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论语之说事拉理 ——读《论语雍也》发现的
《论语•雍也第六》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济富。’”
公西赤要奉旨出使齐国了。公西赤便委托自己的师兄兼孔子的管家冉有,向孔子借点粟,供养妈妈。孔子说给六斗四升吧,冉有说,再多给一点,孔子说,再多给二斗四升吧,冉有给了八千升。古时候十升一斗,十斗一斛,十六斛一秉,冉有给了公西子华的妈妈五秉粟。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各自凭学生自己的回忆,记载孔老师的语录的,雍也,就是冉雍写的。《论语•雍也》讲的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是不是一桩冤案呢?
作西江月一首以记之。
西江月•扶贫暗地挠头
评《论语雍也》毁谤冉有
致富公开插脚,扶贫暗地挠头,巴灰拍屁并无由,几个金盆洗手。
都说壁书真理,不知雍也吹牛。因为改革献良谋,毁谤同窗冉有。
古时候姓氏比较奇怪,比方说冉有,原是周文王姬姓后代,周文王的第十个儿子聃季载,周武王姬发同母弟,周武王得天下,季载年小,没有给他封地,后来,周公旦辅佐年幼的周成王时,平定三监之乱,封季载为聃国国君。后人就以冉为姓。
诗词中讲到的冉有,就是孔庙里十二哲之一的冉子有,孔子叫他“求”的那一位。
冉有是一个相当有趣的人,有出色的贡献。诗词中中介绍了冉有理财的情形。冉有还帮助季康子改革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度,冉有具有的改革精神。还有冉有说服季康子营救孔子的事实。
在《论语•先进》里,却被孔子污蔑为“非吾徒也”。还要“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那些小子中间,竟然有冉雍还来造谣说,冉有巴结公西子华,给了公西子华妈妈的粟,合一起,不过八十八升粟的情况下,与孔子讨价还价,竟然私自给公西子华妈妈8000升粟的假话。还记载在《论语雍也》里,被后人保留了两千四五百年。而被世人默认至今,尤其可恶。
这个冉雍与冉求同年生于公元前522年。是同父(冉在)所生的兄弟。这个冉在,大老婆颜氏生了冉耕、冉雍就死了。冉求的妈妈是公西氏。冉雍(仲弓)也是孔门弟子,而冉耕(伯牛)、冉求(子有)皆在孔门十哲之列,世称“一门三贤”。
既是三贤,又是同父异母兄弟,为什么要撒下弥天大谎呢?就算是同父异母弟,给舅妈多一点粟,也不该用到撒谎的地步指责呀!
诗词中讲到壁书,或说叫壁经。蝌蚪文字。这些书是战国时的写本,至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是孔子第八世孙孔鲋孔腾藏在墙壁里面,藏起来的。
蝌蚪文字只要一点错讹,就面目全非。武帝末年,庾鲁共王拆毁孔子的住宅,打算扩大他的宫殿,却得到了《古文尚书》以及《礼记》《论语》《孝经》共几十篇,都是先秦时代的文字。(秦始皇对文字做了大量的改革和统一。先秦时代文字,指从三皇五帝到战国时期的文字)。字体既与汉代通行的隶书不同,又与小篆有异,人称蝌蚪古文。
我没有见过国宝《壁书》上的蝌蚪文。更没有见过孔子撰写的《古文尚书》,也没有看见孔子的学生撰写的论语。但是现存的论语《雍也第六》是见到的。
《论语》上面的错误,是冉雍有意诋毁冉有呢,还是后来汉人文字翻译错误呢,还是再后来文字改革留下的错误呢?无从考证。准确地说,一定有错误的。孔子流亡外国十四年,不得回头,那是才回来不久呀!孔夫子十九岁还打工做了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娶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公元前532年丌官氏生子孔鲤,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可以说没有什么富有家底的。周游列国就已经老大不小了,家里又不是大地主,流亡了十四年唉!哪里有许多粟,借给公西子华的妈妈呢?
岂不是冤枉了一个好人冉有吗?
孔子要恢复周礼,维护奴隶制度,而冉有改革奴隶制度为封建制度,孔子所以有说气话的可能。
冉雍作为同父异母的同龄哥哥,又是拜同一个老师学习,冉雍的妈妈颜氏,冉有的妈妈公西氏,而子华,也是姓公西,叫做公西赤,
我们假设公西子华的妈妈是冉有的舅妈。外甥怜惜舅妈情有可原。但是8000升粟,16000斤,作75折合粟米,12000斤粟米,够公西子华的妈妈吃31年还要多,且不说孔子没有那么多借出,就算有,31年的食用粟那么多存量,会生虫子的。请想一想,就算是同父异母弟,给舅妈多一点粟,也情有可原。也不该用到撒谎的地步指责。
所以对古文要批判地吸收营养。《论语》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