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塘“有奖金”征文】医者仁心,大医精诚(散文)
在医院病床前,76岁的丈夫郭玉成,身体单薄,头发花白,满脸的褶皱讲述着岁月的沧桑,时光的易逝。他虽然行动缓慢,但还是每天从亲戚家赶到医院来看老伴。
“你看你,你能比我强多少,我不就是看个病吗?你不在家呆着跟来干什么?”赵玉珍看着丈夫的一举一动,心疼地埋怨着。
“妈,你就不要说了,我爸就是呆在家里心能稳吗?”刚走进病房的儿子郭利听了老人们的谈话打圓腔道。紧接着兴奋地对老人们说:“我听一个同学说陕西第四人民医院有个叫彭怀玉的教授,是咱们延长人,是血管肿瘤专家,看好了很多病人,在陕西很有名气。我已经让我同学联系了。”听了儿子的话,老人们再次燃起了希望之火。不久,赵玉珍老人转到陕西第四人民医院,彭怀玉教授亲自主治。
4月11日9点30分,手术开始了。在手术床上,赵玉珍老人没打麻药,只是感觉臂膀略微有些麻,还能承受。她耳朵有些聋,他能感觉到彭教授就像一位将军一样一边做手术,一边观察电脑图像,一边指挥着助手、护士,额头上滚淌的汗珠与强烈的白光交相辉映。
手术门外,郭玉成老人在儿女的陪伴下静静地等候,眼睛盯着手术门,时间在那一刻似乎停止了。
11点,彭教授对着老人抿嘴一笑,竖起了大拇指。
不看过程,看疗效。5月10日,郭玉成老人流着泪激动地对笔者说:“以前,老婆子只能走几十步,现在能走200多步。”
说到这里,我很是持疑。针对老人的病也有医院提出了“球囊治疗”的设想,只是风险太大,医生和家属都不敢轻易冒这个险。别人不敢做的手术,彭怀玉怎么敢去做,尤其面对当今一些不良的医患现象。
对于这个问题彭教授是这样的回答的:“作为一名医生,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患者,而且必须得到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后,我们才去做。而且对于这个手术我们还准备了另一套方案——放支架,防止手术不成功。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减少、解除患者的痛苦。虽然现在媒体上,有一些对医生很不利的负面报道,但我相信大部分医生是好的,因为每一台手术的成功都会让医生获得很大的成就感。”
同时就介入治疗彭教授就还对我详细地作了介绍:“介入治疗是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进行的一种微创性治疗--就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精密器械,引入人体,对体内病态进行诊断和局部治疗。介入治疗应用数字技术,扩大了医生的视野,借助导管,导丝延长了医生的双手,它的切口(穿刺点),仅有米粒大小,不用切开人体组织,就可治疗许多过去无法治疗,必须手术治疗或内科治疗疗效欠佳的疾病,如肿瘤,血管瘤,各种出血等。介入治疗具有不开刀,创伤小,恢复快,效果好的特点,是未来医学的发展趋势。”
“介入手术室主要有心血管造影机、高压注射器、移动式B超机等设备。其中心血管造影机是最主要的设备,它使人们从过去连续透视,随机点片、快速换片机、胶片电影等繁琐、复杂的成像手段中摆脱出来,逐步从单一的放射科诊断走向设备完善、管理严格的介人手术。”彭教授隔着玻璃指着手术室的设备对笔者说。
“但任何事情都是相对的,有利就有弊。心血管造影机有大功率的X射线功能,对人体有很大伤害。因而选择介入的医生不多,女性更少。为防止辐射,我们全身上下都要穿戴防辐射服装,就好比穿上盔甲的武士,每次手术完大家都会汗水淋淋。”彭教授说着顺手拿起放在椅子上的防辐射服,我接过足有10多斤,心中更为敬佩。
陕西第四人民医院院长高碧琦这样对我说:“彭怀玉医术高超,大胆心细,责任心强,爱钻研,敢创造,是我们医院难得的人才。”也正是他有这样的品质,除了这次手术,他本人从医生涯中突围了很多医学奇迹:2008年,创造治愈全国首例八个月婴儿原发性肝癌;2009年,创造了全国首例颅内支架;2010年,成功治愈了全国首例布加氏综合症;2011年,创造治愈全国首例面部血管瘤……这些成就的取得,对整个中国医学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四、医者仁心
