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编辑推荐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作者:孟梦 秀才,1020.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799发表时间:2017-11-08 17:25:21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我不知道康熙为何把这座灵巧的小园题名“沧浪屿”,或许大有深意,或许随意为之——自取之也,我不敢妄测。因为,他是天子。天子做什么,自有天子的道理。
   沧浪歌陪着我在沧浪屿继续荡漾,这座玲珑剔透的园子让人惊叹不已。清澈透明的池水里,一群群红色鲤鱼在青青的莲叶间嬉戏;奇形怪状的假山,挺拔陡峭,可谓“屿不满十弓,而陡壁直下,有千仞之势”。殿堂巍峨、水阁清秀、清泉潺潺、小亭含羞、回廊蜿蜒……精湛的设计把这些巧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真真体现了古人造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经典理论,令人眼界大开,流连忘返。难怪,那部家喻户晓的电影《知音》要在这里开机拍摄。
  
   十五、道亦是缘
   恋恋不舍地离开沧浪屿时,已经快到下午两点了,要想多看几处名胜,不得不加快脚步。至于游览路线,更是无法顾及。竞走似地信马由缰,走过了很多精彩,也一定错过了很多精彩。有的地方蜻蜓点水般拍了几张照片,过后再看,竟然云山雾罩,不知都是哪里。
   走过一片幽静的山坳,忽然看到一座小小的寺庙。红色庙门大开,上方一块额匾上“法林寺”三个字也是康熙御题。没有游人,除了门口两边卧着一对白色石头门墩十分显眼外,还有几根竹竿凌乱地扔在门墩旁边。寻着旁边地上的木制铭牌,才知道这还是乾隆三十六景的第十六景,也叫“般若相”,是山庄里最早建起的寺庙。庙里不但供奉佛教神像,还供奉道教的神像。当年,每月初十,喇嘛们都要在这里念经。每年阴历六月二十,热河的官员都会带上各种各样的供品,对着佛祖道祖们虔诚祭拜,开怀畅饮,祈求他们保佑一年的平安。汇聚过辉煌盛世的风光,饱尝过凄惨乱世的困苦,佛神、道仙们在这里和平共处,享受同样的香火,栉沐同样的风雨,一起渡过了三百个春秋。
   我想,不同教派、不同道门的大神大仙们常年聚首都相安无事,人间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恶语相向、无端纷争呢?
   因为急着去寻山庄最负盛名的烟雨楼,我们只在法林寺门外望了望,就踏上旁边寂静的山林小径,希望遇到一个识路的人打问一下去烟雨楼怎么走。谁知,走到湖边了,还没见到一个人影。好在湖边有一个亭子,坐在亭子的石头边廊上,湖区的美景尽收眼底,这倒让我们刚刚急躁的心沉静下来。于是,我们一边歇息,一边赏起景来。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五十多岁的人推着一辆婴儿车走过来。孩子在车斗里睡着了,他把车搬进亭子里和我们搭讪。
   这是一个热情、健谈的男人,市里农业银行的职工,还没有退休。老伴退休了,前几天跟着旅行团去了南方,女儿女婿都在外地上班,丢下外孙让他带。外孙不到一岁,每天哭着闹着,怎么都不在屋里呆。他办的山庄年票,只好找同事换了班,每天推着外孙来山庄转一圈。听说我们外孙女都上大二了,没有拖累,可以随处旅游,他无奈地笑着说:“我们要解放还得十八年啊!”
   他说我们去烟雨楼不该走这边,接着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叮嘱我们怎么走。另外,他又以一个老承德人的资格,告诉我们哪些地方可以不看,哪些地方一定要看。知道我们明天晚上的车票,他甚至为我们规划好了明天的行程。
   说句心里话,我们打心眼里感激这位萍水相逢的承德朋友。有了他的指点,我们少走很多冤枉路。也许,这就是缘分。
   人生的一切,莫不是天定。每一次相逢,都是前世的约定;每一次遇见,都有使人心颤的悸动!
   大概一两个小时以后吧,我们竟然又一次遇见了。那会儿,我们刚从山庄的第五届菊花展出来,坐在路边长椅上休息,他推着婴儿车又走过来……
   五百六十四万平方米的山庄、潮水般你来我往的人群、数百条大大小小的道路,我们又相遇了!不是缘又是什么?
