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西纪行(散文)
寨子里的路如同细带,曲曲折折地缠绕在黑色的吊脚楼周围。路边上能看到许多苗族老人,青蓝两色服装,老式黄胶鞋,或三三两两在门前悠闲自得地闲坐,喝茶唠嗑,或在自家门边摆些土特产品的小摊子不疾不徐、不温不火地招徕客人。我们在苗寨导游的引领下,先来到了寨子中间一幢宽敞的吊脚楼里。这里是巫傩堂,也就是苗寨人祭天祭地、求神问卜、供奉先祖的地方。自打山寨开放,开发旅游后,这里也成了巫师为游客表演苗家特有的傩技的场所。湘西苗族人相信万物皆有灵性,巫教是他们典型的宗教信仰形式。据说,苗族人本来是蚩尤的后代传人,生活在黄河流域。因蚩尤打败了炎帝,于是,炎帝联合黄帝将蚩尤杀死,将蚩尤部落逐出。苗族先祖带领族人迁徙到了长江中下游流域洞庭湖滨,重建了家园。又遭到了尧舜的多次征讨,最终被赶到了湘西大山深处。从大规模迁徙开始到定居湘西大山,他们长期生活在血与火交织,颠沛流离的民族斗争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民族的生死存亡时时刻刻威胁着他们,人仇鬼恨纠缠在一起,得不到上天的恩赐,听不到天神的福音,只好在崇拜先祖、信仰鬼魂的同时,相信万物皆有灵性。认为世上的万物都有感觉、意志和思维,也就是有生命,和人一样有意识,有情感,有人一样的社会关系。所以,在苗家人的眼里,自然是人格化的自然,人必须和自然万物平等相处,只有这样,人也才能得到精神安慰。也正因为如此,苗族人很注意保护自然,注意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这在客观上起到了环保积极的作用。
在巫傩堂,一位小巫师为我们表演了苗家独有的傩技。他让两个游客相向而立,手握两只竹竿,贴在体侧,完全不用力。他自己站在两人中间的位置,对着两根竹竿发功施法,众目睽睽之下,两根竹竿竟然神奇慢慢地靠近,直至并到一块儿。这场湘西苗族巫傩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仙人并竹”演绎,令大家啧啧称奇,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不相信人会有如此的超自然的力量和技能,我觉得应该是魔术的一种。在张家界住宿那晚,去观看冯小刚导演的大型实景表演《魅力湘西》,后半场是室外篝火表演,苗家汉子的上刀山、下火海、吞火把、舔火苗,和这小巫师表演的仙人并竹一样,也应该是一种魔术,而非魔法。苗寨没有给我们表演赶尸,但在《魅力湘西》的舞台上,却有令人毛骨悚然的赶尸表演,惊心动魄,看得人手心出汗,后背生风。先前也曾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看到过神秘恐怖的湘西赶尸描写,但搬到舞台上表演,还是第一次看到,很直观,很震撼。不过,冯大导演就是匠心独具,他把充满着迷信色彩的湘西赶尸和保家卫国联系在一起,把赶尸说成是为让客死他乡的英雄壮士魂归故里,由此一来,悬疑、恐怖、迷信都没了,倒是多了些悲壮的色彩,令人在为那些忠勇之士战死沙场扼腕叹息的同时,又对具有神秘绝技能让血洒疆场的不屈之魂不远千里站立行走,直至回到他们时刻瞩望的家乡的赶尸人产生一种钦敬之情。不能不说,角度有时候还真是思想档次和艺术修养的分水岭,高尚和低俗就此分野,南辕北辙,泾渭分明。
看完巫师表演,来到一户苗家做客。苗家吊脚楼几乎是全木建筑,一层是堆放粮食、柴草、农具,饲养牛羊和家禽的地方,人住在楼上。我们做客的一家,将一层改造成纳客之所,三间房屋打开间壁,成为宽宽敞敞的一大间。安置了几张茶桌,大家进了屋各找位置,主人苗家阿姐端来自家手工生产的新沏的特产古丈毛尖生态茶。茶跟拦门酒一样清淡甘洌,喝到口中,如饮清泉,齿颊之间,涌起淡淡的茶香,如兰花的清香丝丝缕缕,不浓郁,也不热烈,却让人生出再饮一杯的欲望。咽下去,会有微微的回甘涌上来,在喉咙处慢慢地如一丝烟气不绝如缕地洇开来,像淡淡的墨汁在宣纸上不紧不慢地漫漶着。
导游告诉我们,到了苗家千万别自己乱窜,尤其不能随便登楼,特别是男士。因为楼上很可能是闺房,一旦误入,后果不堪。我仔细观察,在屋子的两边各有一扇通往楼上的门,联想到导游的话,那贴满招贴画,沾着汗渍污迹的木门,此时竟然充满了神秘和诱惑。在苗家阿姐热情而诚恳的推销下,同行的旅伴们这个两桶、那个四桶地踊跃购买起她们家的毛尖茶来。我一来因为头一天在张家界的超市里买了,二来这些年爬格子熬夜喝惯了茶味浓郁的铁观音,所以忍住没掏钱。离开后,回望吊脚楼,心里还多多少少生出些愧疚。
