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编辑推荐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作者:孟梦 秀才,1020.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749发表时间:2017-11-08 17:25:21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登着山石盘旋到楼上,放眼四顾,领略康熙“俯瞰群峰,夕霭朝岚,顷刻变化,不可名状”的意趣,一代帝王的家国情怀让人感慨万千。
   二楼西间是一佛堂,堂门呈莲花状,系依据《妙法莲花经》用楠木雕刻而成。乾隆题名“莲花室”,里面供青玉观音一尊。当年,每到中秋月圆之夜,后妃们就来这里祭月祈福。
   下楼往北有垂花门三间,题名“岫云门”,是整个宫殿区的出口。出口设置了现代化的只能出不能进的不锈钢闸门,出来后就再也进不去了。
  
   十、瞥了一眼水心榭
   走下岫云门的最后一级台阶,转身又看了一眼这座雕梁画栋、灰瓦红门的建筑,望着门上“岫云门”三个大字,突然记起过去曾经在哪本书上看到过,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迁都重庆,蒋介石在山崖密林中的官邸也有岫云两个字,叫“云岫楼”。岫,山穴也;云岫,指的是云雾缭绕的峰峦。岫云门,云岫楼,字颠倒了一下,其意呢?苦思良久,不得而知。还是回到眼前的湖光山色,把古文的云雾留在自己薄学的脑袋里缭绕吧!
   避暑山庄历来有“山庄以山名,而胜趣实在水”之说。所以,我们没有选择乘坐游览车“游山”,而是继续徒步“玩水”。
   岫云门旁边树林间有一块巨大的山石,上面刻着“避暑山庄”四个红色大字。从这里看去,只见山下碧波荡漾,湖水粼粼,绿树亭阁,洲岛错落,一派江南水乡风光。
   湖区很大,一天时间不可能全部游览到。于是,问当地人想寻个既不错过最美最知名景点,又少走回头路尽可能多看一些风景的便捷之路。可是,这个说山庄有七湖八岛,那个说最少有九湖,甚至板着指头数起了湖名,什么如意湖、澄湖、镜湖、上湖下湖半月湖,银湖、西湖……众说纷纭,更让我们没衷一是。索性,看到哪儿走到哪儿,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吧。
   走上一条长堤,我们看到前面一座白石桥上屹立着三座亭榭,红柱灰瓦,明快轻盈。瞥了一眼,静水如镜,楼台倒影,恰似空中楼阁。湖面上虽然花已谢去,不见“映日荷花点点红”,叶却碧绿,依然是“青翠荷叶接天碧”,一幅色彩迷人的画卷。走近一看,亭上扁额是康熙的题名——水心榭。乾隆三十六景的第八景。这里原来是出水闸台,后来扩建热河水宫,开挖银湖、镜湖,水闸成了湖心,便在闸上架石为桥,筑了这三座亭榭。
   水心榭西边的长堤叫芝径云堤,仿杭州西湖的苏堤白堤而建。一堤三岛,象征传说中海上仙山的三个岛:一直向前走到头是如意洲;堤右一条路通往月色江声;堤左连接环碧。三岛大小不一,由堤相连,从高处看其形状如灵芝。所以,康熙皇帝就给它起了这个名字。当地人习惯叫它“灵芝三岛”。我看了附近的游览图,确实形象之极。顿时,心中对老祖宗们丰富的想象力,涌起了满满的仰慕之情。
  
   十一、最小的一瓣灵芝
   环碧岛是灵芝三岛中最小的一瓣灵芝,玲珑剔透,风姿绰约地躺在碧水之中。小岛虽小,却是山庄最早的景观之一,布局精巧,情趣盎然,凝聚了康熙、乾隆两代帝王的心血。
   岛上有东西相邻的两个庭院,中间有回廊连通。院里荒草丛生,几幢不太光鲜的房屋,在乱草间懒洋洋地晒着太阳。不知是秋天的缘故还是环碧岛太小了,岛上除了我们,不见一个游人。
   我先走进东边的庭院,只见三间门殿,前后带廊。门楣上悬挂写着“澄光室”三字的匾额,两边康熙御题“夹岸好花萦晓雾,隔坡芳草带晴烟”的楹联,恰与环碧之名相合。殿前碧绿的湖水中,遍植荷莲。虽然夏季已逝,万柄荷叶依然碧绿,秋风拂过,绿浪摇白,烟波吐翠。