2007年秋天的一个下午,就在彭教授看完最后一个病人,走出门诊室的时候,突然听到阵阵嗡嗡的哭泣声不断传来。他寻着声音望去,发现一位50多岁的老太太坐在候诊处的椅子上,抖动着肩膀不停地用手摸着眼泪。
“阿姨,有什么难处给我说说。”彭教授快步走上前去询问道。
但不管彭教授怎么问,老太太只管哭泣,就是不回答。无奈,彭教授只好将老太太扶回诊断室。经过彭教授再三耐心地劝询问,老太太才道出了实情。
老太太叫蔡锡荣,65岁,重庆人。10年前丈夫因病早早地离开了,留下他和儿子相依为命。从去年到现在,她老是感觉肚子疼,但还能忍,再加上家里没钱看病,就一直硬撑着。几天前,她实在疼的无法忍受的时候,才来到来医院检查,结果诊断出她得了“宫颈癌”。
“大夫,你一定的帮帮我,我儿子还没有结婚,我不能死。”老太太恳求道。
“阿姨你放心,我会尽量帮助你的。”彭教授说完后,立刻自己掏钱安排蔡阿姨住院,并于一个星期后免费为蔡阿姨做了手术。现在蔡阿姨一家子和彭教授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蔡阿姨抄着一口浓重四川激动地对笔者说:“吆,彭教授这个人好,太好了。”
说起彭教授对病人的资助和关怀,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护士护士黑亚荣还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09年夏天,彭教授接诊了河南洛阳老城一个名叫高海英的病人,已经87岁高龄,诊断为“晚期肺癌。”这个消息,让老人一家很是震惊,几乎有了放弃治疗,准备后事的想法。不仅是因为病症,更主要的是儿女们都是农民,非常贫穷,付不起高昂的手术费。
得知他们家情况后,彭教授进行了多次劝导教育,才使老人住了院,成功进行了手术。在为高海英老人看病过程中,彭教授不仅免去了手术费,还资助3000多元生活费。现在,高海英老人依然健在,97岁。
到目前为止,连免去的手术费用,彭教授总计资助费用高达80多万元,病人40多位。他还这样对我说:“让病人花最少的钱,看最难治的病,这是我一贯的行医准则。”
“彭教授这个人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凡是认识他的人没有不这样的说的。在我和彭教授多次接触中,不管走到那里,他总是两个手机随身带。不管是那个手机,来电声、短信声、微信声,总是不绝于耳。在我的印象中,只要是比较有权威的医疗专家教授,一般不会把手机号码透露给病人,但彭教授恨不得天下人皆知,仅此就能体现他作为医者的仁心。
五、健康扶贫
“爸爸今天是我的生日,你是不是又走了?说好的陪我过生日你怎么骗人呢?”这是彭怀玉的女儿用妈妈的手机给他发来的微信。看到这条微信彭怀玉心里五味杂陈,说不清的难受。他怎么不知道今天是女儿的生日呢?自从和基层医院建立医联体、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他几乎没有陪女儿度过一个周末,更别说陪女儿过生日了,但一想起哪些等着他去看病的贫困百姓,他又不得不这样做。
“对不起,爸爸一定给你补上,请原谅爸爸!”彭怀玉发完微信无奈地望着窗外说。
建立医联体,是2015年国家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开展健康扶贫工作是2016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农村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实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略部署。
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立足实际率先垂范,立即与陕西延长县、宜川县、黄龙县、横山县建立医联体医院,成立了以“血管肿瘤、骨科、眼科”重点科类病种健康扶贫组,由院长高碧琦直接担任组长,下设三个小组。其中彭怀玉作为医院院长助理、血管肿瘤科主任,自然担当重任,为第一小组组长,负责延长、宜川县。
