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探“营”记

编辑推荐 探“营”记


作者:流汗的公牛 秀才,2934.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48发表时间:2017-09-04 05:42:21


   上午,骑行探了城北的三个“营”:烈杠营、钓台营、磨台营。
   烈杠营,在县城北约8里,省道S233线在村东穿过。去该村的目的源于在《厚重修武》一书上得知那里有关帝庙,而磨台营则有祖师庙。于是趁着周末,便前去打探一番。
   出城北行不远,过了建设桥也就是几分钟的路程,就来到了烈杠营村。顺着村里的路西来,在路的尽头南拐,只见前面一处院落插有红、黄的旗子,直觉告诉我前面应该是个庙。果然,关帝庙就在此。意外的是它的斜对面,还有一个袖珍型白衣奶奶庙。奶奶庙不大,只是一小间屋子,带有小院落和大门。门前台阶上有一口井,四周砌有栏杆。想必是以前的井,旁边还有一个小碑楼,碑上刻有:供奉井泉龙王之神位。小庙不大却整洁。环顾一周,无可观之处,转身去了关帝庙。关帝庙比起奶奶庙气派多了,大门门额上挂有:玉帝关宫,关帝庙,一前一后两个匾。进得院来,迎面是三间大殿,雕梁画柱,黄琉璃瓦。殿前左右各立有一块石碑,刻的都是:“功德碑关帝圣像”;只是年代不同。所说的功德碑在大殿的西墙角处,记述了道光年间知县赵铭彝疏通河道修建桥梁造福一方的事迹。这也说明,为民做好事,百姓是不会忘记他的。通过庙里的石碑了解,乾隆辛巳年即乾隆二十六年(1761),黄沁泛滥,庙宇倒塌。据清道光版《修武县志》记载:“乾隆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七日;雨,丹沁两河及境内山水骤涨,平地水深丈余,倒灌入城,县属二百六十村房屋庐舍秋禾尽淹,时以为奇灾。”民国年间,该庙再遭沁水之灾。今天的大殿建于癸酉年(1993年)五月。大殿东侧有断裂为二的残碑,碑首刻有《龙公德政碑记》。在大殿东窗下还有一通石碑,道是:《重修玉帝庙碑记》,“营之东隅旧有玉帝行宫不知创修于何时”,云云。清嘉庆二十年立的。进入大殿,正中有关公雕像,庄严肃穆。相传关帝圣像雕刻于明初,用一整块杨木雕刻而成,造型美观大方,刻工精良,栩栩如生,实为一件木质雕刻珍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大殿东西墙上绘有关公事迹彩绘,感觉比城西关爷村的关爷庙讲究些。院子西墙边上,立有许多功德碑,善男信女为庙里捐助时刻的,碑上徐姓居多。据了解,烈杠营村徐姓是望族,不仅人口繁众,而且人才辈出。据有人考证,明代开国元勋徐达的一支子孙为避祸而隐姓埋名来到修武烈杠营村。今烈杠营徐氏祖坟有一座墓碑,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所立,上书“曾祖耶耶四公之墓”,没有通常墓碑上的名讳,且按世系推算,这位“曾祖”四公的年龄与徐达之孙相近,与徐达受害后子孙四处流散之史吻合。此外,烈杠营徐氏在明清时期一度曾是当地显赫大姓,广有田地,家蓄武丁,世代好武,这又与徐达的武将家世相照。我有一同事,就是该村徐姓后人,据他讲,他们家谱上就写有先祖为明魏国公徐达。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是关帝圣君生日,烈杠营村都会载歌载舞隆重举办关帝生日庙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殿门口坐着几位老婆婆在闲扯,其中有个问我从哪里来,干什么的。我答话后她也不再言语,继续她们的话题。西配殿是奶奶殿,殿前有两株香椿树,东粗西细。从关帝庙出来,在问路的同时,得知该村还有两个庙,一为火神庙,一是老君庙。既然来了,决定看看再走。
   在关帝庙西边的胡同往北不远,有一处新建的院落,门额上刻有:火神庙。通过敞开的大门往里看了看,见院内立有两块功德碑,落款为2012年,觉得没有什么好看的。又接着往北走,到了老君庙。老君庙不大,倒像个住家户,也不大。主房便是大殿,有东西厢房。殿内有太上老君骑青牛的塑像。院内地上有几块彩钢瓦,两三个男子在施工,为老君庙大门搭建房檐。东厢房门口两边的墙上各镶嵌有石碑,字迹漫失,不知道年款。问庙里的义工大姐,她说,她也不知道是何时的东西,肯定是老东西。见庙里的几个妇女在与施工的争论,我便离开,前往磨台营。
