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编辑推荐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作者:孟梦 秀才,1020.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2672发表时间:2017-11-08 17:25:21

秋游承德避暑山庄(散文) 【导读】“热河化冰”——承德其名——武烈河夜景——丽正门——山庄概览——“避暑”之“避”——正宫主殿——从“松鹤斋”到“万岁照房”——寝宫出去“岫云门”——瞥了一眼水心榭——最小的一瓣灵芝——“月色江声”之柱——如意洲上赏三景——沧浪屿忆《沧浪歌》——道亦是缘——荷映烟雨楼——“萍香泮”傍热河泉——“天宇咸畅”金山岛——上帝阁——绿荷伴菊香——一个好玩又有故事的地方——远近忆泉声——东倒西歪亭——闲话文津阁——日月同辉——试马埭——蒙古包——永佑寺。
  
   孩提时候,我就知道承德有个名闻遐迩的避暑山庄,是皇上打猎避暑的地方。稍大一点,知道中国曾经有个热河省,承德是热河的省会。读中学的时候,有个教生物的老师是唐山人。他操着浓浓的唐山口音,从“俺们唐山”开讲,讲着讲着就从唐山讲到了承德。那天,我从唐山乘上来承德的火车的时候,突然就想起了这位老师,想起了老师讲过的承德旧事。
  
   一、“热河化兵”
   老师说过,承德以前叫热河。名字源自蒙语“哈伦告卢”,意思是热的河流。因为有一条叫武烈河的河穿城而过,上游避暑山庄里的温泉汇入河里,河水温度升高,流到城里时,即使是寒冷的冬季,河水不但不结冰,还热气蒸腾,所以称为热河。
   相传,避暑山庄还没有兴建的时候,有一个总兵上书康熙皇帝,请求拨款重修长城,以抵御外敌。
   康熙没有同意。
   康熙相信一个寓意——“热河化冰”。冰,与兵同音。他相信热河是块宝地,是块化干戈为玉帛的宝地。
   康熙明白,大清军队要抵御北方沙俄的侵略,要防范准噶尔蒙古的进犯,光靠修建长城是没有用的。至关紧要的,是取得蒙古各部的信任、支持。只要蒙古各部和朝廷一条心,就能抵御外敌,保证京师的安全,保证大清朝的安全。所以,对蒙古各部施行羁縻统治,暖化他们的心,比修筑长城更能发挥作用。
   既然河是热的,什么样的冰不可以化开呢?!“移天缩地在君怀”。康熙皇帝要在热河这块土地上再开一条“热河”,开始“化冰”之旅。
   这条“热河”就是避暑山庄。康熙可不是心血来潮,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多次北巡勘查,他发现这里不但风光迤逦、冬暖夏凉,还是一个及其重要的战略要地。北望家乡,这里是守护的门户;南向关内,这里既是京城咽喉,又能俯视江山万里;对外,这里可以控制蒙古各部;对内,自己长期在木兰围场习武练兵,也需要一个住所,而这里是来往木兰围场的必经之路。此外,他还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地势东南低多平原,西北高多山脉,其地形地貌俨然是中国自然地形地貌的缩影。他相信,这全天下独一无二的风水是苍天对他的眷顾,让他大展鸿图!
   于是,从一七零三年开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八十九年,取自然山水之本色,纳江南塞北之风光,建起了这座天人合一的帝王宫苑,并使之成为大清朝统治蒙藏等非汉地的中心,成为联合、融汇各民族的“热河”。每年,大清皇帝都要在这里和蒙古王公、藏传喇嘛等联谊、举行皇家围猎等促进双边关系的活动,以保证他们效忠大清皇帝。这就是康熙的“化冰”之举。
   多少年来总是有人说,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宫,康熙修建山庄是为了自己夏天到这里避暑享乐,这种说法也太以常人之心,度这位大清朝皇帝之腹了!从他相信“热河化冰”,亲自为避暑山庄选址所做的一切,不难看出,一个励精图治的君王形象就已经初现端倪了。
  