   通过回廊来到西边院落,西侧有一圈弧形的粉墙簇拥,院墙正中石雕拱门的门额上,两面都镌刻有字,南面“拥翠”,北面“袭芳”。
   望着康熙爷的题名,我想不出这位皇帝老儿是题给哪些景物,还是另外还有其它深意。
   环绕殿外的游廊,直直通往湖滨水边。那里有一个圆圆的草亭,格外引人注目,旁边石刻上写着: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三景。
   草亭的圆形基座上有六根亭柱支撑,亭顶没有铺砖瓦,而是用茅草覆盖,其形状就像一顶大斗笠。远远望去,草亭不就是那位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正屹蹴在湖边,“独钓寒江雪”吗?其实,草亭是康熙时期修建的一个渡口。每到夏季,皇上总要带着他的嫔妃们在此泛舟、采菱、野餐,随行的皇子皇孙也在这里读书。这时,新菱出水,草亭倒影湖中,和绿莲粉荷交相辉映,烟水葱茏,芙蕖万柄,美景迤逦,如诗如画,一派生机勃勃的田园风光。
   于是,乾隆将这座草亭命名为“采菱渡”。其意当然是取自唐代诗人王维的诗《田园乐》:“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杏花坛边渔夫,桃花源里人家”。
   在《避暑山庄记》中,康熙说“玩芝兰则爱德行,睹松竹则思贞操,临清流则贵廉洁,览蔓草则贱贪秽,此古人所以因物而比兴,不可不知。人君之奉,取之于民,不爱者即惑也。”
   离开环碧岛,我一边往月色江声洲走,一边想,帝王不愧为帝王。康乾祖孙两代,历时近百年精心打造出避暑山庄,将天下美景荟萃于一座园林庭院,且每一处景致都不是随意指点,而是用心良苦,寓意久远。其对远大抱负和高洁情操的追求,都植根于这一草一木之中,启迪后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追溯源头。
  
   十二、“月色江声”之柱
   月色江声洲的本名叫“若云朵”,是灵芝三岛中的第二大岛。因为岛上主景月色江声的名气太大,掩了本名,若云朵就没人叫了。
   谁都听得出,月色江声是康乾七十二景中最美、最有诗意的名字,出处一定不俗。果然,在题名“月色秋声”的五楹门殿旁,一块竖立在草地间的牌楼式名牌上写着:其意取自苏轼的名篇前、后《赤壁赋》之名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试想,一个秋高气爽的月夜,远山如黛,万籁俱寂。读书累了的康熙皇上掩卷走出书屋,踩着皎洁的月光来到湖边,月儿从东山跳进平静的湖面,康熙爷听着湖水轻轻拍打堤岸的声音,脱口为这个椭圆形的小岛取了这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名字。
   正当我读着名牌沉醉的时候,一阵阵悠扬的歌声随风飘来。寻声过去,只见长长的游廊拐角处矗立着一个翘檐方亭,亭上蓝底额匾上也是康熙御题金色大字——冷香亭。冷香,荷花之清香也。亭里及游廊上坐满了人,正在聚精会神地观看一侧空地上一个歌咏队排练。担心惊扰了他们,我没有走近,只是拿出手机远远地拍了一张照片。亭前一块大石头上刻着,此处乃乾隆三十六景之十二景,临亭湖中遍植荷花,深秋不凋谢。皇上每年木兰行围回来,都要在这里观荷听香。
   时已过午,没有在月色江声多逗留,就沿长堤去如意洲。一边走,一边和一个同行的当地人搭讪。他说月色秋声门殿后还有静寄山房、莹心堂,是皇帝的书斋,康熙和乾隆都在那里读过书。
   突然,他问我是否注意到月色秋声门殿外的支柱,说那是山庄建筑的三绝之一。乍一看,支柱似乎歪斜欲倒,实际上却坚牢稳固。这个设计缘于康熙授意,寓意“上梁不正下梁歪”,用以警戒各级臣僚。也有人说,其寓意是“上梁正了就不怕下梁歪”。听他一说,我觉得两种寓意相辅相成。正是因为康熙、乾隆的“上梁正”,“下梁”才不敢歪,才有了大清王朝几十年的鼎盛;后来,“上梁不正”了,“下梁”越来越歪,大清也就从衰败走向了灭亡。中国现代和当代的历史,不也是这样证明的吗?就像当前的反腐,如果没有上面的大老虎横行,又怎么会有下面的蚊蝇乱飞?