沿着七扭八拐的小路,走过挂满累累果实的柚子树和一小片一小片生机盎然的菜畦,导游带我们来到了寨子里的苗家喜堂。顾名思义,这里是男女新人拜堂成亲的地方。木屋中张灯结彩,木板墙上大红的喜字被一条长长的彩绸围在中间,彩绸在喜字的上方打了一个大大的结,那是一朵红花。在这里,我有幸登台比赛试穿苗家服装,结果赢了,被选作“新郎”。在喜娘的带领下来到后屋,牵出红袄黛裙,头戴红盖头的“新娘”。红袄上佩戴了满满的银饰,黛蓝色的曳地长裙下摆,镶嵌着好看的苗绣花边儿。当着大家的面,喜娘递给我一根秤杆,让我用来掀起“新娘”的红盖头。我在大家起哄声里,轻轻地挑开“新娘”的红盖头,一位漂亮的苗族少女亭亭玉立地出现在我的面前,娇小玲珑,含羞带笑,羞涩的眼眸里,闪着青春,闪着热情,也闪着憧憬和渴盼,楚楚动人。
“一入苗寨喜洋洋,娶了如花好姑娘。腊肉粑粑高山茶,乐哉悠哉不思乡。”那一刻,我倒真希望这婚礼是真的。可听导游说,要做苗家的女婿可没这么容易。先是在踩花山、跳月的歌会上,男女青年用对歌来寻觅自己心仪的对象。哪个小伙儿看上了一位姑娘,就狠狠地踩一下她的后脚跟。姑娘如果也有意,就会送给小伙儿一个定情物。小伙子拿着姑娘的定情物,请媒婆去姑娘家说亲。然后选定日子,去迎亲,迎亲时一般都选择夜里,以免被抢亲者骚扰。在迎亲的路上,女方的亲朋好友要拿着笤帚等拦在路上,小伙子要一一对歌,直到过了最后一道关,才能进到女孩的家门。受尽千般“耍弄”和“刁难”后,才能拜堂、喝交杯酒。接下来你不要以为可以欢天喜地、心花怒放地入洞房了。小伙子要在女方家做三年“苦力”,砍柴、挑水,晚上就在楼下的地上打地铺。三年后,女方家对你的表现完全满意了,才让你上楼和媳妇同居。否则,会送给你一袋大米和两个鸡蛋。看到米和蛋,你就该明白自己被辞退了,可以卷铺盖卷滚蛋了。
听了导游的讲解,我倒吸了一口冷气,真庆幸自己不是苗族男人,否则就凭我这糟糕的身体、懒惰的性情,笨拙的手脚,即使爱上了哪位漂亮的苗家女,即使她也喜欢我这白白胖胖的样子,和年轻时戴着一副眼镜的文静样(据说苗家姑娘喜欢白白胖胖,戴眼镜的男人),到头来,也肯定要背着米袋子,拿着鸡蛋找地方凉快去。这回假新郎没白当,我得到了一副姑娘赠给的“定情物”——绣花鞋垫。本来应该是苗家女儿亲手缝制并绣上花儿的,但现在一切都简化和速成了。我得到的鞋垫,一眼就能看出是机制的,而且说是“新娘”送我的,其实也一定是旅游公司送的,不过是招徕游客的噱头罢了。不过,想想那位漂亮的苗家“新娘”,心里还真有点美滋滋的。
上银匠铺参观,也是我们墨戎苗寨一行的重头戏。苗族山寨不产银子,但加工手工银却闻名遐迩,堪称一绝。一块块银锭,被切割成银条儿,然后,全凭银匠师傅的一双巧手,生生地敲击成各种精美的银器。特别是拉丝工艺更是了得,宋祖英在维也纳金色大厅个人演唱时,戴在胸前的银制凤凰是其经典。据说,宋祖英那身由苗家著名银制工艺大师为她精心打造的银制服饰,跟这位东方百灵鸟婉转动听的歌声一样令人着迷,当场就有人出数百万元意欲购买。
银匠铺是典型的厂店一体,既有加工、表演,又有销售、维修和其他相关项目的一条龙服务。银匠铺门前路边许多商贩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土特产品和食品水果。看来这原本封闭安宁的山寨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也像丽江等著名景区一样越来越充满了浓重的商业气息。
走进银铺,林林种种的银器在聚光灯下散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芒。银冠、银珈、银项圈、银项链、银披肩、银耳环、银发簪、银手镯、银戒指,还有银饭碗、银筷子、银汤勺、银酒盏、银水杯等等,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银,是苗族人最喜爱的金属,陪伴着苗家女人的一生。尤其是由小到大多达七圈的一套银项圈,是她们恋爱、结婚的必备之物。而银匠师傅们割、打、削、磨、编、镂、刻、雕、拉丝等工艺技巧更是叫你叹为观止。这一双双灵活无比、巧夺天工的手,只有你想不到,没他们做不到的,花卉果实、鸟兽虫鱼、神仙鬼怪、飞龙彩凤统统能在银制器皿上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走进这样的场所,不怕你的购买欲还能保持沉默和矜持,恐怕你腰包里的钞票会自己生出腿脚争先恐后地跑出来。我来回逡巡了好几圈,最后也给外孙女春妮买了一只小巧别致的银饭碗,还现场请师傅在碗底刻上了“春妮”二字,因为听说这种纯银手工制品,能够杀菌消毒,用来给小孩喂水喂饭,有利健康。