   二、“承德”其名
   一座皇家园林成就了一座城市。随着避暑山庄和周边寺庙的修建,热河小城也逐渐形成。虽然小城地势平坦开阔,无险可守,也没有修建城墙门楼,却像应验了康熙相信的“热河化兵”这句话,直到小日本侵华,三百年来竟无刀兵相见。
   由于清代前中期的几位皇帝几乎每年四、五月都来这里消夏避暑,处理政务,九、十月份再返回北京。为了皇帝出行安全,清朝统治者在这里驻军队、设衙门,从而促进了这里的经济不断发展。市井繁荣,人口骤增,热河逐渐成为清代第二个政治活动中心,被誉为“塞外京都”。
   康熙曾写诗曰“生理农桑事,聚民至万家。”后来,乾隆更是描述说“热河自皇祖建山庄以来,迄今六十余年,户口日滋,耕桑益避,俨然一大都会”。
   热河更名承德,乃康熙之子雍正于一七三三年所赐。当时有传言说,雍正为了篡位,暗地里把康熙“传位十四子”遗诏里的“十”,改为“于”,这么一钩,遗诏就钩成了“传位于四子”,雍正得以继位。雍正当然不会承认有这样的事。改热河为承德,就是要告诉人们,他的继位不是篡改遗诏,而是奉天承运,承受父辈恩泽的结果。我觉得,事情没有这么简单。否则,从小就常常和父亲一起来避暑山庄避暑的雍正,怎么会在位十三年,竟然一次都不来山庄呢?是这十三年的夏天都不热,还是另有隐情?
   在大清历史上,雍正是一个能干的皇帝。在位时期,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设置了军机处,实行了“改土归流”“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铁腕改革政策,对康乾盛世的接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是,对于他的上位却有很多传说,这些传说无一不是指责他是一个改诏篡位、弑父逼母、残害兄弟的暴君。
   其实,只要细想一想,这些传说都站不住脚。哪个朝代的传位诏书会那么不严谨,留给别人篡改个别字的空子?再说,清代的诏书都是同时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又怎么可能不直接写明继位皇子的名字?
   可见,自古以来那些善于搞阴谋诡计的小人,都会制造谣言、利用谣言诋毁他人,尤其是诋毁领袖,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卑鄙目的。历史真的是一面镜子,有时惊人的相似,难怪古人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大清的发展、承德的发展都没有因为雍正的传言而停滞,甚至到乾隆时期还达到了鼎盛。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咸丰皇帝逃到避暑山庄并死在那里,大清才走上衰败,承德才走上衰败。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边疆烽烟四起,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泱泱大中华的版图急剧缩水成了“一叶海棠”,避暑山庄也像一叶孤舟在风雨中飘摇。
  