  
   十三、如意洲上赏三景
   月色秋声还有这么多说道!我有些后悔没有在那里多留一会儿,多看一看。思谋着再回去,肚子却咕噜咕噜提抗议——该敬“五臓庙”了!
   沿芝径云堤主堤北行不远,红栏拱桥前,立着一座红、蓝、金三色的牌坊,看上去简单朴素,却也有十足的皇家“范儿”。牌坊正面悬额“如意洲”,走过去回身一看背面悬额“芝径云堤”,皆为康熙御题。
   如意洲是湖区最大的岛屿,因其形似如意而得名。来到这里,先随便找了一个湖边小亭坐下,掏出背囊里装的天津麻花、早晨买的承德烧饼、黄瓜、西红柿,就着咸菜和湖中美景,一边吃一边笑谈听来的康乾轶事,大半天的疲惫顿时消散无遗。不时的,湖面有黄色龙头游船载着旅游团驶过,船上装满了天南海北的口音。
   简单的午餐过后,抓紧时间继续游览。如意洲建筑颇多,殿阁楼亭,姿态各异,古朴秀雅,气度不凡。康乾七十二景中,这里独占十二景。
   避暑山庄营建之初,康熙曾把如意洲作为行宫,建有无暑清凉、延薰山馆、水芳岩秀三个建筑群。整体建筑规范严谨,前后错落,高下参差,蔚为壮观。谁料,后来突发大火,将所有建筑烧得干干净净。乾隆继位后,才在剩下的断壁残垣上重建了三进殿堂,虽然保留了康熙爷的题名,但其格局与风貌却与当年旧貌相去甚远,怎么看景名都与实际观感不同,所以,经常有细心的游人质疑其名不副实。当然,即便如此,这里还是可圈可点。殿堂、寺庙、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小巧园林,都在这里精心布局,匠心打造,怎么也是巧夺天工、精华荟萃之处了。
   如意洲岛上的殿堂大多自南向北排列,有长廊相通,形成相对封闭的院落。无暑清凉殿在一个山岗上,门殿本身“广厦洞壁,不施屏蔽”,五楹面南,红门红柱,中间上方悬蓝色匾额,上有康熙御题“无暑清凉”四个金色大字。两旁一幅黑底金字楹联:“三庚退暑清风至,九夏迎凉称物芳”。因为这里地处岗阜,四面皆水,景色隽美,夏天格外凉爽,所以康熙题写了此名,为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三景。
   透过半开的殿门,我看到一尊身披盔甲的金色雕像迎门而坐,威风凛凛。听说,那是康熙皇帝早期的戎装雕塑。
   匆匆看了塑像,穿过门殿,后面是面阔七楹、进深两间的正殿——延薰山馆,康熙三十六景之第四景,是康熙早年接见少数民族首领和处理朝政的主殿。
   延薰山馆也是红彤彤的门、红彤彤的柱、红彤彤的梁厦。进得门来,迎面是皇上的龙桌龙椅,后面墙上悬挂着一块“奉三无私”匾额。三无私者,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也。比喻要像天地日月那样无私。旧时帝王都有这样以天下为公,不谋一己私利的觉悟,不知今日的公仆看了,该作何感想?当然,他们是不会看的。
   时间有限,用手机给“云移溪树侵书幌,风送岩泉润墨池”的楹联拍照留存后,我匆匆来到康熙三十六景的第五景,题名为“水芳岩秀”的后殿。
   后殿规模和主殿相差不多,也是面阔七楹,进深两间,前后有抱厦。进入殿内,首先看到正中一个大大的寿字,金光闪闪。两边贴着红色楹联,由于长扇遮挡,无法看清上面的字迹。寿字上面也挂着康熙题写的“奉三无私”匾。康熙早期曾在这里居住、读书。后来,还是乾隆母亲的寝宫。为祈愿母亲长寿,乾隆又题匾为“乐寿堂”。皇太后坐过的金漆雕龙宝座,用过的屏风、龙头寿字宫灯等,至今还摆在原处。那时,每当乾隆来热河,逢七月七日,皇太后就带领皇后、妃嫔、公主在这里举行乞巧盛会。
   后殿地处如意洲最深处,四周“镜波绕岸”,庭中“瑶石依栏”。康熙说这里“水清则芳,山静则秀。”并题过多联盛赞,其中有两联:“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波漾书林来自九天甘雨,花浮墨沼长看四季祥云”。