   突然又记起五月去江南,在南京的公交车上和两位大我两岁的南京老人搭讪,其中一位自称“老南京”的,带我们到总统府后留下电话,让我们游完出来打电话给他,他帮我们联系好交通便利又干净实惠的旅馆,再根据我们的时间画一张游览图,让我们按图游览。果然,按着他的安排,我们既节省了费用,又没拉下南京必游的景点,还节省了时间。离开南京后,我们去镇江去扬州,一路走去,每到一个城市都会想起“老南京”。
   几天后,我们正在扬州瘦西湖漫步,猛地,看见“老南京”和他那位朋友迎面走过来。我们几乎同时高兴地叫了起来……
   道,亦是缘矣!
  
   十六、荷映烟雨楼
   接天莲叶无穷碧,暗香凝露朦胧天。终于,我们看到了湖中那一片高盛繁茂的荷塘,看到了荷叶丛中的那座蜿蜒曲折的木桥。前面那位承德朋友说,过了桥就是烟雨楼。
   幸亏他事先提醒,不然,我们一定会只顾着赏荷而与烟雨楼擦肩而过。我从没有看见过这么漂亮的荷塘。虽然已是深秋,硕大的荷叶却依旧翠绿,一丛丛婷婷玉立,长的比人还高,把荷塘挤得密不透风。一株株熟透的莲蓬探出荷叶,仿佛一条条攥紧拳头的褐色手臂,向天追索逝去的夏天。绿叶丛中,夹杂着不多几枚周边泛黄了的叶子,卷曲着耷拉到水中,给荷塘涂抹上一丝秋韵,让人感觉到一种别样的壮美。
   一座木杆围栏、木板铺面的曲桥弯曲着身子钻进荷丛深处,伸向对岸。桥上和湖畔,站满了拍照的人。有对着自拍杆搔首弄姿的,有在荷叶前你推我搡的,有镜头紧贴莲蓬头特写的……所有赏荷的人都兴奋、都开心,都手舞足蹈,都像捡到了宝贝的孩子。
   如果不是桥头一块刻着“烟雨楼”三个红字的大石头,我们真就以为自己也是专为赏荷而来。
   躲过石头旁排队留影的人群,我们踏上曲桥,快步往对岸走去。我看到,大片大片的荷叶遮住了木桥右侧湖对面的楼阁,不仔细看,还以为楼阁上金黄色的琉璃瓦是谁给荷叶戴上的帽子。再往远处看,棒槌山若隐若现,烟雨濛濛。山影入碧水,美在画图中。难怪乾隆联曰“百尺起空蒙碧涵莲岛,八方临渺弥澄印鸳湖。”
   门殿前绿树掩映,游人如织。从中间通道进去是一个四合院。迎面一座面阔五楹、红柱青瓦的二层楼中间檐下,挂着一块云龙金匾,乃乾隆御题“烟雨楼”。
   烟雨楼本是江南名楼,位于浙江嘉兴南湖的湖心岛上,因唐朝诗人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诗句而得名。乾隆六下江南,对烟雨楼情有独钟,曾八次登临,先后赋诗二十余首赞之。觉得还不尽兴,索性仿其形制,在如意岛对面的青莲岛上,也建起一模一样的一组,并以同名命之。
   烟雨楼四周有围廊相通,东边通青阳书屋,那是皇上读书的地方。书屋南北各有一亭,形不相同,命名却都很有韵味,南亭方正,名“朗润”;北系八角,称“小友佳住”。
   廊西往对山斋。斋北有一白墙青瓦的独立的小院,有月门出入;斋南叠石为山,山腰有洞,洞府之上起一六角凉亭,取名翼。山上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虽是假山,却富真趣。
   楼后外湖中起台,置汉白玉望柱。可以想象,夏秋之际,皇上牵手后妃,凭栏倚柱,登高望远,临湖消夏是何等惬意的景象。荷莲争妍,雨雾若烟,水空一色,天地无分。于是,乾隆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最宜雨态烟容处,无碍天高地广文。却胜南巡凭赏者,平湖风递芍荷香。”
