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天网(赏析)
《道德经》第七十三章 天网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详解:
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
白话:勇于刚毅果敢者,必然招致杀身之祸;勇于不敢者,则常常逢凶化吉、遇难呈祥,可以长保。
阐述:勇于敢者,大多好勇斗狠,心被名、利、情、气所蒙蔽,内心浑浊,为外物而用强,其心火必旺,冲动之力必强,旺盛、强大到一定程度,即使付出性命,也在所不惜。勇于敢者,大多刚强猛烈,不肯退却,只知向前,赴死而不畏惧,最终势必折戟沉沙、夭折、早逝、或横死。故言“勇于敢则杀”。 勇于不敢,善识时机,行事易变通圆融,懂得过刚必折、柔弱胜刚强,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强中更有强中手,知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明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故往往能逢凶而化吉、遇难而呈祥,事无不成,人无不济,身无不保。活之机,控于手。故言“勇于不敢则活”。
2、此两者,或利或害。
白话:勇于敢和勇于不敢,这两者都是勇,而其结果一是杀,一是活,而其意义或有利于天下,有益于江山社稷,或有害于家国天下。
阐述:一方面,道法自然,天道无情。所以勇于敢者,无论或利或害,则杀。另一方面,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道性如此,其所生之万物,自该善良、宽厚与圆融。故勇于不敢,无论或利或害,则活。世人只知勇于刚毅果敢、杀伐决断者是勇,而不知勇于不敢者也是一种勇。勇于敢与勇于不敢,是勇之一体两面,如天地之有阴阳,本身并无利害,也无对错。世人若能勘破其中奥义,则死活之机立判!勇于敢者,如是“慈故能勇”,是忠义之勇,是敢于胜利之勇,是慷慨赴死之勇,虽死,亦是死得其所,其死是有利于天下的;勇于不敢者,如是“舍慈且勇”,是苟且偷生之勇,是大奸大恶之勇,是投敌做汉奸之勇,虽活,也是天下之大害,也是妨害天道人情的。故老子曰“或利或害”也,虽不可尽言,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3、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
白话:天道所厌恶的、所不容的,谁能知晓其缘故,又有几人能真正看透呢?所以得道之人慎之又慎地对待“勇”,且以之为难事。
阐述:所恶,所厌恶的,所不容忍的。犹,谨慎、小心。难之,难,作动词,以之为难事。天道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天厌恶什么、对何事不能容忍,究竟是什么缘由令天道对其厌恶、不容,天又不言。“孰知其故?”言外之意,天无好恶,天道无情,道法自然,天道只是按照自己本样行事。可世人又有几人能知其中的道理?一方面天道无情,道法自然,一方面世人又喜欢用自己的好恶、善恶标准来评判。所以圣人对此慎之又慎,对于“勇”, 以之为难事,不敢有丝毫的麻痹大意,不但知晓何事可为,何事不可为,何事当为,何事不当为,且可为者,犹审义理之宜;且当为者,还察时势之便,谨小慎微,摒弃冲动,不敢为天下先,惟恐触犯天威,被天道所惩罚。圣人尚且如此,何况常人乎!常人久昧于杀活之机而浑然不觉,仅凭自己的好恶,岂能悟得天之“所恶”个中缘由?对于“勇”,既要体悟天道杀活之机,又要顾虑天下之利害,所以老子曰:是以圣人犹难之。
4、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白话:天之道,不争却善于获胜,无人能敌;从不言语、从不发号施令,万物却如接到指令自动响应,且无物不应;不用召唤却自己按时守信而来,且无物不信;坦然而不用刻意着力去谋划,就安排好了一切。天道如网,恢宏浩大,网目稀疏,无意而网,却无一可以漏网。
阐述:天道无为,不与物争,而物无不顺天而化、随天而运,莫有能逆天者,故天乃能无往而不胜,不争而善胜;天不与物言,物无不顺时而生,感时而变,莫有能违乎天者;不用召唤,不用磕头乞求,四时自然更替,风雨雷电自动前来;天道舒缓而平易地雕琢天地万物,各肖其形,各成其象,各成其运,无全此而缺彼。不经意间,一切已妥帖,一切已井然有序地运行;天道虽无为,却如一张无形巨网,恢宏宽大,顺者得之福,逆者得之祸,无一可逃,无一能失漏,无为而无不为。
综述:
上一章,老子讲了“畏威”之道。一上来,老子就表明观点:人无畏威,则大威至矣。有了敬畏之心,才不易招灾致祸。“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不要嫌住得不好、吃得不好,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不盲目自贵。“夫惟不厌,是以不厌。”态度决定一切,不自狭、不自厌,其所居也,天地为之一宽;其所生也,不羡鸳鸯不羡仙。“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所以得道之人有自知之明,深知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路一条,明白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而自珍自爱,不盲目扩张,而开疆拓土,不盲目自贵,而欲雄霸天下。故自知自爱,敬畏我们该敬畏的一切而不自见自贵。
