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变迁】西迁历史的纪念(征文·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变迁】西迁历史的纪念(征文·散文) ——漫步在锡伯族文化广场


作者:佩服 童生,516.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405发表时间:2017-08-09 09:23:07

【流年·变迁】西迁历史的纪念(征文·散文) 阳光普照,鲜花盛开。
   夏日,我漫步来到锡伯族文化广场,它位于蒲河北岸,在盛京大街西侧,总面积5.4万平方米。沈北新区是全国第二大锡伯族聚居区,这里有丰富悠久的锡伯族文化渊源。远处那高高的锡伯之魂雕像就映入眼帘,在一排排楼群的忖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夺目。
   广场是2011年9月建成揭幕,通过锡伯民族英雄图伯特纪念铜像、锡伯魂柱、城北送别、到达伊犁、梦回故乡等五个文化主题雕塑再现锡伯族西迁历史,犹如镶嵌在沈阳市蒲河生态廊道绿带上一颗灿烂的文化明珠,让人耳目一新!
   站在绿色的草坪上,周围鲜花簇拥,我抬头看着高度约22米的《锡伯魂柱》雕塑,此组雕塑以“图腾柱”为造型,借鉴锡伯族独有的民间剪纸艺术,让我感到十分震惊!通过浮雕图案艺术手法,再现了锡伯族的生活习俗、祭祀仪式以及图腾瑞兽、日、月、七星等文化符号,突出展现了锡伯族文化元素的核心——庄重而神秘的祭祀文化。什么是中国文化?民族的就是文化!看到巨型石头上篆刻着,非常醒目“锡伯魂”几个大字,仿佛锡伯族西迁的历程,一幕幕在脑海里涌现……霎时,我有点热血沸腾,慷慨激昂……不是吗?锡伯魂就是我们的民族之魂啊!
   冥冥思考之中,我情不自禁来到《城北送别》高度4米,长15米的雕塑前,我的眼眶湿润了……它以写意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铁板凸雕、自然锈蚀等雕塑手法、展现了锡伯族出征将士与亲人生离死别的感人场景,折射出锡伯族人独有的粗犷豪迈的气质与魅力,让人感觉呼之欲出。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旧历四月十八这天,清朝政府从盛京(沈阳)等地征调锡伯族官兵1018人,连同他们的家属共3275人,聚集在盛京的锡伯族家庙——太平寺,为准备西迁的亲人饯行。他们杀牲祭祀祖先,焚香祈祷一路平安,共食离别饭,共饮送别酒,洒泪话别。四月十九,西迁的锡伯官兵扶老携幼,赶着牛车,拉着行装,再看一眼家乡的房屋和草木,再吻一次家乡的土地吧!在清兵护送下走出彰武台边门,离开盛京,离开了生活半个多世纪的家乡,踏上了漫漫西迁之路。
   我面前《到达伊犁》雕塑,更是感觉新颖现代:采用清兵形象剪影提炼出的线条,组合成将士跨上战骑起步,到最后收住缰绳停下的一系列动态影像,使这组雕塑,栩栩如生。雕塑不高,只有3.5米,长28米。却把锡伯族将士能骑善射、骁勇擅战的风采一览无余。图像由动至静,寓意着从出发、征途直至到达目的地的过程;造型颜色变化、则透射出锡伯军民在西迁途中不同情境下的心情变化,一路行程,历尽艰难。当队伍走到科布多一带,正值阿尔泰山积雪融化,数河俱溢,水深流急,不能行进,连日等待。水退无期,只好取道绕科齐斯山而行,这时口粮已所剩无几,马、驼倒毙甚多。在粮食缺少、畜力不足、道路艰险、行军极度困难的情况下,管带协领阿木胡郎等一面咨文伊犁将军请示派人前来接济,一面带领官兵及眷属采集野菜充饥,继续前进。六月十二、十五、二十四、二十六,两队与前来接济的人相遇,领取到接济物资后继续赶程,经过一年零五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于1765年(乾隆三十年)七月二十、二十二,先后抵达伊犁,胜利地完成了西迁的伟大历程。我在《到达伊犁》浮雕前久久不愿离去……似乎听到那拉着载满物品的骏马嘶叫声,似乎听到了老人孩子的呐喊与哭叫声,似乎看到那军民围着铁锅煮野菜火光染红天际情景……那一道道车轱辘痕迹深深烙印在我脑海里。伊犁锡伯族现有人口大多居住在察布查尔境内,都是西迁锡伯族人的后裔。他们戍边为开发建设新疆作出杰出贡献啊!
   一个大球体直径7.5米,为艺术造型雕塑《梦回故乡》惟妙惟肖的呈现在我面前,外围环绕着梦幻般的曲线,寓意回归、团圆,强烈表达着远在伊犁锡伯同胞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和对离家游子的声声呼唤。神鸟、生命之树、“喜利妈妈”展现着锡伯人顽强的生命力;天梯、神树、莲花、长明灯、高悬的日月及北斗七星,则蕴含着锡伯人朴素自然的生死轮回观念。旁边屹立的巨石上篆刻“故乡”鲜红二字,更体现出同胞们对家乡的藕断丝连啊!
   是的,如今远在伊犁锡伯族说话不但仍存有当年盛京的乡音,而且完整地保存了自己的文字、生活方式和习俗文化。这样我想起在沈北新区流传着一对伊犁夫妇反哺故乡的故事。2000年3月,肖昌、文兰都是出生于察布查尔县长大的锡伯族后代来到沈阳,作为民族音乐、歌舞、文学等方面的擅长者,用民族文化的精髓来反哺自己的故乡。把久违的民族文字写在故乡的黑板上,把遗忘的民族语言回应在故乡的教室里,把美丽的民族舞蹈留在故乡的百姓中间,把民族的歌声萦绕在故乡的山山水水间。近年来,有上千名伊犁锡伯族人后裔回沈阳祭拜家庙、寻根问祖,共寻发展大计浪潮。每当他们离开沈阳之前,都不忘记把故乡的泥土带些回去。到了伊犁,再把一包包的“故土”赠送给老人。多么感人至深,让我泪流满面。肖昌夫妇不但是西迁族人的后裔,更是东归辽沈不辱使命的锡伯文化传人啊!
   驻足在约3.75米高的图伯特纪念铜像面前,让我肃然起敬,他是清代锡伯族政治家,杰出的民族领袖。仰望着他威武的形象,让我回忆起历史……
   图伯特(1755—1823)那年十岁随军西来,经过了三十多年的岁月早已成长起来。平时又努力学习,注意研究历史、地理,公余时间还从事农耕,逐渐由领催,防御,佐领,副总管步步升为锡伯营总管了。军营生活,磨炼了图伯特,使他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观察到了当时的形势。他以科学的态度,分析和研究了伊犁河以南的地形,土壤等自热条件。图伯特首先倾听了人民的意见,踏遍伊犁河以南的所有地方,比试过各种各样的土壤,来选择修渠的路线,最后才下定决心,采纳人民群众的意见,兴修水利,垦荒种田,以造福于后代。
   大渠建成,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原野上,很快就开垦出七万八千七百零四亩土地,及至今日已开垦了二十余万亩农田。出现了村落相望、阡陌相连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庄稼年年丰收,使锡伯族军民的生活大为改善。我徘徊在塑像下面的三个侧面浮雕,宛然如生,向人民再现了图伯特开凿察布查尔大渠的丰功伟绩。
   漫步在锡伯族文化广场,似乎让我看到了伟大中华民族的缩影,为了国家领土完整,人民的安康,奔腾不息啊,在当代今天不仍然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吗?
   离开锡伯族文化广场,我还不住地回头张望,那深深镌刻在我心中的历史画卷——我们中华民族当中的一支人马历史上曾经从中国东北辽河迁徙至最西北的伊犁河,万里跋涉,这伟大西迁的历史变迁,留下千古绝唱,让后人格外铭记!傍晚,遇到来这里散步拜谒的老老少少熙熙攮攮人群,更让我感慨万千。锡伯族的传统文化在传承,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正在日益深入人心!

