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清韵】海的漪涟(传记小说)

精品 【清韵】海的漪涟(传记小说)


作者:山海浪 秀才,2045.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83发表时间:2017-12-09 23:17:13
摘要:今年八月七日,母亲逝世,享年九十五岁。遵照遗嘱,在望儿山下月牙湾畔予以海葬,母亲与大海化为一体,灵魂成为永恒。与渤海咫尺之遥的我,时时感受到海浪的拍击,海风的抚摸,一次次走向月牙湾,内心不断呐喊:“妈,儿来了!儿来看您了!”

【清韵】海的漪涟(传记小说)
   母亲立即着手准备回家。她早就准备了很多上等木板和几块菜墩;又进山里捡了好多生火用的松木明子,用斧子劈成一根根一捺长的窄条,十几根捆一起,装了满满两木箱。
   煤矿给母亲发了二百元安家费,派一辆汽车拉着半车东西送回桓仁老家。母亲结束了在外六年充满酸甜苦辣的工作经历,回到桓仁县拐磨子公社岔路子大队的一个大山沟子里(祖父先期被当作下放户,从桓仁城里迁居到岔路子村的叶子沟),重新开始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
  
   七、 带领儿子艰苦创业
   回到农村,母亲带着哥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不久我也高中毕业返回家中。祖父母年事已高,尽管伯父、叔叔、姑姑都有工作,家庭条件很好,都愿意奉养老人,多次要求老人到自己家中生活,可是祖父念及母亲失去工作,孤寡无依,哥哥精神病日趋严重,因此留在母亲身边帮助照顾生活(叔叔姑姑定期给寄钱,祖父都用来贴补日常生活)。母亲明白祖父用意,回家后不仅把家务重担全部挑了起来,还把外边的活全部包下来,春种秋收夏锄冬藏,母亲像男人一样能干。叶子沟傍山而居,门前一条溪水常年不断,对面也是大山。到了冬天打柴时节,母亲捞着爬犁带着斧子上山砍柴,一个冬季下来,门前攒起了高高的柴垛和厚厚一摞棵子。
   母亲每年都养一头猪和十几只鸡鸭,在河畔地边背了长长的瓜趟子,到了秋天能收获几百斤角瓜,好的人吃,剩下的给猪育肥。山沟子里经常有狐狸、山猫、黄鼠狼、老鹰出现,损失了不少家禽,但还是年年损失年年养,从来不懈劲。在那个低标准年代,生产队土地贫瘠年年欠收,社员常年吃国家从外地调拨来的粗糙的返销粮,荣家和别人一样开了不少小荒地,种上五谷杂粮,才保证不饿肚子。
   后来奶奶死了,一年后爷爷又得了脑中风瘫痪在炕上,伯父、叔叔、姑姑都回来看望,一致商定由母亲护理。从此母亲除了照顾哥哥外,每天还要给祖父喂饭、翻身、擦屎擦尿。
   看儿媳不厌其烦地护理自己,祖父惭疚地说:“淑贤哪,难为你了。”
   母亲笑着说:“爹,谁没有岁数大的时候?你不就是这个时候需要人吗?尚品、尚朴、雅琴都忙,只有我没事,我从小到你家,你就是我爹,现在我不照顾你谁照顾?”祖父感动得掉了眼泪。在母亲精心照顾下,祖父身体胖了,脸上有了红光。一年半后,祖父病情复发,也离开了我们。
   我回到农村后在生产队干了一年活,被大队抽去当民中教师,一年后爆发了文化大革命,因父亲问题被解职又回到队里劳动,四年后又回到学校当民办教师。虽然我和母亲一样起早贪黑奋斗,但总也摆脱不了贫困。
   母亲见村里别人家都有菜园子,很是羡慕,对我说:“咱家院子这么大,浪费了可惜,咱也刨个菜园子吧。”我说:“咱院子原来是河床,全是石头和沙子,一点土没有,能行吗?”母亲说:“试试,不行就拉倒。”
   母亲说干就干,每天半夜起来,在院子叮叮当当刨起来。我听到了,起来和母亲一起干。刨开表层,地下全是石块和沙子,用土篮把石头运走,细沙留下。由于石头太多,工程进行得很慢,几个小时才能刨不大一小片。母亲干得非常起劲,鼓励我:“小威,别泄劲,白天你上班,我继续刨,我就不信刨不出个园子。”看母亲满头是汗坚定不移的样子,我心里暗赞:“啊,母亲,你真了不起!”
