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编辑推荐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作者:易知龙 秀才,2155.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716发表时间:2017-09-17 08:50:50

这句话的意思是父母离开我们了,我们要为父母举行哀悼的仪式,尽自己的一份孝心。以后每年的祭日和国家法定祭祀的日子,都要去祭祀父母,祭祀祖先,祭祀要诚心诚意,不是给别人看,把孝道落实在心里,表示孝顺父母不管是在世还是离世都是一样的。
   现如今,很多人在名义上美其名曰祭祀缅怀先人,可是在发心,在方法中都有很多流弊,有很多人是从世俗的角度看待这些问题的,也没有真正理解祭祀背后的深层含义。《孝经》上说:“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在祭祀的问题中,我也曾经有过不同的认知体会。
   看似简单的一个问题,如果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来谈,就有很多不同的认识层次,所以说,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总有一些被外行人看热闹的嫌疑,谈生谈死,谈天谈地,总会给人的印象是宣扬封建迷信。如果我们抛开“孝亲父母,哀恸思之”的角度,我们会转入另一个探索的领域,比如,我们所谓的环境风水学,宗教中谈到的轮回观,古老文明对待生命观的问题等,若真的要谈中国文化,这些就绕不开去,若避而不谈,就不知道我们祖先的发心和本怀精神,也不知道我们的文化立论基点是什么,若以开放的胸怀探讨这些生命现象,又总不能让人避嫌。
   中国主流哲学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西方社会其实还不算是主流哲学,而在中国是主流哲学。马克思哲学观对待生死问题以唯物论作为立论基础,所以,有时候“人死如灯灭”是承自以解剖学、分子生物学为基础的逻辑思辨性总结的观点,若这个结论成立,那就会对传统意义中“事死者,如事生”的思维观持批判态度。其实,在我看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断发展和充实的伟大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非常伟大,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宏伟蓝图构想,是深具慈悲精神的人所具有的胸襟,他提出的哲学观,承载了大善大美的愿力,他所构架的哲学体系很高远,应该说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是身心同构的,只是我们真正读懂马克思思想的人并不太多。《金刚经》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异。”焉知孔子、老子,乃至马克思、孙中山、瞿秋白、曹雪芹等不曾至臻圣境,焉知他们不是胸怀菩萨精神的过来人呢?
   对待先人的缅怀问题,其实,涉及到我们对人生认识的问题,过去,我觉得祭祀祖先仅仅是为了缅怀亲人的一种民俗方式,不涉及更深的秘密。后来随着认识的深入,发现我们自己总是瞧不起自己的文化,我们祖国的文化有本有末,有精华亦有糟粕,只是很多人总爱颠倒妄想,舍本求末。毛主席曾说过,对待文化方面一定要做到“古文今用,洋为中用”。在中国文化中,能够真正建立文化基础的就是中国的孝文化,不管哪个文化分流都绕不开它。所以说,我们应该对中国孝道孝养有深刻的认识,应该怀揣一份恭敬心乃至敬畏心来对待。这方面的书籍我多有涉猎,其实祭祀祖先,不单单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可谓见仁见智。即便不同的文化基础,都有趋善弃恶,归同德美的大环境来陪衬。
   关于祖先祭祀的认知理念,其实还不是单纯的“孝”本身存续的道德问题,它还承传着一些用现代物理学乃至科学界暂时解释不了的古老话题。这些背后的话题,还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明代的名医“江瓘”在它编辑的《名医类案》里收录过的一则真实的故事,话说有个人断了手臂骨,有一位医生为他用柳木接了骨,而断骨取出来后,医生要他放在干净、干燥的地方。这样一弄患者病就好了。过了很久,患者感觉旧伤处突然发痒发痛,他就又去找那位大夫帮忙治疗。丈夫把脉后就问他以前取下来的断骨呢?患者说找不见了。最后他在床下找到了,但是骨头已经发霉。医生为断骨清除霉障,并把断骨在火上烤了烤,患者的病就好了。
   从这则很奇怪的故事里,我们可能会发现在自己和亲人的骨里,潜藏着某些血缘信息,对于过世的亲人,有时候要很久才能化掉这些信息,而骨头能够承载信息之事仿佛天方夜谭,但是我们祖先就是通过这些发现了人体中的秘密,发现了人与人,人与物,关于存在的一个秘密,一个关于生死流转的秘密。继而在发展中统摄了中国风水学、环境地理学,人文之学等在时空中的作用关系,阐述出来的道理洋洋洒洒,蔚为大观。写到这里,我想到佛家关于六道轮回的一个概念,也在智者的眼里,把人生观世界观上升到一个非常高的格局去构建人天之学,它既不觉得“人死如灯灭”这种断灭论是正确的,也不认为有一个恒常不变的我,这种“常我论”也不是究竟的真理。佛家的思想,其实也和我国古老的易经文化不谋而合。易学体系里提到的“精气唯物、游魂为变”和“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我感觉这些道理其实应该和佛家所谓的轮回观是一回事,只是表达方式和理解程度有差异而已。而在古老的文明里,那些让我们匪夷所思的学识,还有多少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们又学会了多少?这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民族荣誉和自豪感,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命运,一个国家民族的整体学养。你我,其实都是在路上的人……

共 20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标题是《弟子规》中的句子,文章开篇阐述了其含义,引出了该文的话题:就是如何对待逝者。中国传统的伦理观念中,事死者如生者,怎么来看待这种现象?这篇文章从中西方的哲学角度进行了解读,也从中西方的生命学角度做了探讨,提出了值得我们继续思考的话题。这篇文章不是单纯的解读,而是从一个比较高的层面来思考这个社会性话题,有价值有必要。【编辑:春雨阳光】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春雨阳光        2017-09-17 22:14:45
  现在,我经历着的事,让我对老师这篇文章有了更多的思考。老家被占,入川以来的祖宗们,将到何处去?一个飞机场,一座新城市,他们会被赶到何处去?让他们住公墓?有几个子孙出得起这一代代祖宗的公墓钱?
语文教师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