共 26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因为是漫步,所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最为恰当。文章布局,先总说,然后分说。犹如一个导游,带领游人边走边看,边看边听。让读者享受一次关于锡伯族的文化历史以及传统风俗的精神大宴。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饱含激情,让读者感觉到眉飞色舞的讲述,更让读者感受到深厚的爱国精神。由点到面,由古到今,由历史人物到历史事件,层层铺开,犹如盛开的花朵。养眼,悦心,触情。好文,推荐阅读。【编辑:于湘】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于湘女士        2017-08-09 09:26:39
  因为是漫步,所以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写,最为恰当。文章布局,先总说,然后分说。犹如一个导游,带领游人边走边看,边看边听。让读者享受一次关于锡伯族的文化历史以及传统风俗的精神大宴。作者在叙述的时候,饱含激情,让读者感觉到眉飞色舞的讲述,更让读者感受到深厚的爱国精神。由点到面,由古到今,由历史人物到历史事件,层层铺开,犹如盛开的花朵。养眼,悦心,触情。我在编辑此文的时候,删除了许多省略号。个人感觉很多地方不必加省略号。再,作者在使用省略号的时候,一般还加上了逗号,这是不够规范的。作者可以看看标点符号尤其是省略号的用法。当然,瑕不掩瑜。见谅我的直言。
2 楼        文友:佩服        2017-08-09 09:38:03
  谢谢于湘女士高效率的编辑,问好?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