   母亲带着我发扬愚公精神,经过一个月艰苦奋战,磨坏了十几个土篮,取来了上百土篮的山皮土与沙子搀在一起,改良了土壤结构。接下来,我把柞木劈成杖柈,砍来杖勒,刨出深深的杖沟,和母亲一里一外用榆树腰子把杖子紧紧勒住。中间是过道,两边是园子,叶子沟终于诞生了有史以来的菜园子。以后每年都在右边的园子里种大葱、韭菜、茄子、辣椒、香菜、生菜、西红柿、黄瓜、豌豆等时令菜;左边的春天种土豆,秋天种白菜、萝卜;杖边种芸豆;杖外靠大道和河边搭上长长的瓜架,到了秋天,瓜架上躺着几十个硕大的长圆不等红绿各异的大玉瓜。
   母亲!刚强一辈子的母亲!失去了工作你没有倒下,失去了祖父的力助,你没有灰心,你一如既往任劳任怨,不辞辛苦带儿创业,把一个不起眼的山居茅舍变成了一个有模有样的庄户人家。
   母亲仔细得几近吝啬,衣服补了又补,多少年没见添一件新衣裳;每次做饭都算计着下米,从不肯多添半小瓢;岔路子是山区,只有很少水田,每年各家能分几十斤大米,母亲平时舍不得做,只在过年或来人去客时才做上一顿;就连自己种地打下来的粘高粱米也要多少天才做一顿改善伙食。
   母亲劳动成瘾,干活是她的最大乐趣。我从来没见到母亲有闲时候,雨雪天不能干外边活时,就在家里推磨或者煳猪食,再不就是把残破的布条拼补成一尺见方的抹布,积攒多了卖给供销社换钱花。
   母亲啊,我知道您一切都是为儿奋斗,您的儿子是农民和民办教师,挣不了多少工分,家中有个彪哥哥,还背上父亲历史不清的名声,要混上媳妇很难。于是您就拼命地劳作,拼命的节俭,好多攒些钱将来给儿子说媳妇。春天你上山采山菜,秋天捡蘑菇,除了自己吃,还可以晒干卖钱。每年到了小秋收时节,您都忙得不亦乐乎,山里红、山葡萄、元枣子、山核桃每天都满筐满载带回家,这些山果都能卖给供销社;您还割小杏条、蒿子杆往供销社卖。有一年供销社收购山芝麻籽,价格很高,你每天带水桶和塑料布,起早从家里出发,中午带两块干粮,满天都在山野里转。
   有一天母亲回来高兴地说:“今天可发财了,我到小苇塘沟遇到了一大片,弄了有十多斤,八角钱一斤,能卖多少钱?小威,我想的法子可好使了,用塑料布把山芝麻包上,往桶里摔,一点都不糟践。我在山上叮叮当当地敲,远处的人都奇怪地往这边瞧,谁也不知我在做什么,真有意思。”我听了也乐了。
   一天晚上我下班回家,母亲兴冲冲地对我说:“小威,今天下午我在前山坡割了三十多捆杏条,全是老杏条,咋咋呼呼地不好捆,放的铺子在上面,明天一早你去捆上捞回来。”
   第二天早上我去捆杏条,共有三十二捆,捞下山。回家说:“妈,你怎么割了这么多?我一下午最多也就割这些,你比男人还能干。”
   母亲说:“我一看见这些大杏条,就从心里喜欢,越割越有劲,没想到割这么多。就是捆不紧,要不就捆上了。”啊,这就是我年近半百的母亲!难怪村里人说母亲文武双全。
   母亲啊,叶子沟远近山坡各沟各叉都是您大显身手的演武场,何时采摘何品种山菜野果,您都计划得清清楚楚,山沟内外一年四季排满了她的脚印。啊,我的母亲,您简直就是一只凤凰,永不疲倦的整天在山里飞翔。
  
   八、 天灾人祸茹苦含辛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更人事的我贸然参加写大字报活动,后期当权派重新上台,以我父亲下落不明怀疑在台湾,与我联系搞特务活动为借口,对我施行了报复性批斗。我被打、关押了近一个月,家中也被搜查。
   在那个屈辱黑暗的岁月里,我的身心受到极大的摧残,母亲的心何尝不经历着煎熬?我被关押期间,母亲一次次给我送饭,隔着窗户微笑着看我,我知道那是母亲强装笑脸安慰我!母亲啊,您的微笑说明您知道您的儿子无罪,是在蒙受冤屈,早晚有云开雾散的日子,您的微笑是黑暗中的阳光,使二十三岁的我没有在巨大的灾难中绝望,增添了继续活下去的勇气。母亲,我能体会到当你听到儿子被打、被戴着尖帽子游街时,您的心一定在痉挛中滴血!可您在窗外看着日思夜想被关押的儿子时,没有掉泪,而是满含笑容!啊!母亲,那是您在外人面前显示坚强,也给蒙难的儿子输送力量!
