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圣歌(随笔)
窗外,妇人又唱起了悠扬的圣歌,启发我一点一点靠近主的意识,她是在有意影响我呢?还是必修的功课?妇人过着早出晚归的日子,她与儿子做着小生意,日子过得快乐而自尊。
晚饭过后她坐在石凳上唱起她心仪的圣歌,这一刻,星星静了,月色银水般地洒了一地,聚堆说闲的人侧耳倾听,连鸟禽都从窝巢里探出脖子接受洗礼。她对圣主迷恋到了极致,无论是匆匆赶路,还是闲来无事,都从不忘记传播圣主的福音。
有时候我刚刚进入写作状态,门外就会响起投石问路的叩门声,接连叩几下听不到动静,就悄悄地退去了。有时候完全是理直气壮,那执着的态度不容违背,打开门总会看到妇人或是他儿子,恭敬地微笑着前来传送圣经的资料让我崇尚耶稣。我当然不能把“圣主”拒之门外。可是我除去想了解一下圣经的文化之外,好像还不能很快成为信徒。妇人留下的资料也不一定全看,多是一些高官名人如何投圣的事例,想来,我们这些草木之人,还有什么理由等闲视之呢?等她再来取资料时,却要借此与我谈心得,我突兀生出些惭愧,觉得对妇人的热心不够尊重。我推说下次谈好吗?妇人的脸就出现失望的线索……
我想,设若我与她探讨,恐她会更失望,耶稣确是人中之杰,神中之豪,他一定是看透了人类弱肉强食的本性,满脑子都是私欲,爱是薄弱环节。所以他坚定:爱是人类的无极,可他在世上企图有所作为时却被钉在十字架上,从而让世人明白,活在世上其实毫无希望可言,爱是个感人的字眼,但越是强调爱的时代,恰恰是最缺乏爱意,人类正因为做到“博爱”很难,所以成了神的旨意。神的“博爱”思想,就如同社会提倡“大公无私”一样,是改善人性的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必须渗透到文明当中去,否则就流于空谈……妇人听到此言不知做何感想,她一惯认为“耶稣”是万能的,不仅能消灾免难,而且会让她财源滚滚前途无量。他的儿子找不到工作,她就拚命念经,等待圣主为他择业,如此简单的理解倒也十分可爱。
当然,善的传播是无可置疑的。康德说:“人之可贵,是他只尊从自己所发出的法则,这些法则不是他人供给的,而是自己产生出来的。”是的,如果自身生产善的法则,履行内心的绝对命令。我想,这与圣主的心愿也无二致吧?人们习惯于见庙就进,见神就拜,不知道世人跪在神像面前在想什么,莫非也与妇人一样依赖神会天上掉下馅饼来?佛的教义是:拜神就是拜自己的心。我认同这个说法。改变了自己的心才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心生出善的法则,才能照亮他人的心灵,星星点灯成一片光明,世界才会美好。自性圆满才能超凡入圣。拜神不是为了怎样得,而是为了怎样舍。从而才派生出:利己不一定利他,但利他必定利己的法则。
曾经认识一个只崇拜自己的人,他认为人世间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为了统治人、愚弄人,让人心失去自由,没有自我意识。所以他的膝盖只屈在给他生命的人面前。他曾耻笑善男信女们的虔诚,说面前无非是泥造的塑像,那么慷而慨之献出血汗钱,不过是滋养一些寄生虫,让守庙的人吃香喝辣……
我不敢苟同此君的观点,他对文化的见解,无非也是依从了统治者的取舍发出了声音,本质上还是在物我的层面上看问题。我崇拜任何一种文化,尤其是佛教的“四谛八正道”,它使我找到生命的真理。所以我也经常出示香火钱,跪拜在神像面前,但我面对的不是神像,而是我的内心,我拜的是我内心善的寺庙,不是别的。塑像只是象征,或者说道具,它没有灵性,有灵性的当属自己内心的觉悟。人是应该追求自由,但不能无序,人不能没有意识,但一定是善意的觉醒!进入文化最深处只有一个字“善”!善没有等级,善会使一个人更加广博自由,绝非捆住翅膀,丧失飞翔的能力。就如同宇宙没有最高点与最低点,只有自由点……
我凭窗伫立,想着,在这谋略至上的国土上,人群中的生存策略千姿百态,善良时有遭受不测的可能。弱者常常饭碗也找不到,芸芸众生只得依赖神的旨意给以安慰。于是妇人心怀“圣主”,那布满沧桑的脸,却显示着万事不愁的挑战。谦卑是她人际关系坚实的基点,从祈祷中汲取生活的力量,把一切生存的烦恼推给圣主,活得快乐而无忧,我坚信她不奸不滑,不投机不取巧,勤劳踏实,神定会无时不在护佑她,从而我对妇人有了新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