工作中,彭怀玉不辞艰辛,每周四从西安出发,周五、周六在联体医院开展坐诊查房、临床诊疗、医学讲座等业务活动,促进了协作,实现了资源整合,有效地提高了“延、宜”两县中医院和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为贫困群众提供了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尤其使延、宜两县部分贫困百姓大病得到了及时有效地救治,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基层人民群众医药负担。
刘玉王,87岁,延长县人。2016年8月21日,以“心内衰竭”病症在延长县中医院住院,恰逢彭教授在延长中医院坐诊。内科主任卫晓燕向彭教授介绍了他的病情,彭教授立刻到病房查看,发现他小腿肿,肿部温度高。根据B超单,彭教授诊定他患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延长中医院没有和手术相关的设备、材料,但为了给病人节省开支,彭教授通过电话联系,以快递的方式从西安调了回来,马上进行了“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手术”。手术很成功,一周后复查,血栓消失,血液畅通,总计花费3万多元。彭教授说:“这个手术如果在西安做,最起码得6万多元。”延长中医院院长王金富说:“延长中医院属于二级定点医院,合疗报销比列相对于外地医院要高的多,仅此就省去很多。至于杂费,我们就不用去想了。”
2017年5月11日,延长县二中会议室座无虚席,彭怀玉精彩的讲授赢得了阵阵雷鸣般的掌声。这是准备已久的一次下乡扶贫活动,他想把他的医疗知识,传授给更多的基层一线医务工作人员,让更多的病人有人治疗,减轻病痛,花最少的钱。
2017年6月10日上午,在延长县中医院的组织下,彭怀玉和众多医务人员,深入到延长县郑庄镇前陈沟行政村,开展了以“健康扶贫走基层”为主题开展大型义诊活动。
活动现场,在彭教授义诊桌前的椅子上坐着一位头发花白、脸色憔悴、拿着拐杖的老人。彭教授一边为他检查病情,一边仔细询问了他家庭状况。得知老人名叫任国忠,60岁,是贫困户。去年老伴因“脑出血”离他而去,儿子为生计在外地打工,只有他与孙子相依为伴。老人患有“脑梗”,左侧小脑瘫痪,左腿僵硬行动不够灵活。为了生活,老人每天推着三轮车,在村子的附近以收购破烂为生。在收购的过程中,因为老人腿脚不便,家有破烂的乡亲就主动将破烂放在车上,有的甚至连钱都不要。老人说:“我和老伴要不是因为病,就不会到现在这个地步,要不是党和政府以及乡亲们的帮助,我的生活会更加艰难。”老人的身世深深打动了彭教授,在义诊结束之后,彭教授专门到老人家里,为老人重新诊查了病情,送去了药品和500元现金,并叮嘱老人下个周六他坐诊时到延长中医院全面做个检查。彭教授的善举,让老人顿时热泪盈眶,紧紧地握住了他的双手。
截至目前,在彭怀玉的组织带领下,他们已经联合开展义诊3场次,接诊1000余人次,各项免费辅助检查10万余元。在延、宜两院门诊总计综合接诊病人3500人次,做手术50台,50余人次,预计为病人节约80多万元;在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综合接诊延、宜两县病人3000多人次,做手术280台,住院减免相关费用100人次,减免费用200多万元,使贫困地区病人真正享受到了健康扶贫带来的福利。
或许很多能明白,彭教授这是“延长人的情怀”,但也更是一种感恩的情怀。他说:“我虽然祖籍安徽,出身寒微,但我生在延长,长在延长,是延长人用侠义、热情的品质培养了我,无论走到那里都会自豪地说——我是延长人。”他还经常说:“我是放羊娃出身,我永远都是农民的儿子。”
我曾看到彭教授在延长中医院义诊期间来找他排队看病的病人很多,但他总是看不完不吃饭,看不完不休息。
就在笔者最后一次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彭教授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陕北歌星镐天的歌曲《我是延长人》:
延长是我的家乡
我的家在延长
根盘树挺脊梁
土窑洞生长
延河水流长
冬雪品德
梅骨傲霜
浩然正气走天下
东征会议指方向
我是延长人
延长人
实在淳朴的延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