   当我解除关押回到家中与母亲抱头痛哭时,母亲泪雨滂沱地抚摸我前胸后背被打的疤痕,咬牙切齿地诅咒那些打我的人,这是我记忆中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听到母亲骂人。
   母亲哭着对我讲出了心底的秘密:“小威,我很后悔当初没走道,要是你小时我领你走,你就不会遭这些罪了。我在湾沟时有那么多追求我的,有矿务局总工程师,有松树镇煤矿办公室主任,还有外市的干部,都给我写信介绍情况,还有亲自跑到招待所暗中了解的,都被我回绝了。我当时对他们只有一句话:我的儿子高中快毕业了,我不想找人。现在想起来好后悔呀,如果那时改嫁,你就不会再跟着你爹受影响了。”
   母亲啊,您看儿子大了,关心儿的婚事,由于阶级斗争偏见,我这个“黑五类子弟”在农村很难找到称心对象,后来在亲戚撮合下,您亲自带领我去相亲,与继祖母妹妹的堂孙女李淑珍结为夫妻。
   淑珍家住大米产地,住在村子里,出身贫农,家庭清白,可谓根正苗红。而我虽然出身中农,但父亲历史问题严重,家中还有个彪哥哥,住在山沟,连电灯都没有。两下比较,明显是淑珍低就了我。唯一优越的是,我高中毕业,她小学仅仅读了四年。
   淑珍过门后与我在生产队劳动,跟着受歧视的我在队里受了不少窝囊气。哥哥的病越来越重,后来瘫痪在炕不能自理,二十八岁时死去。母亲哭着说:“小威,你哥哥遭够了罪,走就走吧,这些年也把我拖累死了。他要是不死,我就得累死,咱们对得起他了。”又说:“唉,想起他的小模样,真是可亲可爱,比你长得好看多了。谁知以后是这个样子?”
