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的票证时代
计划经济年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生活物质的生产和分配的高度集中。人民群众生活所需的必需用品,国家再按照计划严格控制,按票供应,这是票证产生的来源。
1955年,我国第一次开始实行粮票。吃饭是关系到人的生存的头等大事,因此,在那样的年代,粮票有第二“货币”之称。那时,物资短缺,供应紧张,从粮票又衍生出肉票,布票,油票等。到三年困难时期以及后来的文革时期,票证名目繁多,所有商品的供应,都要凭票购买,几乎包括了人们衣食用的方方面面。
广大的农村,农民们除了自产粮食、烧灶的燃料不需要票证后,其他的同城市市民一样,购买各种生活必需品,按计划要有票证才能买得到。那时对农村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农民上缴粮食任务大,自留口粮不够吃,每家还有一个吃返销粮的供应本。城里嫌粮票购票手续麻烦,每家一个按人头核定的粮食供应本,每月按量供应,按量购买,超支不补,节余归己。每个单位也都有个集体粮食本。那时每拾斤粮票,还含有一定配额的食用油。
我记得那时的票证有粮票,肉票,布票,油票,烟票,酒票,糠票,火柴票,肥皂票,手表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后来还看到有收人藏的襄樊市王寨公社粪票,南河一个大队的渡河的船票等。各式各样的票证,演绎和记录下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酸甜苦辣。
农民们手中少量的粮票,主要来源于干部下乡和驻队吃派饭,在社会员家里吃完饭,每顿饭按规定留下半斤粮票,一毛二分钱。粮票可以在粮站掏钱买回少量粮食。肉票则是农民们卖统购猪,国家奖励四五斤肉票。布票记得也是农民上缴的棉花数量折算给的。而其他生活用品,则完全由国家按计划发票供应。
记得有一年,腊月二十六七,生产队给我们家发了过年的火柴票、点灯的煤油票、肥皂票,傍晚,母亲叫我拿了几毛钱,去大队代销店去买回这些生活必需用品。代销店离我们家二三里路,路两边都是老坟地,还有新埋的坟头。回来时,天已经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心里紧张起来。经过坟地旁时,忽然听到树上鸟叫,头皮一炸,双脚不由自主地跑起来,只感到心咚咚地要跳出来,像要蹦出胸膛似的,一口气跑回家中,回到屋里已是满头大汗了,不知道是吓得还是累的。
还有一年,因为丢失了布票,没有了布票就扯不回来布,害得我们过年连新衣裳都没穿上。临近过年了,找别人去借,已经来不及。母亲只好将旧衣服缝缝洗洗,叫我穿上过了一个没有新衣服的新年。为此,我还气得哭了一场,过年也不愿意去走亲戚。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市场经济日趋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日益丰富,从1985年到1993年,各种票证悄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票证却是那个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真实记载与反映,而且还有人们对那个时代别有一番滋味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