   传说,这里的泉水甘冽,属塞外诸泉之首,可以涤烦,可以悦性,“饮之少疾而体质敦厚”。故康熙曾有“岩秀原增寿,水芳可谢医”之诗句。“水芳岩秀”的题名也由此而来。
  
   十四、沧浪屿忆《沧浪歌》
   随后,我来到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七景——仿苏州“沧浪亭”构建的沧浪屿。
   沧浪屿是一座园中之园,在水芳岩秀殿西侧,临湖滨。北三间在湖水之上,檐下康熙御题“沧浪屿”三个大字雄浑苍劲、墨采飞扬,取自屈原《渔父》篇。
   当年,屈原被流放途经湖北沔阳沧浪河,遇渔夫问渡,颇为伤感。对话中说,“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夫知道屈原是一个宁死都不违背自己原则的人,便对他唱了一首《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启发他如何面对现实,审时度势:当沧浪之水清的时候,就洗我的冠发;沧浪之水浊的时候,就洗我的脚。意思是,世事清明时,可以出仕为民造福;世事混乱时,也不必过于清高自守。
   沧浪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有人说它教人随波逐流;有人说它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莲出污泥而不染”的道理,告诉屈原,白者自白是不会被玷污的,没必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洁,既然你无力改变“举世皆浊”的世态,你就应该豁然面对;也有人说它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又一种说法,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孔子则说“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共 36846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8
转到
【编者按】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承德避暑山庄很大,仅里面的七十二景就有得一看,没个两天的时间是看不全的。文章作者孟梦是个七旬老翁,老胳膊老腿的老人,居然用一天时间看了这么多的景点,写下了这篇三万五千余字的游记,当真是难为老人家了。由于游园的门票限于当日有效,作者只能摘要游览,七十二景也只能看个一半,便不得不恋恋不舍地打道回府。这篇游记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活泼风趣,描述生动。有些语言堪称经典。例如作者在如意洲游玩时,看到不时的,湖面有黄色龙头游船载着旅游团驶过,船上装满了天南海北的口音。他不说船上坐着天南地北游人,而是说“船上装满了天南海北的口音”。通过作者这么一描述,我们是不是觉得生动有趣得多了?!当然,文章中还有很多经典描述,由于编者按语的篇幅有限,还是劳您自己大驾,亲自到文章中品评吧。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1-08 21:25:03
  佩服孟老的好记性,一天游览的诸多的景点,居然能描述得这么生动详尽。欣赏了,问候孟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孟梦        2017-11-09 16:33:05
  谢谢老朋友编发并点评,感动!祝安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