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灵】河西走廊(散文) ——一次心灵的旅行
查阅资料:乌鞘岭东望陇东,西驱河西。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蜿蜒西去。在乌鞘岭东西两边山脚下,分别有两座古城,岭北为安远,岭南为安门。安远古城依岭边地形而建,现存的残墙已成为两米高的土埂,建于汉代。安门古城紧靠汉长城边,向西过河就是金强驿。汉朝时这一带长城之外为羌族居住,在这里设城是为守护长城的军队所设的住所。
站在残留的断壁城墙上,我仿佛领略到了霍去病将军率军出陇西、击匈奴、收河西的那种威武气势和指挥若定大将风度。历经千年的城亘经过风雨侵蚀,多已成为土埂。但仍旧让人不得不佩服我们的祖先的智慧。
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首次提到古西戎之地“畜牧为天下饶”。班固所著的《汉书》记载:“地广人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五凉志》记载:“番族依深山而居,不植五谷,唯事畜牧”。乌鞘岭脚下的天祝草原曾出现过“牛羊塞道”的繁荣盛况。可以想象,那时的天祝草原是多么的富饶而让人向往。我想,这应该就是乌鞘岭自古就成了必争的要地的理由吧。
同行的文化部门的退休老干部高老介绍说:今天的天祝草原仍然是甘肃省的主要牧区之一,所产的岔口驿马,成为全国名马之一;天祝的白牦牛,更是名闻全国。
漫步在天祝的大草原上,踏着软软的阜草,领略自然风光、呼吸着略带寒气的空气,感受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想象张骞一定是带着满怀抱负从乌鞘岭出发,饱受苦狱和磨难最终造筑一条至今仍以为宏大的“丝绸之路”。
乌鞘岭在我的河西走廊之行中有了太多的印记,但终归由于时间的短暂和资料的乏匮而记叙不全,权当一次旅行的记忆罢。
三、嘉峪关
河西走廊被霍去病打通以后,河西走廊正式并为汉帝国的版图,汉武帝为巩固政权,在河西走廊设置了四郡:武威(凉州)、张掖(甘州)、酒泉(肃州)、敦煌(沙洲),嘉峪关属于四郡之一的酒泉郡。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嘉峪关同时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由于风格独特、建筑宏伟,加上丝绸文化的缘故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明代东部的匈奴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为防止外来敌人入侵,明朝初期,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北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嘉峪关长城于公元1372年开始兴建,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秦边纪略》记载:“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
自建成嘉峪关长城后,嘉峪关便成了中国西部的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
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四、敦煌
来到敦煌,算是我这次旅行最幸运的了。刚下飞机,朋友叫了一辆出租车来接我,接我的司机是一位公安战线退休的老公安,姓韩,退了休帮帮儿子开开出租车。刚一上车,寒暄了几句,我说明了此次旅行的意思,韩姓司机就笑着说:你找到我就对了。于是就从敦煌的历史和我聊起,然后就是景致: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阳关、玉门关,当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让我目不暇接。敦煌之行,我想我的收获应该算是最多的。
敦煌的历史古老而久远。西汉使者张骞出使西域,将河西走廊、西部等各地绘制了地图,历经14年再次回到长安,汉武帝根据张骞提供的资料,制定了统治河西、联合西域的战略构想,张骞在西域的所见所闻记叙成册,被司马迁编入了《史记·大宛列传》。《史记·大宛列传》记载:汉武帝为昭示霍去病开拓河西走廊、张骞出使西域,于是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敦煌”就这样得名而保存至今。历史上的敦煌曾是中西交通的枢纽要道,丝绸之路上的咽喉锁钥,经营西域的军事重镇。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隶属甘肃省酒泉市管辖。东西分别与瓜州县、肃北蒙古自治县和阿克塞哈萨克自治县相接。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且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
