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鸦、脑容量及小人
在第9套纪实频道看到一个动物类纪录片。酷热的天气里,秃鹫找到了一个动物的尸首,一大群秃鹫一起争抢这难得的美味。乌鸦也来了,但是没有它的份儿,它个头太小,力量太弱,挤不进去,它只能在一堆乌鸦的屁股后面转来转去,看着秃鹫,大口大口地吞咽着美味,自己连点肉星也摸不着。突然,乌鸦用它的喙叼住其中一只秃鹫尾部的一根毛,狠命地给拔了下来,然后快速离开。被拔毛的秃鹫以为这是邻居所为,于是,就放弃了争抢食物而去打斗它的邻居。邻居因为不明就里而受到攻击,也拼命地打斗起来。此时的乌鸦已经转移到了另一个地方,用同样的手段让另外的两只秃鹫打斗起来。然后,乌鸦又跑到另外的一个地方施展同样的伎俩去了,不一会儿的功夫,本来都在争抢食物的秃鹫们,都去互相打斗撂下食物不管了。于是,乌鸦便优哉游哉地去享受美味去了。
假如不是在纪录片里亲眼看到,我绝对不敢相信这是一种真实的发生。乌鸦是一种很聪明的鸟我早就知道,也看到过一个纪录片,记录乌鸦是如何解开绳扣获取食物的情景,当时就觉得乌鸦真是聪明,绳结它居然都能够打开,这样的智力水平超过很多七八岁孩子的水平。但还是万万没想到,乌鸦居然具有通过挑拨别人的争斗来从中获利的高智商。
说这是高智商,一点也不为过。这里边包括好几层逻辑上的判断与推理。第一层:秃鹫受到伤害就一定会报复;第二层:秃鹫受到伤害后会认为是邻居所为;第三层:秃鹫受到伤害后一定会与邻居打斗,邻居也会不甘示弱,相互之间一定会你死我活地打个不停;第四层:只有它们相互地打斗起来,“我”才有机会吃到美味;只要他们打斗起来,“我”就有机会吃到美味。第五层:在整个过程中,“我”之所为是绝对不能被发现的,这是前提。
这是多么复杂的逻辑判断与推理啊!说实在的,即使成年人,也未必人人都能够完成如此复杂的一个逻辑推演过程。所以,形容乌鸦,今后再用“聪明”一类的词语是不够的,这绝对是一种高智商行为。
有人说,聪明与脑容量相关,证据是爱恩斯坦的脑容量就比一般人大得多。看来这是一种妄论。秃鹫的脑袋比乌鸦要大得多,但秃鹫就像猴一样被乌鸦给耍了个够。生活中,经常看到有些人的头颅比一般人要大得多,估计脑容量比爱恩斯坦的也少不到哪里去,可是,他周边的人却常常只用“呆头呆脑”来形容他,因为他的智商连一般人也赶不上。看来,智商的高低,聪明不聪明,跟脑容量没有必然联系。大象的脑袋大,比人的都大,更不要说乌鸦的了,但是,它没有人聪明自不必说,它连乌鸦的聪明也没有。看来,脑子的“质”要比“量”重要得多。
乌鸦的聪明用在“通过阴谋让别人打斗,自己从中获利”上的行为,在动物界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动物界只有一个“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它的行为是符合这一法则的。
而这样的行为用在人类的活动中则不行,因为人类还有一个道德法则。这种行为是不符合道德法则的,会遭到排斥的,会被斥之为“小人之为”。人类的道德法则是反对阴谋的,是崇尚“阳谋”的,是崇尚光明正大的,是崇尚光明磊落的,是崇尚当面锣对面鼓的。
用阴谋,还是用阳谋,是人类中正人君子与阴险小人之间的根本性区别。“小人”前面一般都要加“阴险”之类的形容词,原因就在于小人之为都是不敢见阳光的。乌鸦所为,它敢让秃鹫看到吗?秃鹫看到了,它的目的还能达成吗?不仅达不成,还会招来灭顶之灾。
那么,小人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这跟小人的“贪心”有关。
如果是个正人,眼前一种东西,自己想获得,但是,自己没有能力获得,于是他就放弃了,能力达不到,获得不了,那是活该,自己认了。这是正人的想法。小人不是这样想的,自己想要的东西,通过正当的能力获得不了,但是他不会放弃,正面的、光明的法子不行,我就用歪门的、阴暗的法子来获得,这就是小人之所以成为小人的原因。说到底,做小人还是做正人,关键是能不能去掉心中的“贪”。
什么叫“贪”?“贪”的含义就是本不该你的,你还想要。正人起了“贪念”后,最终人战胜了“贪念”,小人起了“贪念”后,最终“贪念”战胜了人。
乌鸦的行为在动物中不算“小乌”,但是,人有了乌鸦的行为,在人类中则被成为“小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