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草堂寺(散文)
刚至殿门,及闻异香扑鼻,香案上摆满了鲜花,之后的高台上与烛光映衬的竟是万点光明,原来是一块比真人还大三分之一的沉香木雕塑的三藏鸠摩罗什法师的塑像。法师身披大红袈裟,面容祥和,面前檀香蔼蔼,更加映衬出法师的一身祥瑞之气。
法师脚下鲜花丛一侧,有一个更大的香案,上面摆满了一叠叠法师生前翻译的佛家经典,都是深蓝的封面线装本,毛笔小楷的印刷版本。这是给与来这里与佛结缘的人任意取回习诵的。殿内四壁,乃是十幅壁画,分别介绍了鸠摩罗什法师的生平,原来这座千年古寺的创建祖师是西域人,自小随母出家,十二岁时天资聪慧的他就以过人的才智表现出他在佛法领域的学习天赋,及至后来,为了争着迎接他讲经说法,两个国家之间竟然发生了一场战争。
法师的翻译事业,在当时是空前的。他的成就,不仅在所译经论的内容上第一次有系统地介绍了根据般若经类而成立的大乘性空缘起之学,而且在翻译文体上也一变过去朴拙的古风,开始运用达意的译法,使中土诵习者易于接受理解,而为义学方学开辟了广阔的园地。且对于后来的佛教文学发生了一定的影响,大乘根本教理的移植和弘传,应归功于这位大家。更不说法师为人神情开朗,秉性坦率,平时虚己善诱,专以大乘教人,而善于辨析义理,应机领会,独具神解。以至于当时北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来华,到长安来寻他,每有疑义,必共咨决。
纪念堂大殿之后,翠竹之中有一大块空地,有一小殿,殿后就是三藏鸠摩罗什法师圆寂后的舍利石塔了,也是这个千年古刹里的唯一一座舍利塔——后代法师仰慕鸠摩罗什法师的千秋功业,竟无人敢把舍利立于法师之侧。
仰望法师舍利塔,殿前礼拜三匝,按律双手合十,绕塔顺转七圈致敬。
时一轮明月已升上天空,清风徐来,竹影婆娑,层层叠叠洒满舍利塔后林间小径。小径之首,有一巨石,上面刻着:佛走过的路。佛,在佛教中多数人理解为本师释迦摩尼佛,莫非公元前五百年的释迦摩尼真的来过此处,在这条竹林间的小路上走过?仔细想来,释迦摩尼生活的时代大约与我国儒教始祖孔丘同时,那时候孔丘在我国周游六国尚且那么困难,差点饿死在蔡国,说释迦摩尼那时候便来过草堂寺在这条路上走过,似乎不太靠谱,再说这草堂寺是姚秦时代三藏鸠摩罗什法师为了翻译和弘扬佛法草创的啊。
原来,佛,全称佛陀,是尊重“五不翻”而没有翻译过来的梵文,其实是“觉悟者”的意思,也就是说一个觉悟者,即是佛陀。《金刚经》里有佛祖与须菩提的一番对话,佛祖说:“须菩提,汝意云何?众生具有如来德相不?”须菩提答道:“世尊!众生具有如来法相,德相,如来相!一切众生本来就有成佛的如来德相,因有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可见人人佛性本具,但因被自己的欲念及环境所影响及蒙蔽,所以成了凡夫,如果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去除妄想及欲念,渐渐地我们就能看清自己本来面目,坚持修行下去,就可以自在、解脱。由此可见,一个人修行到佛的境界似乎也不太遥远,但根本的问题首先是认识自己,看见自己的心,然后在修行中断了“贪、嗔、痴、恨”等等,秉持修行,即可为佛。
三藏鸠摩罗什法师今之所驻,名为“纪念堂”,但是我想这可能是法师以及后人为了表示自己对本师释迦摩尼佛的敬重而名为“纪念堂”实则鸠摩罗什法师可谓“佛”了。因为法师既可以把持自己的心,也能明了自己的性而达到心性空明,既有“智”、“慧”又达“空”、“明”,以法喻人,难道不是“悲”、“悯”吗?我想这条曲径通幽的路,一定是法师生前散步的地方,故称:佛走过的路。
林间虫鸣如织,月光透过竹叶洒在小径上斑斑点点,忽然,有气如烟在脚下弥漫,使人如行云端。前方更是云漫竹海,云雾缭绕的云雾竟升腾至半人之高,顿时让人觉得如腾云驾雾一般。一霎时,清风、明月、墨竹,仿佛忽然置身于电视里描述西方极乐世界的画面里。原来,不知不觉间林间曲径已经把我引导了到一口井旁边,井口不断有云雾涌出,借着微风不停向四周扩散。这便是古长安八景里的“草堂烟雾”之景了,此烟雾井,绝无仅有,却已存在了几千年。
此情,此景而幻化出心中绝妙之境,使人灵魂飘然而出窍,似乎能看到在尘世中行走的自己。无论背负着什么沉重,无论携带着任何不能割舍,此时也无比轻松而释然,这或许就是放下吧?在佛的路上放下,在学佛的路上超然。我突然悟到了,所谓的佛像开光,是见佛而开自己心中的灵光,即是见佛随喜。
其实不必等明天佛像开光,我心已光明。我深深庆幸自己的此趟草堂寺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