   烟雨楼是山庄最晚的建筑之一,也是最美的建筑之一。多少年来,湖光山色,琼楼玉宇,不但吸引了天南地北的无数游客,也让许许多多的电影、电视导演们趋之若鹜。那部曾经轰动全国的《还珠格格》里的漱芳斋就是烟雨楼;那上窜下跳的小燕子就在烟雨楼;那年中秋晚会主会场的水中楼阁,也选了烟雨楼。
   站在烟雨楼凭栏远望,万树园、热河泉、永佑寺等历历在目。那些,马上就会成为我们下一个游猎的目标。
  
   十七、“萍香泮”傍热河泉
   从烟雨楼出来,我们经过一座汉白玉石桥,按着承德农行朋友说的方向,沿着湖边去寻热河泉。正稀里糊涂地走着,突然看见路边残垣断壁旁,竖着一块不过膝盖高的木牌:香远益清,康熙三十六景之第二十三景。
   环顾四周,附近地面上只有几座残存的地基,其破落景象,如同我们司空见惯的“拆迁”工地。前边倒是有一个不大的一个池子,也只有几片绿叶漂浮,哪里见“东有小溪,绿房紫葩”?哪里见“曲沼洄沿,前后临池”?哪里见周敦颐《爱莲说》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的意境?
   远处古松林里的石阶上有座小亭,名“含澄景”,我过去拍了两张照片后继续去热河泉。
   不大功夫,来到武烈河边一座金黄色木桥。绿荫掩映,河水清澈,小桥弯弯,顿时让人精神一爽。过桥是一座面水的三楹小殿,殿后庭院里,花草簇拥着一方形小亭,一侧是垂花门,白灰墙,整个一座江南庭院。乾隆曾赋诗:“香风摇荡绿波涵,花正芳时伏数三。词客关山月休怨,来看塞北有江南。”
   这便是乾隆三十六景之第十九景——“萍香泮”。皇上题联:双涧常流月;千峰自合云。
   在小院里欣赏一番出来,先是经过矩形条石构建的一个码头,据说这是当年帝后停靠游艇的“东船屋”。又看见不远的水边围满了游人,你拥我挤地抢着和一块石头合影。走过去一看,是一块自然形成的碣石,一人多高,上面刻着红色大字——热河。
   热河是中国最短的河流,一般的地图上找不到它的踪影。这里,是它的源头,是山庄的源头,也是承德的源头。七千万年前,承德地区发生了规模巨大的火山喷发,铁水般的岩浆冲击大地之后,神秘的大自然给这块只有九十平方米的山凹,留下了多个神奇又美丽的泉眼,冒着热气的水从泉眼中喷涌而出,经澄湖、如意湖、上湖、下湖,从银湖南边的五孔闸流出,沿长堤汇入武烈河,全长只有七百米。
   公元一七零一年,腊月十一。一队浩浩荡荡的骑兵驰入武烈河河谷,为首的就是大清帝国的康熙皇帝,他年近五旬,身披黄缎披风,纵马越上高处,放眼四望,只见远处奇峰突兀,雄奇险峻;脚下地势开阔,平缓开阔;不远处有一洼清泉,虽在凛冽寒冬,却不见冻冰,碧水荡漾,水雾蒸腾。塞外荒野竟有如此风水宝地,不由得让他暗自称奇。有军机大臣禀奏,此处是热河上营牧场,此泉叫热河泉。
   七个月后的一七零二年六月十四,康熙踏勘完周围的山川地势,再一次纵马来到这里,看到的竟是又一番景象——远山层林叠嶂,脚下绿茵如毯,泉边瑞气缭绕,河畔绿树成荫。
   水流如银,清澈见底。草原上麋鹿漫步,骏马奔腾。尤其对面山峦上孤石危耸的棒槌峰,更让他诗性大发,挥毫给热河泉题词曰:“君不见,馨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君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间。”诗中改棒槌峰为馨锤峰,随即下诏在这里修建热河行宫!
