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朱克雄散文作品集锦

编辑推荐 朱克雄散文作品集锦


作者:甘肃伊凡 白丁,64.7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0120发表时间:2017-09-05 09:57:00

朱克雄散文作品集锦
   ○13茶庵寺,是尼姑居住修行的寺院。据传,在唐朝初年,有个大臣名叫魏烨,他一连生了6朵金花,个个都赛过天仙。前五朵金花都嫁给了王子和有权的官僚。可剩下第六朵金花魏静,她把当朝的一切书籍都看了,也把当时的社会看透了,受释迦牟尼成佛启发,就来到崆峒山削发修行,走与世不争的道路。在月石峡的石崖下,把当初用茅草搭成的一个靠崖小屋,修建成了一座寺院,了结自己的一桩心愿。只因这个寺院在上山的半路上,人们上到这里时已走得口干舌燥,魏静就给人们早早把茶水烧好,供上山的人喝水解渴。所以,魏静给这个寺院起名叫茶庵寺,这个名字从唐代开始就传了下来。
   ○14从崆峒后山山底沿着公路上到东台佛教所在地塔院,要经过有五十八个弯道的急险路。
   ○15上天梯始凿于唐贞观元年,历代都有维修过。台阶总数为369级,3代表三星高照,6代表六六大顺,9代表九九归一。这里的坡度有45度、65度和75度,45度的天梯就是“黄帝问道处”。民间有首诗形容:“一寸仅一步,天门攀铁柱,自向此间行,才得上天路。”这足以说明上天梯的艰险。
   ○16传说女娲娘娘见平凉居华夏之中,便选此地炼五色石补天。不想所剩石太多,正愁怎样处置,忽闻泾水潺潺,便灵机一动:“有水无山,岂非美中不足!”于是用五色石精心装点,便有了崆峒山。
   ○17广成子曾修道于昆仑,后觉昆仑仙气有余而灵气不足,又闻女娲造崆峒,便云游到此。
   ○18传说当年黄帝问道时,带来两只大像,黄帝上山问道,随行众臣无路登山,两只大像在这里找寻到了羊肠小道,众臣子上山去了,只有这对大像因林木茂密,山路陡峭,上不去了,这对大像只能默默地守候在这里,直至变成大像山,至今忠实地守望着。
   ○19胭脂河是泾河的一条分支,相传当年秦始皇登临崆峒山时随从众多,仅宫女就带了两百多名,一路远程跋涉,这些宫女走到山脚下时已经非常累,就把清清的河水当作镜子梳洗打扮起来,她们用香巾擦洗时发现飘落在河里的桃花和自己的肤色一样粉嫩粉嫩,河水呈现一片胭脂色,芳香四溢,于是,就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
   ○20广成子和赤松子两位大仙。
   ○21给西王母修了两处宫殿,一处就是她降生地泾川县瑶池的回山王母宫,一处就是崆峒山下的王母宫。
   ○22唐太宗李世民经魏征提醒,尊老子为太上老君,并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降旨赐崆峒山黄金500两,白银5000两,封地500亩,要佛道两教和睦相处,永世不得相争。仁智禅师领旨谢恩后即破土动工,建轩辕宫、舒花寺、法轮寺、莲花寺、栖云寺、凌云塔等多处寺庙、道观、塔院,使崆峒山规模空前,僧道和谐,气势更加磅礴恢宏。
   ○23早在宋初乾德年间就有太和宫,元代时改奉释迦牟尼佛,称崇佛阁,明代嘉靖年间由驻藩平凉的韩王和他的妻子郭氏捐资重新修建,成为全山道教主要建筑物。
   ○24西台登皇城的捷径舍身崖,又称鹞子翻身。相传为无量祖师舍身救难的地方。说的是祖师修炼时,一神仙化作美女前来试探,祖师不为所动,美女流泪而去,祖师怕她在山中出意外,便跟随而出,果见女子伤心跳崖寻死,祖师不畏生死扑崖救女,结果因神仙保佑相安无事。清代在这里设置铁桩铁索,为游览者提供方便可抓铁索登攀上下。因路径变化,时左时右,登山者需援索而左右上下,像空中飞翔的鹰一般,当地人就将这段险路称做“鹞子翻身”了。
   ○25相传在明代平凉府有个叫韩乐平的府王,他娶妻数年不生养,很烦恼。就到崆峒山石洞投石求子,接连投准两次,从那以后,韩王妻子很快就有了身孕,分娩后果然是个儿子,韩王十分高兴,就专程上崆峒山还愿,并把这个石洞叫作打儿窝,并亲手写了三个字让石匠们凿在了石崖上。
   ○26赵时春是平凉城南人,他在崆峒山埋头苦读,三年时间读完了崆峒山所藏的全部经书。明代嘉靖年间全国会试第一,成为嘉靖八大才子之一,官至巡抚,后又做了翰林院的编修。
   ○27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终成武林祖师;其第十代掌派人燕飞霞,曾在1956年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1957年随中国武术团赴缅甸表演,获剑、枪、拳、掌和拂尘五项冠军。1959年离开崆峒先后在新疆、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传授弟子,名扬海内。
  