参观完了银匠铺,早过了中午时分,旅游公司安排我们在墨戎苗寨品尝长拢宴,也叫长桌宴。长拢宴是苗家人宴席的最高形式和最为隆重的待客礼仪。通常用于接亲、满月酒和本族本寨重大节日和喜庆的宴饮活动。据说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也是苗族群众一项可以称得上文物级的仪式了。长拢宴设在山寨唯一的主街上,几十条长桌当街成一字摆开,本该有主次座位的分别,宴会上还要饮酒高歌,客人如若对不上主人的歌,是拿不到夹菜的筷子的,整个宴饮过程充满了苗家人特有的欢乐和喜庆。我想象,那一定是可以和王羲之他们曲水流觞相媲美的场景,诗情画意,令人不酒而醉。只可惜,自己无缘领略和感受喜庆和欢乐,以及那种富有诗情雅致而浪漫的气氛。
大家围桌而坐,粗瓷大碗盛来各式苗家菜品,按人数每人一菜。当然,我们报的是经济团,伙食标准很低,人家不会拿出苗家人过年过节的美味佳肴,我们能够在长拢宴上吃到的,不过是苗家人日常的粗茶淡饭罢了。湖南人喜欢辣,宋祖英的歌声里不就有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吗?记得影视作品里毛泽东也经常一边津津有味地咀嚼着红辣椒,一边笑着说,不吃辣椒就不能革命。而湘西苗家人不仅喜欢辣椒,还喜欢清淡的蒸菜,每一道菜,在我们看来就像白水煮的一样,清汤寡水,苗家人却吃得有滋有味。苗家的米饭因为一年产好几茬稻米,散拉拉没油性,也没粘性,吃到嘴里没啥香味,也不滑溜,大家都觉得不好吃。我平时就因为小时候家里穷,尽吃白菜、萝卜,吃够了,再加上苗家饮食清淡少油,所以,长拢宴上给我留下一点好印象的菜品只有那道炖豆腐。
吃完长拢宴,我们被带到打谷场上,一片空地上摆着几只大鼓,据说要为我们表演苗家战鼓——四方花鼓。这时团里还有两桌年岁大的游客没吃完饭,表演要等他们到来一起看,天黑下来表演才好看。有人就着急起来了,觉得晚上要赶到凤凰古城还有好几个小时的路程,天色已然晚了,再看完表演,恐怕更晚了,于是吵嚷着不看了。导游只好听大家的,取消了表演。我觉得很遗憾,都说苗家男人刀不离手,是一群骁勇善战的汉子,我想,骁勇善战的汉子一定也会有与之相配的鼓乐舞蹈,我们从几千里之外的大东北来到这祖国西南边陲的湘西苗寨,下一次来还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呢,不能一睹蚩尤传人苗家汉子们充满野性和血性的风采,真可以说是一大损失。
告别墨戎苗寨已是掌灯时分,苗寨的寨门、风雨桥都安装了装饰灯,细雨清风,灯火摇曳,仿佛翘檐飞脊也镶上了耀眼的金边儿,寨前的河水波光粼粼,在辉煌的灯光映照下,有如亿万只金黄的蝴蝶飞舞,更像是无数火蛇游弋在墨色的夜色里,大有“半江瑟瑟半江红”的诗意。站在公路上回望墨戎苗寨,鳞次栉比的吊脚楼黑黢黢的屋脊,几乎和寨后的山峰融为一体,那种水墨画的画面感更加明显。安详、宁静、和谐,既可以概括这湘西苗寨的夜色,也可以恰当地概括出这镶嵌在山坳里墨玉般秀美的苗寨的气质。
三、凤凰古城
“灯火阑珊不夜城/天上街市缀繁星/如诗似梦心已醉/流连忘返共天明。”这是一起来湘西旅游的老同学云普在到达凤凰古城那天晚上,站在美丽的沱江边上,兴致勃勃吟出的一首小诗。受他感染,也是受凤凰古城夜色之美的撩拨,我禁不住内心的喜悦,在微信朋友圈里发完凤凰古城照片后,也写下了这样几句:“沱江碧流贯湘西,凤凰古城云天低。硝烟已作夜灯火,吊脚楼前花依依。”是啊,面对文学大师沈从文笔下优美的边城(读过《边城》的人都知道沈老笔下的边城原是更加偏远的茶峒小镇,而非凤凰,但是,由于沈先生出生在凤凰,因此,大家就怀着对他的崇敬而把凤凰认作是那座美丽的边城了。我也不能免俗,只好人云亦云地认为凤凰即是边城了),面对那个美丽善良的翠翠姑娘浣衣、梳洗、行船、思春的魅力沱江,谁能不怦然心动,诗情勃发,文思潮涌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