   没有热河泉就没有避暑山庄。热河泉的涓涓细流,是山庄众多湖泊的主要水源,泉流四通,汇成碧波千顷,滋润了山庄,灵动了山庄,让山庄充满了浓浓的趣味。
   有人说,没到热河泉,就是没到避暑山庄。一年四季,无论什么时候,热河泉都绽开绚烂多姿、生动妩媚的面容,迎接游人到来。
   初春,蓝蓝的泉水如少女的眼睛,清澈透明,静静地孕育生命;盛夏,涟漪如花,阵阵荷香让人心旷神怡;深秋,流水融融,荷菊争艳。乾隆说“荷花仲秋见,惟应此热泉”;隆冬,云蒸霞蔚,水碧藻绿,盎然春意与皑皑白雪在同一片世界展现,让游人如梦如幻。
   更为神奇的是,热河泉是天然的汽水,饮之,甘之若饴,祛病驱烦,承德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话:“热河泉水洗洗手,疾病、痛苦全溜走。”不少人千里迢迢来到这里,就为了蹲在泉边石头上,伸开双手在温泉里泡一泡。连见多识广的皇上都不由得惊叹:“名泉亦多览,未若此为首”。
   离热河泉不远,有一片“御瓜圃”,系当年康熙亲手开垦,引热河泉水灌溉,种出的瓜果也格外香甜。康熙曾写诗赞美说:“土厚登百谷,泉甘剖翠瓜。”路过“御瓜圃”时,我顺便看了一眼,他的龙子龙孙早就背弃了祖宗遗训,一片好好的园田,已经被岁月遮掩得没有了旧时模样。这是题外话。
   与“热河”石相对,泉水另一边也有一块石头,一块方方正正的石头,斜斜地杵在一堆石头上面,朝上的一面用中英两种文字刻着热河泉的简介。不远处转角处还有一架水车,置于汉白玉底座上,怕人抚摸,用木栅栏围了起来。
   承德人说“热河水车转一转,烦恼忧愁全不见”。游人无法让水车转一转,只好靠在围栏上和它拍一张合影图个好彩头。
   我也了个凑趣,把这古老的水车收入手机,带着上了金山。
  
   十八、“天宇咸畅”金山
   “万川东注,一岛中立”。“树影中流见,钟声两岸闻”。人人都知道,这说的是被誉为“江心一朵芙蓉”的镇江金山。它原是扬子江上唯一的岛屿。山上江天寺、妙高峰、法海洞、慈寿寺等名胜依山而建,设计精巧,匠心独运,亭台楼阁鳞次栉比,高低前后错落有致,椽木栋接,相比相衔。金山之巅,慈寿塔突兀云天。整个金山仿佛一座宏伟壮丽的寺庙,丹耀霞映,金碧辉煌,“见寺、见塔,不见山”,无法窥视山的原貌,故素有“金山寺裹山”之说。终日纵马驰骋、打打杀杀,只知大口喝酒、大块吃肉的康熙皇帝南巡到此,见到这等美景,竟是醉了!登上山顶眺望,又观其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壮丽,更加欣喜若狂,遂亲笔题“江天寺”名,并赐“江天寺”匾。

共 36846 字 8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7
转到
【编者按】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承德避暑山庄很大,仅里面的七十二景就有得一看,没个两天的时间是看不全的。文章作者孟梦是个七旬老翁,老胳膊老腿的老人,居然用一天时间看了这么多的景点,写下了这篇三万五千余字的游记,当真是难为老人家了。由于游园的门票限于当日有效,作者只能摘要游览,七十二景也只能看个一半,便不得不恋恋不舍地打道回府。这篇游记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活泼风趣,描述生动。有些语言堪称经典。例如作者在如意洲游玩时,看到不时的,湖面有黄色龙头游船载着旅游团驶过,船上装满了天南海北的口音。他不说船上坐着天南地北游人,而是说“船上装满了天南海北的口音”。通过作者这么一描述,我们是不是觉得生动有趣得多了?!当然,文章中还有很多经典描述,由于编者按语的篇幅有限,还是劳您自己大驾,亲自到文章中品评吧。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1-08 21:25:03
  佩服孟老的好记性,一天游览的诸多的景点,居然能描述得这么生动详尽。欣赏了,问候孟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孟梦        2017-11-09 16:33:05
  谢谢老朋友编发并点评,感动!祝安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