在距今约4000年前相当与舜禹时的上古时期,敦煌地区就有人类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据《尚书》记载,舜“窜三苗于三危”,成为敦煌历史上最早的居民。根据考古发现,在我国夏、商、周时期,这里就有属于玉门火烧沟文化类型的羌戎居住。春秋时敦煌称瓜州,以地产美瓜而得名。当时有月氏、乌孙游牧民族在此驻牧。到了战国,月氏逐渐强大,吞并羌人,赶走乌孙,成为敦煌的新主人。
秦汉时期,雄踞漠北的匈奴崛起,打败击走月氏,敦煌为匈奴占据。至西汉武帝时,经过反击匈奴的战争,最终打败匈奴,河西走廊归入汉朝版图。自此,揭开了历史上敦煌开发的篇章。张骞通西域的“凿空”之行,开通了影响深远的丝绸之路。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敦煌郡。到西汉末年,王莽篡汉,改敦煌郡为敦德郡,东汉时复名敦煌郡。这一时期,敦煌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战略地位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务的护西域副尉长驻敦煌,这里成为统辖西域的军政中心。
三国时仍置敦煌郡,属曹魏政权管辖。西晋承袭不变。东晋前凉时将敦煌、晋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护、戊巳校尉、玉门大护军三营合设沙州。东晋隆安四年(公元400年)李暠建西凉国,初都敦煌。北魏初(公元439年)置敦煌镇,公元526年置瓜州,敦煌均为治所。整个汉魏之际,虽多有战乱,但敦煌的经济和商业日渐繁荣,中原文化广为传播,佛教东渐兴盛,一度敦煌成为五凉文化的中心。这时期于东晋前秦二年(公元366年)始开凿莫高窟。北周初置沙州,公元564年改敦煌县为鸣沙县,属敦煌郡,因县南鸣沙山而名之。
隋初废郡置瓜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置敦煌郡,同时罢鸣沙县复名敦煌县。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置沙州,此时的敦煌进入历史兴盛时期。唐建中二年(公元781年)陷于吐蕃。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沙州人张议潮率州民起义,推翻吐蕃贵族统治,建立归义军政权,使河西地区重归唐王朝,至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止,敦煌历史上称归义军时期。宋景祐中敦煌为西夏占领,统治敦煌达191年。元灭西夏后,于至元十四年(公元277年)复设沙州。
公元1280年升为沙州路总管府,隶属甘肃行中书省。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改为沙州卫,后增设罕东左卫。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朝政府关闭嘉峪关,从此瓜州、沙州旷无建置200年,敦煌日见衰落。
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设沙州所,旋升为沙州卫。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从甘肃56州县移民2400多户到沙州屯垦。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为敦煌县,直到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同年10月7日成立敦煌县人民政府,属酒泉地区管辖。1987年9月2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敦煌县,设立敦煌市。(摘自《敦煌县志》)
敦煌的辉煌大抵就是他的文化内涵、幽远的历史、战略地位和奇特的自然景观造就的。从古至今往往来来的人流络绎不绝。敦煌就成了一个令世人瞻目的旅游城市。
衬托敦煌的除了别具一格的民族建筑特色以外,我想应该还有举世闻名的莫高窟文化遗产;鸣沙山沙鸣奇特、月牙泉卧居沙洲而不被埋的神奇;更有阳关、玉门关的宏伟。等等等等……
五、莫高窟