本章,老子谈“天网”,即天道如网。天道如一张无形之网,如一张无网之网,你所作所为,无一能逃脱天道的审判。你“勇”,你天不怕地不怕,无所畏惧,也逃脱不了天道最终裁决。全文分两部分,前一段说“人事”,即“勇于敢”与“勇于不敢”。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世人困惑于杀活之机,百思不得其解:“此两者,或利或害。”世人不知此两者只是“勇”之两面,如阴阳,本身并无利害,无孰是孰非,一时难辨杀活之机,难解利害关系,所以只能归咎于天道,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而圣人自然明白其中奥妙,“是以圣人犹难之。”第二段,老子的意思是,既然“人事”不明,不妨抬头看看天,看看天道运行:“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天道是不争、不言、不召、繟然,却善胜、善应、自来、善谋。所以,天子、三公及诸侯人等自当效法之,莫与天下争,该是你的它跑不了;莫整天发号施令,公道自在人心;莫焚香叩头乞求,天道本来就在;坦坦荡荡,顺天应人就是最好的谋划。天道就如一张无形之网,如一张无网之网,人之所作所为,最后无一能逃脱天道的审判。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则杀、则活,是指生死之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最不济也要死得其所,而不能枉死、屈死、冤死,不能莫名其妙的就丢了小命。则杀,指必不得其死,或夭或亡,不能寿终正寝,至于是不是死得其所,则不可知也,反正是凶多吉少,最后是出意外了,是凶终。则活,指必齐命,意思是命有多长,就能活多久,不会夭折或横死,能寿终正寝。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过五十,已经看透命运的走势,明白命运的意义,知道“祸福无门,惟人自招”,知道不顺天理、不合人情,小命难保。这叫知命,这叫悟透“杀活”之机。知命,自然小心谨慎,自珍自爱,就不会因慌乱而出错,因冲动而丧失理智,就能体悟“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道理,就能活得从容,活得优雅,活出精彩。
“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此两者,指勇于敢、勇于不敢。或利或害,意思是说,从人情世故之利害关系考虑,哪种一有利天下,哪种有害天下,或者说如何权衡其利弊。不可说也,不可言也,冥冥之中似乎自有天定。天道所厌恶、所不能容忍的,谁能知道其中的缘故,又有几人能真正看得透呢?“是以圣人犹难之。”天道的好恶,并非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肉眼凡胎所能洞彻的。我们只会以我们自己的好恶来揣度天道之好恶,而天地不仁,天道有阴阳,并无好恶之分。天法道,道法自然,天道只是依照自己的规则行事,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而人之道,却常是“损不足以奉有余”。所以得道之人他会倍加小心,对勇于敢、勇于不敢,以之为难事,时时警惕自己,一念为善则为佛,一念为恶则成魔。
“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尽管圣人犹难之,而我们作为凡人,也不要灰心丧气,实在不懂的时候,你抬头望望天,看看天道运行:天不与万物争,而万物无不顺天而化、随天而运,莫有能逆天者,故天乃能无往而不胜。所以,人呀,你莫争,顺天应人,该来的就来了,该有的就有了,该丢的就丢了。如果你时时与天争、处处与人争,由私而害大公,结果天也怒了,人也怨了;天不与物言,物无不顺时而生,感时而变,莫有能违乎天者。所以,人呀,顺则吉,逆则凶,感时而变,懂得圆融而不要固执,否则,不知变通,不善圆融,凶祸就如影随形、如附骨之疽,难以摆脱;天道循环往复,四时自然更替,风雨雷电自动前来,所以,你心存敬畏,谦卑处下,天道自然眷顾你,“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天道舒缓而从容,未曾谋划,一切已妥帖,一切已井然有序地运行,所以呀,人算不如天算,一切亮在明处,不要藏着掖着,坦坦荡荡,胜过一切阴谋诡计;天道虽无为,却如一张无形巨网,恢宏宽大,顺者得之福,逆者得之祸,无一可逃,无一能失漏,天道无为而无不为。天网,指天道如网,如无形之网、无网之网,看似乎什么也网不住,却从无漏网之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