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满庭芳】遥远的记忆——春蚕(征文·散文)
打从记事起,家里每年都要养蚕,那是家庭副业的重要一项。
记得是每年开春,桑树条刚刚泛青绽出芽嘴嘴,爷爷就会从镇子上弄来两张蚕种——那是一尺见方的牛皮纸,上面整齐地布满一个个茶杯大小的黑色的圆,仔细看,每个圆都是由许许多多细小的颗粒排列而成,密密麻麻,互相紧挨着。大人告诉我,那是蚕蛾下的仔儿。于是奶奶就把这几张纸非常仔细地捂在炕头的被子里,不时伸手进去探试一下炕的温度。大约十来天吧,纸上的细小颗粒会动了,奶奶说,蚁蚕宝宝醒了,便把刚採来业已洗净晾干的嫩嫩的桑叶剪成细条条,铺在竹匾里,然后用鹅翎管的毛毛把那些蠕蠕而动的蚁蚕宝宝轻柔地扫进竹匾。如果你的眼睛足够好用,你会看到那些细小的宝宝落进竹匾,过一会儿就昂起头,左摇右晃地去寻找桑叶条条的边沿,找到了便由上而下地啃食起来。那桑叶条条便出现了小小的月牙状弯缺。弯缺不断加大,一根叶条便只剩下了零星的碎块或筋筋。不排除几个细宝宝同时去啃食一条桑叶。有时受天气影响,那桑树叶子还没长起来,细宝宝却已经爬出了卵壳,给它什么吃呢?爷爷就发动全家人到山上到地里去寻找向阳处的蒲公英。原来蒲公英可以救救急代替桑叶。
竹匾是放在一间专门拾掇出来的屋子里,屋内已经架起了双层架子,上边铺了苇箔,苇箔上是洗刷干净的席子。地面撒了一层石灰。老鼠洞当然是一个也找不到了。
蚁蚕刚出来的时候几乎就是一些小小的蚂蚁,只知道吃,你根本看不出它是怎样长个子的,但却一天一个样儿,三、四天以后,就大约有一扁指长了,身子的颜色也变成青白色。再一、两天,它们忽然显出懒懒的样子,然后就不再吃食,静静地趴着,头昂起,不动。奶奶说它们要睡觉觉了,那叫做眠。这是头眠。奶奶对人说:这是份好蚕种,头眠真齐索!
就在蚕宝宝即将变懒不动以前,奶奶和妈妈都洗净了手,非常谨慎地把刚撒下去的桑叶连同爬在上边的小蚕宝宝一起分到另外的几个竹匾里,因为一只匾已经显得拥挤。此后它们就静静地睡过去,呆着不动了。
过大约一天的时间,蚕宝宝睡醒了,身底下压着一些蜕下来的皮皮,身子都变得鲜亮,成纯白色了。家人再给它撒上一层剪得宽了许多的桑叶,蚕室内便响起一片沙沙如细雨般的声音。五、六天以后,蚕宝宝又睡一觉,蜕一次皮。前后睡过三觉,就已经长得很大,几个竹匾便显小,于是就把它们从竹匾移到了苇箔席子上。这时大片大片的桑叶已经无须剪细,撒下去即可,细雨般沙沙的响声越来越大越来越明显。宝宝们的食量惊人,它们白天夜里都要吃,不停地吃,所以晚上也要起来喂,打桑叶便得紧忙活。都是壮劳力去把桑条剪回家,全家动员向下摘桑叶,然后过水捞去叶子上的浮尘,再凉去水湿。奶奶说,有尘土的叶子宝宝吃了会得病,有水的叶子宝宝吃了也拉肚子。有时遇到接连的阴雨天,全家人便急得不得了,因为阴雨天不起干。于是凡雨淋不着的地方,家里家外敞棚到处都摆满摊开桑叶的篦帘,急用的时候便不得不用干净毛巾在捞过的叶子里轻轻抄来抄去吸水。
随着桑宝宝食量增大,蚕沙(蚕的粪便,黑色粗沙状小颗粒)也排出的多,蚕便须要一天一起动,从一张床移到另一张床,蚕室里的人忙个不停。
蚕室的光线很暗淡,因为门上挂着严严实实的门帘,窗外边钉着密密的纱网,里边还挂着窗帘,有风的日子就拉上窗帘,窗帘一般是被单代替。纱网是防蝇的。小孩子轻易不准进去,怕的就是趁机进去苍蝇。据说,那苍蝇,尤其是大黑苍蝇,进去一只就不得了!它会这里一下那里一下在蚕宝宝的身上下子儿,那子儿能快就变成蛆虫,钻进宝宝的体内寄生,一旦宝宝绣茧,它们会抢先把茧钻出个小洞眼爬出来,钻一个眼子就毁掉一个茧。进了蚕室谁知它能下多少蛆子儿?无计其数。所以进了苍蝇的时候便很紧张,又不敢开门向外轰,怕趁机进来更多,只能不让它飞落,直到把它消灭。
蚕宝宝出生就算一龄,眠过第一次就是二龄,四次蜕皮四次眠后,就是五龄了,五龄蚕儿就成熟了,不再进食,蚕室蚕床之间便立起了一个挨一个的簇子,就是用麦秸扎成的把子,咋撒开两头,松松地堆在一起,架起一座座小山。待宝宝最后一次停止了进食,于是一捧一捧被轻柔地放在簇子上。门窗关严,人不再进去,蚕室处于黑暗中,七、八天以后,进蚕室拉开窗帘,嘿!一座一座的山上,堆堆累累,雪白一片,那是茧。近一个月的希望、焦心和劳累没有白费,雪白的茧就是钱。对农民家庭来说,这笔副业的收入,有好多需要开支的项目在等待呢!再接下去,那就是喂蚕人家互相打听转告今年收茧卖茧的行市,以及哪里的框房(缫丝厂)价钱给的高,哪里挑剔得严等等,又是一番忙碌伴随着喜悦或者沮丧。
打从蚁蚕宝宝出生,直到宝宝上山绣成茧,家里便多了各种忌讳,小孩子被反复训诫,不能大声吵闹,不准在室内乱蹦乱跳造成震动,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不能说蚕多长短了,得说多高矮。人吃饱饭不能说吃完了,得说吃好了;刚吃过葱、蒜、韭菜的人绝对不准靠近蚕房,一般不欢迎外人来访串门;炒菜做饭得远离蚕房,以免油烟气息飘进……
蚕是娇贵的生命,终其一生,它受到了养蚕人的百般呵护千般照应,最后绣茧化蛹。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蚕是知道报恩的。
编按若有不到之处,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冬了,祝先生体健,笔祺!
雁子的记忆又被江楼老师激活了。
蚕宝宝两龄,四次蜕皮四次睡眠,从黑颗粒长成了纯白的节虫,肉肉的,软软的,特能吃,特能睡。
小时候,三伯家养蚕,所以我们回到家的活动之一,就是帮着捋桑叶,喂桑叶。
最有趣的是集体出动,捡老蚕,放在草垛子上。
从蚕种到孵化,经历四次蜕皮,最后结茧……每一个过程,每一道工序,作者都记述的细致入微,鲜活生动。这篇文章很有画面感,收人犹如置身其间,历历在目。同时,字里行间,无不感受到作者的真情流露,对儿时记忆的向往,对美好记忆的留恋。
文章最后不经意的一句话,“蚕是知道报恩的”……瞬间提升了主题,丰富了主体。它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付出就有回报”,一路走来全家人对蚕的细心呵护,倾心付出,换来了蚕的吐丝结茧,物质财富。
最后,问好江老,童心永存,创文愉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