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韵今弹】闲话理发
有一个民间小故事,说以前,有一座大杂院里住的全是工匠。由于是传统的匠人,所以他们每个人都热爱自己的职业,当然也就觉得自己的职业才是世上最好的。至于别人的职业,不错确实也还不错,可只能派在自己职业的后面。这样,有意无意地相互间就有些比较的心思在那里。这不,有一年过年,铁匠家首先在大门上贴出一幅对联:
虽住两间火烤烟熏屋,却是一位千锤百炼人。
木匠家岂能示弱,也很快贴出了自己的对联:
一把曲尺,能成方圆器;几根直线,造就栋梁材。
制作乐器的尽管也是匠人,可他制作的演奏的都是艺术,自然在对联方面不能低人一头,他贴出的对联是:
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有知音。
刻字匠刻的说起来是字,其实它本身就是艺术,所以:
六书传四海,一刻值千金。
剃头匠知道这些人平时就眼高于顶,一个个在他面前趾高气扬的,明显是看不起他,再加上看到这些对联,一生气就特意请人写了一幅对联:
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
有人甚至说这副对联是我们历史上那个有名的对联皇帝朱元璋写的。这个当然只能说是笑话,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原因倒不是朱元璋不愿意写,而是剃头这个我们现在称为“理发”的行业,出现的时间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早。尽管“理发”作为一个词在宋朝就出现了。朱熹在解释《诗经》中“其比为栉”的“栉”时,说是“理发器也(整理头发的工具)”。但他那时的理发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修剪头发,而是整理头发。理发变成“剃头”的升级版是近现代的事,而在清朝以前,我们的古人是不理发(现在意义上的意思)的,因为据说是我们的圣人孔子曾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头发皮肤如同身体上其它器官一样,是父母给我们的,不能损伤他,是孝的基础。把头发的作用上升到如此一个道德高度,你想想谁还敢去把头发给剃了,难道真的要剃度出家当六亲不认的和尚?理解了这个传统,你才能明白为什么“髡(剃光或者是剃掉一部分头发)”在古代会是一种刑罚。曹操的马踩踏了麦田后,“割发代首”以前一直是我看不起曹操的一个原因,后来看毛宗岗父子的嘲笑更加加深了这种影响。当然,现在是明白了,毛宗岗父子的嘲笑,说实话是由于他们父子被满清八旗子弟们留下了头,为了麻痹自己所以看轻了头发的原因。曹操的“割发”确实是权宜之举,但其实也实在是实行了军法的(髡刑),所以当时他的部下都很震惊,没有再敢违背那条军法的。
古人关于“剃头”的记载最早应该可以追溯到周王朝吧?《史记•周本纪》中说到周文王的父亲季历时说,他有两个哥哥,太伯和虞仲,都很贤明。有一次听他们的父亲古公说:“我们这个家族将来要兴旺发达应该就靠孙子姬昌吧?”于是,这两个人就分别逃到了荆、蛮,太伯的后代在蛮成立了吴国,而虞仲的后代在荆建立了楚国。并且这两个据儒家的解释,为了表示自己绝不接受侯爵而“文身断发(这里的断发就是把自己的长头发割短,表示自己已经不可能再成为一个当时有文化的正常人了)”,这样姬昌的父亲季历在古公死后继承了侯爵。儒家把这件事解释成品德高尚,而我总觉得这里面阴谋的成分更多。现在的武汉在表达不服气时还会说“不服周”,这句话据说是一直流传下来的很古的话,要是楚国确实是虞仲的后代建立的,他们的祖先又是主动不要侯爵的,他们何止于和周王朝有这么大的仇恨呢?而春秋时国君们像晋献公父子那样上演的真人故事多少也在打儒家的脸:对于权力的争夺一直都是那么的残酷。
满清入关,据说实行的是“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对于传统的中国人尤其是一直学习儒家文化的知识阶层当然是接受不了的,所以“嘉定三屠”,好多好多的人死过之后,剃发留辫成为了男人的生活方式。小时候,常常有流动的剃头匠到村子里来。剃头当然不是什么好事情,时不时会把头皮割破,疼当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好多孩子包括我都是很不情愿的。可剃头匠很严肃地指着担子的一头说:“知道吗?以前那里是一把刀,要是不剃头就用那把刀把头给砍了。”尽管当时已经看不见刀,可听着他自豪又威严的声音,为了这个吃饭的脑袋不被他那无形的刀给砍了,我们只好乖乖地忍受着头皮被刮破的疼痛而任凭他去剃头。
剃头既然从满清入关开始才在中原大地实行,剃头这个行业当然也就出现的比较迟。按照古人的习惯,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剃头匠的祖师爷据说是“罗祖”。这有一个传说,说是有一年雍正皇帝头上长了个疮子,梳辫子时不小心就会碰到这个疮子。他就怀疑是梳头太监想谋害他,为此杀了好几个梳头的(我常想,我小时候要是有这个权力该多好,剃头匠应该会少一半)。当时这位“罗祖”道士住在白云观,知道这件事后,他很同情那些无辜的被杀者,便想办法制作了剃头刀、刮脸刀和梳辫子用的拢子、篦子之类的工具,并研究出按、捶、拿等一套的操作方法,还专门办了一个学习班,教会了这些活在生死边缘的梳头太监。太监用这些工具和方法给雍正皇帝剃头、梳辫子,雍正皇帝感到很舒服。问来由,太监们就上奏说是罗道士传授的。雍正龙颜大悦,立刻就赐罗道士“半朝銮驾、小执事”的称号。这样,他也就成了剃头匠们(现在的理发师)的祖师爷,以前的剃头铺子里是当成菩萨一样供着的。
这些年剃头渐渐地被理发取代,剃头匠也就被理发师、美容师所取代,头也确实不再如以前那么剃而是剪了。尽管没有了割破头皮的疼痛,但那大气磅礴的“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的对联也该渐渐地要消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