   中华赋
   中华巍巍,大国泱泱。大化流行,万类咸章。巨龙腾飞,遨游于星空宇宙;雄鸡昂首,屹立于世界东方。千里黄河贯通神州大地之血脉,万里长城挺起中华民族之脊梁。问我疆域几多?陆地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领海三百多万海里;应我人民几许?一十三亿人口的国,五十六个民族的家。
   写不尽五千载历史佳话,述不完八百代名杰传奇。感盘古开天辟地鸿蒙启,怀女娲造人补天蛮荒抛。念吾华祖“三皇五帝”,炎黄子孙其德昭昭。览人皇禅让日新其政,观始甲天下兴衰不调。治国平天下王与霸,济世安民生法与道。商汤灭桀傲,周武伐纣暴。尊王攘夷,春秋五霸封于天子;合纵连横,战国七雄归于秦朝。叹秦皇,霸与法,二世而亡;颂汉武,王与道,百世而骄。以史为鉴,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独领风骚;以古为鉴,朱明成祖,大清圣祖尽显逍遥。悲晚清,浊浪滔;哀民国,盛新瑶。歌朱毛,竞舜尧,开国大典看今朝;颂军民,胜龙蛟,万古江山出英豪。
   改革开放,励精图治;洋为中用,连古开今。华夏神州,日新月异;中华儿女,奋发创新。凌寒腊梅独芳香,暖春小草生机盎。共产党功昭日月前程璀璨,昌盛国运与时俱进更辉煌。绚丽国寿六十七,改革开放红旗扬;盛世国靖歌大有,翰墨丹青颂小康。百事尽欢天下泰,万像更新满庭香;时空穿越丹阳照,泱泱大国炳留芳。五岳载歌,江河载舞,中华民族迎来了圆梦的希望。民族复兴合千古之道,天地人和福禄寿绵长。龙的传人骄傲于天下,神州福地为世人景仰。东方智慧已灌溉万邦,大同世界亦可期可望。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休明盛世,高山仰止,四海为之翘首;尧天舜日,景行行止,五洲为之瞩目。一人唱之,万人和之: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
  
   西王圣母赋
   西王圣母,华夏母祖。泾川回山,王母故里。姓杨名回,身居阆风。蟠园雨润,与天齐尊。回山翠水,开天辟地。神功圣德,继天立极。
   昆仑圣母,仙子之皇。仪态端庄,艳冠群芳。传说纷纭,史载其详。上治北斗,下治昆冈。母仪天下,功德闪耀。佑护生灵,慈光普照。
   穆王驾骏,前来求仙。瑶池金母,大摆酒宴。欢饮数夕,观景无限。赏其美景,乐其流泉。临别回首,再玆再念。后人纪之,更名回山。
   泾汭之畔,回屋之上。面山而居,在水一方。玉楼玄台,石室百丈。瑶池宴盛,玉液琼浆。丹心慈肠,寿与天长。有求必应,威名远扬。
  
