
   “作重”很辛苦,当然要受到礼遇:在吃饭时,“作重”那一桌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孝子见到“作重”的人,要先“谢孝”,即披上“长手巾”,在其面前单腿下跪,然后才能打招呼。给予“作重”人的待遇也是最礼遇的:挑灰、打井、抬棺、安葬每一项工作之前,都要给香烟,不是一根一根地给,而是一盒一盒地给;在出殡前夜,还要有一次大派发,每人一条香烟、一条毛巾、一块香皂和一双鞋子。
  
   (九)出殡
   出殡的日子由道士先生选定,在出殡前,还要作必要的准备工作:
   一个就是摆宴席以谢宾朋。一般选在出殡前一天的中午,宴请来吊唁的亲朋、来帮忙的邻居和来做法事的先生,在所有来宾中,“作重的”受到最高的礼遇,他们那一桌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宴席中间,在上一道特定的菜之前,主持人要高声喊话,这时候参加宴席的人都起立静听。主持人喊话的意思有三:第一是对来宾表示敬意,第二是对招待上的不周和欠妥之处表示歉意,第三是由逝者后人磕头以表谢意。逝者后人磕头分两部分三个层次:先向来宾磕头,再向厨师磕头;磕头者的顺序依次是孝子、孝侄和孝孙。
   二个是请“老龙”。“老龙”是对抬棺用的抬杠的俗称。抬棺的抬杠是专用的,不是每个村都有的,所以要去借,但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是“请”。一般是在出殡前一天去“请”,“请”来“老龙”后要“祭”,即把“老龙”供起来,给他烧纸烧香。“老龙”的借、放、还都有不少禁忌的,需要有经验的人去操作。
   三个是分工。分工必须非常具体,必须在出殡头天晚上落实,否则第二天就有可能出问题,而出殡又是绝不容许出问题的,所以分工的合理与具体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出棺的时辰是道士先生定下的,不可更改,必须严格执行,在这一时辰之前,所有准备工作必须完成。
   出棺之前,“作重”人手把手将棺材抬到门外,放在两条长板凳上,在下巳之前,棺材是绝对不可以触地的,否则就是大不吉利。在棺材头前摆上香案,香案前摆好“老盆”烧纸,孝子跪在前面,道士先生开始念经,念完一遍经后,给逝者敬酒三杯,这三杯酒称之为“辞行酒”。在道士先生念经之间,“作重”人将棺材捆扎完毕。道士先生敬完酒后,大喝一声“起”!旁边有人立即撤走香案,烧纸的人捧起“老盆”,无论“老盆”是多么炽热,都必须捧着“老盆”在孝子们头上绕一圈后,摔碎在地上。“老盆”必须一摔而碎,否则也是大不吉利。“老盆”一摔,“作重”人齐喊一声,抬起棺材就走。
   出殡队伍是很长的,走在最前面的是打锣的人,他敲锣是有讲究的,要敲“五槌锣”,即连续敲五次为一轮,人们一听就知道是办丧事的,该回避的回避,该让道的让道,起预警作用;打锣人后面是撒买路钱的人,逝者走路,必须要付买路钱;买路人后面是举引魂幡的人,引魂幡的作用是引领逝者的灵魂,让他知道如何去他的“阴宅”。举引魂幡的人一般是逝者的孙子,有几个孙子就举几个引魂幡,如果有曾孙,当然由曾孙举引,如果是他们小孩,则由大人帮忙举引;接着是放炮的人,一路放过去,直到下巳;放炮人后面是举花圈的人,花圈的多少往往反映逝者及其后人的影响力,所以这一部分的队伍就比较长;举花圈人后面是孝子,孝子均重孝在身、双手紧握一根“哭桑棒”,孝子身后就是棺材,孝子不能走的太快,有时更是有意放慢脚步,不论身后“作重”人如何吆喝,这样谓之“压财”,即让财不外流。遇到不好走的路或者过桥,孝子必须跪在路边对“作重”人的辛苦表示感谢;棺材后面是孝女等女眷,一路哭哭啼啼;女眷后面是锣鼓乐器队,奏哀乐。
   棺材一般是提前到达墓地,未到下巳时辰前,先停放在一边的长条板凳上,卸下“老龙”。下巳时辰一到,道士先生一声令下,“作重”人以手抬棺,将棺材轻轻放置在墓穴内,道士先生对朝向再做一次调准后,就开始“上梁”了,即“阴宅”即将封顶。孝子(媳)孝女(婿)并排跪在墓穴前,把“长手巾”横向张开,道士先生一边口中念念有词,一边将准备好的五谷杂粮撒向孝子(媳)孝女(婿)张开的“长手巾”,落进“长手巾”的就是财运的象征。之后,只留下“作重”的人,其他人均离开墓地。
  
   (十)复山
   “作重”人安葬逝者的主要工作是落棺、覆盖石灰和浅土铺盖,尚未形成坟堆。形成坟堆的工作需要逝者亲人来完成,这一工作就叫“复山”。出殡后的第三天,逝者的子、女、媳、婿和兄弟要为逝者“复山”,培土、整型,形成坟堆。“复山”也是有不少讲究的,如:孝子孝女不可以哭泣,否则阴宅会漏水;完工后,女、媳要携带一些柴禾回家,取“带材”之意;形成坟堆后要在坟前烧纸祭酒。
  
  
  

共 872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看了这篇作品才知道,养儿养女为防老的真正的含义,从老人即将告别这个世界送终的那一刻,到入殓,下葬,等一个个细节都是那样的讲究,古人的这些礼节,与其说是迷信,不如说叫用心。每一个细节,都代表了子女们对老人的那份尊敬和尊重。守孝,虽然看似平常,却是子女们对老人的最后一次尽孝,即不能让小猫小狗入侵,也要接待老人生前的亲朋好友及邻居,如果没有一份真诚,这个基本的守字也不能落实……作品情真意切,催人泪下。让每一个看到此文的读者,真心体会一下为老人送终的得和失,更彰显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奥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佳作。欣赏,拜读,特此推荐共赏。【编辑:你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7-08-07 17:27:28
  感谢老师赐稿,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2 楼        文友:何叶        2017-08-07 17:37:15
  文章写的真好!真不错。
何叶
3 楼        文友:江亲莲        2025-01-17 23:09:05
  农村的丧葬习俗,是岁月的仪式感,是生命的轮回。它让我们在悲伤中寻找到力量,在怀念中学会珍惜。在这片充满故事与情感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深深地铭记与尊重。。。。。
君子立世当刚毅坚卓。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文以贯道,文与道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