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泉村的变与未变
东泉村地处中国西南内陆,贵州省黔东北重镇德江县西南部复兴乡东南面。如此大费周章地介绍一个村的位置,似乎显得有些多余,甚至有点“神经”质。但于我而言,用再多的话语来叙述东泉村都不过分,因为东泉村是生养我的地方,是我生命中不接割裂的一部分,是我的根。
“神奇的公路。”东泉村距复兴乡10公里左右,按照现在正常公路的正常时速,也就一二十分钟的车程。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按以往的路况,从东泉村乘车到复兴乡需要一个小时左右,要是人工步行则需要两个多小时。因其路面的崎岖难行,当地民众戏谑地将其称之为“神奇的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一个不争的真理,北京大学教授曾撰诗描述过贵州的交通景况。诗曰:“拓土开疆有史篇,沉睡西南已多年。并非夜郎真自大,只因无路到中原。”这首诗放在东泉村这片土地可谓恰如其分,多年以来东泉一直贫穷落后,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道路不通交通不便。外面的东西进不来,里面的东西出不去,犹如一潭死水,也就无谓波澜。
崎岖山路变坦途。自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一系列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全国各地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一条条平坦的康庄大道,使祖祖辈辈因交通困扰的人民大众看到了希望,触摸到了幸福,走进了民众心理。
交通环境改变了,那段苍伤岁月却深深地压在了心里。
乡村变奏曲。随着城乡一体化地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应运而生,一处处破旧脏乱的乡村转眼间变成了新农村,红墙黛瓦展示着古老农村的变化,雕梁画栋间蕴含农村特有的那份质朴,那一缕磨灭不去的乡愁。新农村建设改变了旧时的模样,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互联网的大力发展,改变农村信息闭塞的格局,老百姓在家就能知道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关注国家的发展,参与国家的建设,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群众早已解脱了在温饱线上生活的日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相辅相成,对物质的追求,最终都会归根到精神文明上来。
现在每个村都建起了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农家书屋,让人们在劳作之余,可以锻炼身体,增长知识。
忆往昔,峥嵘岁月。那段艰苦的岁月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艰苦奋斗的精神却深深地扎根在我们心里。
东泉村的交通变了,东泉村的建设变了,东泉村的生活环境变了。东泉村已不再是以前的东泉村,东泉村还是以前的东泉村,变的是东泉村的面貌,没变的是,东泉村是生养我们的地方,那里有我们的根,那里是我们一生的眷恋。
东泉村,已烙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