   播州赋
   黔之播州,形胜誉甲天下,浮雕声蜚寰中,今在消失四百余年之后,重新恢复播州称谓,故感之以赋曰:
   先称播州,后曰遵义。古之历史名城,今之英雄红都。黔北鬼方地,贵州“金三角”。巍巍大娄山常年护佑,滔滔乌江水四季滋润。问我江山几多?不足两千五百平方公里;应我人民几许?将近八十四万炎黄子孙。溯历史渊源之久远,感人文底蕴之厚重;赞经济发展之迅速,叹自然环境之优美!
   抚今鉴古,读经查史。遥想上古之世,地处“南慌”之地。看先民聚族而居渔猎农耕,开辟人类繁衍生息之先例。商征鬼方三年克,族民强悍世称奇。春秋战国建鳖国,始皇郡县改巴鄨。贞观之年州名见,播水长流名青史。李白流放题美诗,诸葛南征抚农事。舍人盛览和尹珍,汉代三贤人景仰。杨瑞率兵战复播,罗荣入州平夜郎。“播州盛世”杨粲创,土司官衙“忠孝堂”。杨价杨文抗金蒙,父子登魁扬美名。杨应龙贡木献马,唯上劳民自灭亡。改土归流替土司,交流合作效果良。陈公引蚕促纺织,遵丝遵绸销南洋。“沙滩三儒”黎郑莫,“沙滩文化”世传扬。遵义会议指方向,四渡赤水神兵降。支前抗战贡献大,数百烈士卧沙场。浙大迁遵七春秋,“东方剑桥”人向往。
   起宏图于盛世,开伟业于今朝。新理念助推城乡一体发展,主舵手运筹经济文化航标。推行“东跨”“北接”“中提”战略,古县强基固本;打造“西部内陆开放高地”,新区再创辉煌。国企民企个企,雄风再振;农村农业农民,神彩重扬。交通与物流并举;教育与科技同翔。外引内联,拓展工农市场;开放搞活,广交天下客商。倡导“信誉最好,效率最高”,在扩大开放中与巨人牵手同行;推行“红色传承,绿色发展”;在转型跨越中与百姓国是共商。
   盛矣,播州!敢破思想樊篱,抢占西部高地。万众一心,加快“播州新四化”;追求卓越,领衔“贵阳经济圈”。蓝图恢弘,前景灿烂。城乡统筹,更喜物阜年丰;改革开放,高歌国泰民安。
  
   杨凌赋
   夫杨凌者,农耕发源地,关中著名郡。东临长安辅京畿,西控宝鸡揽秦月。因隋文帝泰陵得名,后取壮志凌云之意。本属武功县之小小乡镇,一跃成为国家级示范区。面积只有一百三十五,人口不过区区二十万,昔日西北小城农科乡,今朝走向世界农科城。
   数胜迹重重,闻仙风阵阵。溯游踪历历,观紫气层层。前挹太白之秀,后负周原之美。皇帝寝都,佳气接中南;风水宝地,晴光临渭水。天地鸿蒙,挺黄土之脊梁;沧海桑田,呈华夏之曙光。襟渭带沣,三水环绕,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古有隋文帝、唐太宗、霍去病、杨贵妃、马援、马融等一批名垂青史的杰出人物;今有赵洪璋、李振声、刘荫武、林季周、周尧、张涌等一批神农后稷的优秀传人。杨凌无山,杨凌的山是平缓低矮的山中小丑;杨凌有陵,杨陵的陵是绵延百里的陵中巨人。杨陵的山也许让这些陵给占了,或者这些陵就是杨凌的山。陵中的主人,代表了做人的两极,或贤,或愚,或忠,或奸;墓里的葬者,像征着人生的峰峦,或奇、或秀、或险、或竣。
   忆往昔之杨凌,渭水两岸,水田漠漠,风调雨顺,宜农适耕,神农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尽毕生之心血开创华夏农耕文明之源史,惠及神州大地!纯朴思想指导农事,开农耕文明先河,教化子民,四千多年之前多久远。思往日之杨凌,偏远闭塞,交通落后,观念保守,人才流失,纵是中华农业圣地,终究无济,竟使这一古老的农业重镇凋败无人问津,长使英雄哭无泪!无奈繁华古迹遍地,悲哉痛哉孰人知,深埋大地,世人全然不知其价值。
   观今朝之杨凌,如日之升,生龙活虎,满怀希冀,如水之恒,九七年成立高新区,重整大旗,十二年来围绕两高一优生态安全之要求,成就绿色硅谷;现代化春风迎面吹,克隆技术独领先,农博园里,看尽生物昆虫新世界。看今日之杨凌,繁华似锦,赛过江南,安居乐业,喜开新颜,城市道路即宽又平,美如画里,一百三十五平方公里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耀显城市之神威;北高南低三个阶梯,新村风貌随处见,水上中心,尽情挥洒生命无极限。
   展未来之杨凌,农业创新,国际合作,科技探索,产品加工,朝着世界最大园区,阔步迈进,全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交流推广之平台,探索发展新途;一年一度之“农高会”,农科界“奥林匹克”,博览会上,客商与农民一同参会。望后来之杨凌,科技力量,科技成果,高科产业,高度密集,陕西经济之增长点,潜力巨大,具备西部开发之亮点关天经济区之节点,昭示杨凌的腾飞;农业旅游之示范区,海峡两岸合作区,国家支持,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嗟夫!杨凌名出古陵,饱经忧患,历尽兴衰,幸逢盛世,其进退治乱,与时代潮流相联系,与国脉国运共休戚。祝祖国日益繁荣富强,愿杨凌更加和谐美好!
  