在敦煌住了一宿,第二天一早,韩司机开着车,我们来到了离敦煌东南25公里的莫高窟,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茫茫人海,各种色肤的人群。我想不应该都是来朝拜的吧,一定是各有想法的,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管什么人什么想法,都无不佩服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叹服中华文明文化的古远。
莫高窟早已有过很多名人大家的描述和才华横溢的先人的吟唱。所以我来拜祭莫高窟只能是用心体味了。
有资料显示: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莫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行为了。
莫高窟开凿于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前临宕泉,东向祁连山支脉三危山。站在人群里仰望大大小小的窑洞和造型别致的菩萨、道长,近观精细的壁画,我无法想象我们祖先的伟大,竟然能在这么恶劣环境下发挥这么精致的艺术而保存至今成为全世界人类瞻仰的文化宝藏,不能不说这不是一个奇迹。
站在我身边的韩司机拉了拉我的衣角,像是在提醒我别太沉溺了。韩司机告诉我:在他小时候,他的爷爷辈们为了生计每天都要来这里砍柴,有时候天色太晚就要在这里住上一宿,冷了,就在窑洞里烧柴生火、煮食吃食。然后指指洞壁上被烟熏的痕迹,我庆幸这么古老的宝藏没有被人们的太平常不过的生活所破坏。莫高窟又是很幸运的,她毕竟凝聚了华夏文化的精髓,最终被人类发现而考证,为莫高窟做过卓越贡献的祖先们的点赞,他们的毕生精力终于没有白搭……
步入石窟,我早已经被眼前的富丽多彩的壁画绕得眼花缭乱,各种各样的佛经故事、山川景物、亭台楼阁等建筑画、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像以及当时劳动人民进行生产的各种场面等,每一副壁画就是一段历史,就是一个不为人知和鲜为人知的故事。向导告诉我说这是十六国至清代1500多年的民俗风貌和历史变迁的艺术再现。在这些大量的壁画艺术当中还发现,古代艺术家们在民族化的基础上,还吸取了伊朗、印度、希腊等国古代艺术之长,是中华民族发达文明的象征。
敦煌石窟的彩塑和壁画,大都是佛教内容:如彩塑和壁画的尊像,释迦牟尼的本生、因缘、佛传故事画,各类经变画,众多的佛教东传故事画,神话人物画等,每一类都有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还有属于体育属性的,如骑射、射靶、马技、跃马、相扑、角力、举重(举象、举钟)、奕棋、投壶、武术、游泳、马球等等。起文化格局涉及到印度、西亚、中亚、新疆等地区等,给后人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等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莫高窟的壁画价值真是可见一斑。
在莫高窟的逗留时间,是太短也是太长。一晃就到了傍晚,夕阳的余晖映红了鸣沙山,散发出的褶褶光芒似乎带有一丝寒意,我陡然意识:天快黑了,该返回了。一天的时间太短,让我只是领略到莫高窟的皮毛就结束了;一天的时间太长,让我触及了莫高窟几千年的内涵。一天的时间满满,让我感概了华夏文化的璀璨。
带着这种惶惶的心情,我们离开了莫高窟,回到了远离25公里的敦煌驻地……
五、鸣沙山、月牙泉
进入敦煌市区,你就会发现,坐落在平原的一座城市,一边是辽阔得一眼望不到边的的茫茫平原,我去的时间正值秋冬交季的时节,所以雾多,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一边又是蜿蜒几十公里的慢斜沙丘,韩司机告诉说:这就是鸣沙山。
早先读过关于鸣沙山的文章而没有实际遇见过,读过也就读过了,没有什么印记,如今见到了正真的鸣沙山,就有了一种冲动,想一探究竟。
草草的吃过早餐,就和韩司机一路前行。韩司机慢条斯理的告诉我:旅行鸣沙山需要步行或者骑骆驼,最好是步行,否则你就体会不到鸣沙山的真谛。
鸣沙山位于敦煌市南郊七公里处。古代称神沙山、沙角山。全山系沙堆积而成,东西长约40公里,南北宽20公里,高数十米。查阅资料,敦煌古称“沙州”,这大抵与这坐山有一决定牵连。果然,鸣沙山的沙丘下面有一层潮湿的沙土层,每次吹风的时候,沙粒振动的声响可引起沙土层共鸣,所以这坐沙丘被称为“鸣沙山”。史书记载,在天气晴朗时,即使风停沙静,有时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犹如奏乐,故“沙岭晴鸣”的说法,是为敦煌一景。这是大自然现象中的一种奇观,因此鸣沙山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