   一年后淑珍生了儿子,母亲老来得孙,乐得脸上开花,亲自给孩子取乳名“百岁”。再后来淑珍又添了女儿和小儿子,母亲就天天夜里搂着百岁睡觉。
   大姨没有孩子,年龄渐大身体不好,后来得了心脏病。大姨夫这时在铅矿客运站当站长,平时工作忙,与大姨两地生活,照顾不过来。母亲和我们商量,想把大姨接来一起生活,我们同意了。
   大姨来到家中,山沟清净,安心养病,她每天有人陪伴,身体好了不少。可是她脾气不好,爱挑小理,在母亲和淑珍间添油播灯,造成不少矛盾和嫌隙。淑珍自幼娇惯,念书少缺少礼教,说话不分场合,性格急躁,骂起孩子来咒死骂活,天长日久,母亲看不下去了,有时与淑珍爆发争吵。吵闹归吵闹,过后还是一家人,淑珍朴实能干,过日子节俭,母亲对这一点还是暗暗赞许的。
   大姨来家不到一年,突然病情加重,大姨夫派车接到县里住院,病强了以后又送回来,不想一个月后大姨瘫痪在炕。母亲每天除了干活,又增添了护理大姨的担子。大姨瘫痪三个月后死去,母亲哭得死去活来,大姨夫来车把大姨遗体运回沙尖子安葬,从此,母亲娘家再也没有亲人了。
   七七年八月,来到了雨季,扯成线的雨紧一阵慢一阵一连下了四天四夜,山皮子饱和了,大小叶子沟一齐暴发了山洪。两股水在沟门汇合一处,像猛兽一般冲了出来,瞬间把容家两个菜园拦腰冲断,滚滚洪流直奔下方泄去,把生产队的大片玉米地从中间切开,然后一头扎进响水洞河。菜园的杖柈子、岸边瓜架、大门外驴圈、猪圈全部被洪水卷走。幸亏事先做了准备,把毛驴和猪放开,不然都得被水拉走。瓜架上的玉瓜长到十多斤,眼睁睁看着在水中漂走。
   母亲与淑珍急了,冒雨在洪水中打捞木头和杖柈子。我见河水湍急,母亲和淑珍浑身湿透,随时可能被浪打倒,冲进河里把两人拽上岸,大声说:“别捞了,冲走就冲走吧!这么大的水会把人打倒的!”
   母亲上岸后哭了:“这些玉瓜就快成熟了,一共是二十八个呀!这些瓜架的大卡杈多好呀,还有这些杖柈子!”
   我顾不得心疼损失,把母亲和淑珍拉回屋内。雨水依旧哗哗下个不停,园子里泥土和刚刚长出来的小白菜被水层层涮掉,两个菜园子只剩下不到四分之一。眼见大水就要冲到房根,三个孩子趴在炕上惊慌地向外张望。母亲流着眼泪说:“完了,完了,这下全完了!”
   傍晚时整个菜园被水冲走,洪水离房子只有一丈远。按这个冲刷速度,再有几小时房子准得被水拉走。我说:“快收拾东西,准备上山。”大家忙碌起来。我把粮食和灰油罐子扛到后山坡,用塑料盖好。母亲与秀娟把衣服包了几包,行李也捆扎好,准备随时往山上搬。猪和驴早就不知去向,哪还有心思管它?淑珍把鸡抓进笼子,用绳子绑好。我说:“头半夜先别睡觉,随时准备撤离。”母亲担心地说:“要是房子没了,怎么做饭?”我听了,又把小铁锅、盆子及引火用的麻柴搬上山。为防被雨淋湿,贴胸口揣好一包火柴,以备万一。
   在那个不眠的夜晚,三个大人三个孩子都坐在东屋炕上,提心吊胆地倾听窗外在黑影里吼叫的水声。大水每涮下一片河岸,就发出“哗”的一声,大家的心就颤抖一下。几个孩子耐不住了,先后在大人怀中沉沉睡去。每隔半小时,我就推开房门看一眼水势。快到半夜时,雨住了,大家的心渐渐稳下来,和衣睡了半宿。
   天亮了,我打开房门,见河水消退不少,离房门六尺就是断崖似的河床。昨天早晨还长满茂盛蔬菜的菜园,现在变成了砂石裸露深达五尺的河谷。河谷对岸原来大门口处变成一块沙滩,所幸河床改道,柴垛未被拉走。新河床靠房子一侧形成刀削斧砍般的陡壁,根本无法通行。

共 27335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含泪读完这篇小说,心情很是沉重。小说记述了母亲坎坷、坚强、豁达的一生,她从24岁守寡,带着“我”走南闯北,只为躲避当年的运动,为了孩子们含辛茹苦,可以说吃遍人间疾苦,伺候老的、照顾小的,从没有任何怨言。因为和儿媳不和,也为了减轻他们的负担,依然选择老了再嫁。母亲不平凡的一生,是让人敬重的一生,从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美德,什么是真孝顺,那是真情真爱真性情,充分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洋洋洒洒几万字,感情真挚饱满,人物刻画细腻,令人动容。通过作者对于历史事件的阐述,说明了文化底蕴的深厚,令人佩服至极。好文欣赏,力荐佳作,倾情推荐共赏。【编辑:项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214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项梅        2017-12-09 23:34:43
  动荡的年代,母亲的一生,堪称大作,别不多说,敬请广大文友细细品读,感谢支持清韵,祝创作快乐,遥祝问安。
项梅
回复1 楼        文友:山海浪        2017-12-10 11:03:14
  项梅社长好!稿件太长让您费心了。一次发这么多,来不及细审,难免有疏漏之处。所以写这篇文章,一是为了纪念母亲不平凡的一生,二是把自己愧怍忏悔的心态坦白出来,让阳光晒一晒渺小潮湿的心脏。不多说了,谢谢您!