   三、武烈河夜景
   下了火车,天已经黑透了。站台上招徕游客的民宿老板一个比一个热情,追着我们介绍自己的住房。一个胖乎乎的女老板尤其能说,一步不离地跟着我们,争着抢着说帮我们拿行李,直到出了车站还不肯离开。大有你若不去,誓不罢休的气概。盛情难却,我们只好答应去看看。好在离火车站不远,步行不到十分钟。这是一个叫金盾的家庭旅馆。上楼看了,虽然不是标准的标准间,倒还干净,价格也合适,言谈中老板的老家竟然还和我的老家是同一个小县城。于是,住下。下楼吃了一碗这里的特色小吃——荞面饸饹。
   等饭上桌的时候,听着当地话既有北京味儿,又沾点东北腔,可是又比那两种话好听,更接近普通话。一问才知道,承德是普通话的采集点,普通话语音的最后标准,就是根据滦平采集的语音制定的。
   小吃店门前是一条大路,吃完饭沿路散步竟走到了一条河边。河边游玩的当地人告诉我们这就是武烈河,前面不远灯火璀璨处是武烈河大桥。
   看过去,长长的拱形桥如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不断变幻着各种色彩,倒映在水中美仑美奂,如诗如画。倚着桥下沿岸的白色玉石栏杆,站了一排溜夜钓的人。他们戴着各种各样的头灯,明亮的灯光直射钓线。有鱼儿上钩了,钓竿甩起的时候,激起周围游客一片叫好的笑声。一位满口京腔的老人特别能侃。他演说一般告诉周围的游客,夜钓的人中,不少都是外地来承德定居养老的人,京津人尤多。他说,这里的蓝天白云、这里的青山绿水、这里的闲适安逸,特别适合养老。承德又是“龙脉”,风水好,古时候闹瘟疫、前些年闹非典,京津和省城的达官贵人们,呼啦啦地都聚集到这里,没有一个人被感染。
   京腔老人打开了话匣子,正在穿鱼饵的手也不穿了,连说带比划,从康熙到乾隆,从承德的房价到北京的官腐,讲得头头是道,没有他不知道的。
   听了一阵,看着时间已晚,明天还要早起去避暑山庄,于是,我们告别了夜钓人回旅馆。
  
   四、丽正门
   次日一早。我们乘六路公交车在丽正门前下车。
   第一次看到丽正门,是在七十集长篇电视剧《打狗棍》里。一群民国兵丁在一座城门前拿下了人称“戴大刀”的前清带刀侍卫戴翰霆,加罪封建复辟,载入囚车要拉去枪毙。恰逢他的儿子、清朝时杀了两个洋人而被迫逃亡,刚刚返家回来的戴天理。求情不成,戴天理在城门下挥起手中的打狗棍砸了囚车……这座城门就是丽正门!
   小日本侵我承德,热河省长汤玉麟闻风而逃,戴大刀身披清代战袍,威风凛凛,一夫当关,在城门前挥刀怒斩鬼头,最后倒在血泊之中……这座城门就是丽正门!
   当然,电视上是搭建的布景,不是真的丽正门。不过,我现在站在真的丽正门前,想着电视里看到的丽正门,也觉得那布景足可乱真,好像实地拍摄似的。
   和电视拍的一样,丽正门是重台城门,上层城台上三间阙楼,下层入口是三个长方形红色拱门。
   乾隆亲题三十六景时,把丽正门作为第一景。可见,它有多么的不寻常!即使不懂建筑的我,也看得出它布局规格严整,红墙灰瓦,质朴端庄。尤其,门前那两尊高大威猛的石狮,更是彰显了皇帝无尚的权力和尊严。青石铺就的御道广场上,东西各立一块下马碑,上面用满、蒙、藏、汉四种文字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对面,立有一面三十多米长的红色照壁,把这庄严神圣的皇家园林与外界隔开。红照壁上没有字、没有画,传说里边藏着从鸡冠山飞来的金鸡,夜深人静时,轻叩照壁,金鸡就会发出叽叽的叫声。可惜,快到古稀年纪,如果还是那个眼巴巴瞅着唐山老师听故事的中学生,晚上我一定要到这里敲敲照壁。
   丽正门的中门比两侧的门略高,上方正中悬一块石质匾额,上面的“丽正门”三字是乾隆御笔,取《易经》“日月丽于天”句,意思是光明正大的门。“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是说,帝王要像日月依附于天上、植被依附在大地这样的自然规律一样,依附于正道,才能教化统治天下。石匾自右至左用满、藏、汉、维、蒙五种文字题写,象征着泱泱中华是一个多民族的团结、统一、强盛、伟大的国家。中门里面也有门额,刻着乾隆的题诗:“岩城埤霓固金汤,詄荡门开向午阳。两字新题标丽正,车书恒此会遐方”。
   丽正门,是避暑山庄的正门,也是里面正宫的正门。以前,只有皇上才可以进出。但是,一九三三年三月四日,一百二十八个小鬼子骑兵没费一枪一弹就打了进来,在旗杆上挂起了膏药旗,在门前修建了碉楼,把门上挂起不久的“天下为公”换成“共同共荣”,奴役、蹂躏了承德十二年!
   如今,我面前的丽正门经过整修,又恢复了当年的威严,不同的是,它早已不再是只有封建皇帝一人能走的门。不管你是谁,不管你来自何方,你都可以在门前任意观赏。如果买了门票,你就可以像皇帝那样,大摇大摆地走进去一次。当然,如果你是古稀之年的老翁,或者你是持有年票的承德居民,你每时每刻都可以过把皇上瘾——随意走进走出哦!
   在门前,我端详了许久许久,也想了很多很多。终于,我还是把门票递给检票员,皇帝似地昂首挺胸跨进了丽正门。
  