   其实,今天的访程里没有钓台营。从烈杠营出来往西,问一个老大爷,才知磨台营在钓台营西南角。烈杠营和钓台营个村基本上在一条线上。于是,先穿钓台营,往西继续前行。钓台营无特别之处,值得一提的是河南省新河农场一分场和修武县云台文武学校位于该村。新河农场属于监狱企业,主业为种植。据《修武县志》载,钓台营旧有玉帝庙。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去寻访。出来钓台营,两边是等待秋收的玉米,“素秋千顷”。也有大豆,棉花却不多。在路上,我想,祖师庙也去过几处,不知道磨台营的会是什么样的。
   到了磨台营,先去了熟人李艳的诊所。她正在忙碌,等了片刻。我说明来意后,她说,祖师庙庙主我熟,我领你去。刚开始,以为很远。谁知,离她的诊所很近。恰好,祖师庙今天有人,没有白跑趟。其实,这个庙就在村南北大街南头路东,由于跟住家户无异,以至于我刚才路过时没有注意到。
   进入祖师庙院内,迎面是五间东屋,三间北屋。最显眼的是院子中的那块当地文物部门1989年立的《神位碑》石刻,碑阴有说明文字:神位碑清朝初年立,系修武合邑士民为知县宋师祁所立的长生碑。碑文记述宋师祁系直隶?强县人,于康熙十二年(1674年)任修武知县,康熙十九年(1681年)升援云南开化同知。宋师祁知县在任期间公正廉明、体恤民情、轻徭薄赋、修桥筑路,造福百姓,深孚民望。他离任后,修武百姓甚为感念,为纪念其不朽政绩,特立此碑奉祀,裔情民为国本,古今皆然。该碑具有较高的历史与现实价值。该碑后面,还有四通石碑,分别为:雍正十年、道光二十二年、同治五年、咸丰五年所立。同治五年的刻有《创修叭蜡三大仙神殿东配殿碑记》,咸丰五年的刻有《创建拜殿碑记》。最早的碑刻当属镶嵌在大殿门口南侧的那块:《祖师庙记》:“大明国河南怀庆府怀庆卫修武县西北磨头营各门居住奉道祈福保安信士会首黄金玺胡台刘应春重修祖师庙记”,后面是施财善人的姓名及钱数。落款为:崇祯五年孟春吉旦。从这块碑可知,当时该村叫做磨头营。而门西边的墙上同等位置,也有一块碑刻,内容与前块大致相仿,落款为康熙二十年十月,不同的是,磨头营已成了今天的名字磨台营。从这块碑上,还有施财善人的姓名,第一个就是修武县正堂宋师祁,施银一两。县正堂即知县的代称。看来是领导带头了,估计是委托他人代捐的。
   在大殿内,我见到了庙主,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一脸的和善,正在忙着做室内保洁。一问才知,她是离这儿十几里路,城东北大堤屯东边朱营的,闲了就过来打理祖师庙的事务。当问起为什么这座祖师庙没有朝顶的碑刻时,她说她不识字,不太清楚。大殿正中供奉的是玄武大帝,香案前三杯清水,一个香炉,还有两个烛台。可能是这个大嫂刚清洁过,殿内窗明几净。别处的祖师庙一般或多或少有朝金顶的石碑,这里竟一块没有,让我费解。我又向她请教,这里是不是原来祖师庙的旧址,她肯定的说是。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有朝顶碑石,或许是年代久远遗失了吧。
   回来的路上,我想,今天很幸运,探了三个“营”,收获颇丰。只是这里为什么有这么多叫营的村子,估计当时屯过兵的缘故吧。当然,附近还有许多叫营的,像朱营、小营、冯营,还有武陟的谢旗营,获嘉的狮子营、大召营。这次探营的另一感受就是,今天看到的无论是功德碑还是神位碑,都与修武知县有关,而且他俩都政绩突出。如此看来,作为一方父母官,要体民情,用心为百姓办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是不会忘记的,历史也不会忘记的。
  
   2017.9.3

共 295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厚重的游记散文,主要叙述了在三个带有营的村庄游览的见闻。文章按照地点的转换为顺序,分别叙述了在烈杠营、钓台营、磨台营游览的见闻。文章的开头是总起,接着细致地叙述了在烈杠营的见闻,描绘了关帝庙、奶奶庙的建筑及其特点,同时引用历史典故和传闻,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在钓台营游览属于一笔带过,略写;最后叙述在磨台营的游览,突出了在祖师庙的见闻,联系相关的历史事实,增强了文章的人文因素和厚重感。文章语言朴实严谨,意蕴厚重。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9-04 05:43:26
  这是一篇厚重的游记散文,主要叙述了在三个带有营的村庄游览的见闻。文章按照地点的转换为顺序,分别叙述了在烈杠营、钓台营、磨台营游览的见闻。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