   苹果赋
   苹果,古称奈也,又曰频婆①。欧洲之蔷薇科植物②,辗转几个世纪,东方生根发芽。寰宇人类之食物,仅有百年历史,西部开花结果,也只三十余载。其树干疏直,叶呈椭长,花白而略红,果厚而流浆。多生于陇原之东,喜长于山台之地。风霜雨雪为之浸润,云蒸霞蔚为之游翔。蜂旋蝶舞于其间,虫吟鸟鸣于其上。三月之花开,九月之果芳。光洁而可爱,晶莹又凌霜③。窥美色而迷眼,近芳泽而断肠。橘生淮北则为枳,奈至陇东则为宝。土洋融合,遂生精品。百姓认可,得以繁荣。
   小苹果兮,大产业。大而红者,曰富士。小而红者,曰国光。或红带紫,曰元帅。或红呈亮,曰王将。品类之众,不一而详。若论其之应用,形式之多样。或脱水为琼片,食之爽口清脆,乃减肥之良备。或精制为甘醋,饮之生津止渴,乃美容之佳酿。至若以今日之科技,成将来之大道,则未可限量。早春三月,陇之原放眼四望满山遍野盛开奈之花;金秋十月,田之野车水马龙客商云集交易奈之果。顺应自然规律,改良品种,陇奈品质超西洋;适应市场需求,扩大种植,陇奈产量竞九州。成批量贮存气调果库,反季节销售数倍增值;初具规模出口换外汇,“平凉金果”声名扬海外。曾专供北京奥运会,也远销欧洲东南亚。苹果源源输出,财富滚滚而进。基地示范带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助推经济繁荣。

共 35180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345678
转到
【编者按】夫朱克雄者,甘肃省平凉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也。《朱克雄散文》汇集了朱先生散文5篇,赋文11篇,计33749字,堪称鸿篇巨制。文章分三月畅想、回首仰望“左公柳”、故乡是平治、柳景晴湖春意闹、家乡美、田家沟赋、王母宴酒赋、静宁赋、崆峒山赋、中华赋、西王圣母赋、播州赋、杨凌赋、苹果赋、柳湖赋、平凉职业技术学院赋等16个篇章,高度赞扬了陇南大好河山,挖掘出甘肃平凉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左公柳”的精神实质:“左公柳”已不单是一种自然景物,已经具有一种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成为诗人吟咏的对像和人们审美的像征。这种柳树高大茁壮,身姿挺拔。那粗壮的树干上,长密的枝条和嫩绿的叶片,年年都在传递着左宗棠“绿满天山”的期待,诉说着左宗棠与柳树的缘分和情感。只要这“左公柳”不倒,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永远不会倒!堪称宏篇佳作,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09-05 10:39:06
  文章以厚实的文学功底和文学笔触展现了甘肃陇南一带的文化底蕴。欣赏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