   五、山庄概揽
   跨进丽正门,就跨进了皇宫,就跨进了皇上在承德的办公居住之所。大清王朝的康熙、乾隆、嘉庆三代帝后驻跸热河,都曾在这里处理军政大事,礼仪宴飨,读书游乐。
   闻名古今的慈禧垂帘听政,也发生在这里。
   现在,这里被辟为避暑山庄博物馆,珍藏、陈列着各种文物三万余件,历史典籍、图书资料近三万册,重要碑刻二十一通。在十九间照房和配房,透过窗户或门缝,我们看到了很多御用官窑瓷器、珐琅器,还有帝后乘用的车舆。其中一间房里有十墩石鼓,墙上挂着鼓上文字的拓片。据说这些文字乃乾隆皇帝于一七九一年亲躬修撰。
   在进门宽展阔敞的庭院,我蹭听了一个旅游团导游的解说。当年康熙皇帝北巡经过这里,发现这个满清皇帝家乡的门户之地,地势良好,气候宜人,风景优美,内可俯视关内,外可控制蒙古各部。而且,自己为了削藩平乱,长期在距北京三百五十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及皇子皇孙、后宫妃嫔数万人行围狩猎、习武练兵,也需要一个住所,于是选定在这里修建行宫。
   女导游让大家抬头右看,远处山峦上有一巨大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上粗下细,像一根洗衣用的棒槌,当地人叫它棒槌山。康熙皇帝赐名“磬锤峰”。民间传说,不孕不育的人上山摸一摸,回家就能生儿育女;虚弱有病的人上山摸一摸,回家就病消灾除;老年人上山摸一摸,就能延年益寿,有民谣说“摸到棒槌山,能活一百三。”修建避暑山庄时,工匠们巧借此景,使山庄内外浑然一体,扩大了空间感,创造了新的意境美,是成功运用“借景”这一造园艺术的典范。

共 36846 字 8 页 首页1234...8
转到
【编者按】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承德避暑山庄很大,仅里面的七十二景就有得一看,没个两天的时间是看不全的。文章作者孟梦是个七旬老翁,老胳膊老腿的老人,居然用一天时间看了这么多的景点,写下了这篇三万五千余字的游记,当真是难为老人家了。由于游园的门票限于当日有效,作者只能摘要游览,七十二景也只能看个一半,便不得不恋恋不舍地打道回府。这篇游记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活泼风趣,描述生动。有些语言堪称经典。例如作者在如意洲游玩时,看到不时的,湖面有黄色龙头游船载着旅游团驶过,船上装满了天南海北的口音。他不说船上坐着天南地北游人,而是说“船上装满了天南海北的口音”。通过作者这么一描述,我们是不是觉得生动有趣得多了?!当然,文章中还有很多经典描述,由于编者按语的篇幅有限,还是劳您自己大驾,亲自到文章中品评吧。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1-08 21:25:03
  佩服孟老的好记性,一天游览的诸多的景点,居然能描述得这么生动详尽。欣赏了,问候孟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孟梦        2017-11-09 16:33:05
  谢谢老朋友编发并点评,感动!祝安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