2 楼        文友:张璞        2017-12-10 09:44:47
  因眼睛为些累,暂读一页,留语。读完摘要时已经被打动心旌,再读正文更感诱魂!拜读荣老师作品,感动生命!
因不知未来如何,就记录现实和过往。
回复2 楼        文友:山海浪        2017-12-10 11:07:56
  谢张璞君赏读拙文。网络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3 楼        文友:老榆树        2017-12-10 18:15:38
  每当我看完一部纪实的文学作品,就想起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两句话,一句是“作家是(记录)历史的书记官”;另一句是“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山海浪先生的这部传记作品,很形象、贴切地佐证了这两句话。土改后的大陆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只是官方有官方的写法,民间有民间的写法,而民间的写法则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改革开放后,“阶级斗争”问题在理论上不再提了,在实践上也不再搞了,可是,还有人在呼唤、怀念那个时代,甚至公开肯定、赞扬十年文革,这些人当中还大都是文革期间或文革后出生的中青年。这是因为中国人在总结、反思文革问题上受着“宜粗不宜细”的约束,导致不了解文革的中青年反而为文革大唱赞歌。中国人不继续批判、否定文革,不揭开“阶级斗争”问题的伪科学面纱,任由极左思想泛滥,那是很危险的。我是流着眼泪读完这篇小说的,因为我了解这段历史,又一直反思这段历史,所以才说了以上这么多话。 
回复3 楼        文友:山海浪        2017-12-10 18:35:20
  老榆树先生好!敬谢您阅读拙文。您从历史高度社会学角度深刻刨析了上世纪一段不平常的时期,足见您心系国是关心青年思想深邃彻悟世情的阔朗襟怀。山海浪再拜,真诚地希望先生以后对拙作多加批评指点。
4 楼        文友:海域听风        2017-12-11 14:57:15
  这篇小说我一口气读到底。在读到第十部分姑姑来信,大骂“我不是人时”泪水夺眶而出,在三叔狠狠“打我”时,终于抑制不住伤悲,哭出声来,仿佛自己就是这位苦难而伟大母亲的那软弱而无奈的儿子,一面承担着屈辱,一面又期颐着母亲的幸福。这是我在江山文学网读文章时少有的感动流泪。上次流泪还是我在写《第三块银元》时主人公母子相遇时,不由自主地留下了泪水。这篇《海的涟漪》讲述的是一个平凡世界里一个勤劳、善良、坚强而睿智的女性苦难、多舛人生中的亮点和片段,个人在历史的洪流中如一片叶子难以左右方向和命运。即使幸存下来,历史的痕迹依然左右你的命运,这是许多小人物的无奈,也使我们能够进一步反思历史,以史为鉴,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做一个坦荡而有责任的人。母亲的每一次命运抉择,都显示着她的睿智与无奈,读书是母亲的理想,母亲能够一生直面苦难这与母亲年轻时求学有很大关系,而“我的媳妇”就不一样了,可见读书依然是人们把握命运通向幸福生活的一把最直接的钥匙。母亲在她事业辉煌的时候为什么会做好准备回乡下,这是她清楚知道自己背负的是什么,所以她没有怨恨命运带来的不公,而是用勤劳的双手打拼着自己与孩子们的幸福。对于“夫家”她是功臣,这一点姑姑、叔叔都很钦佩、尊敬,她对得起“荣家”上下一家人。而后来,她依然睿智地选择了自己美好的二十年时光,虽然不在再轻,但毕竟还有很幸福的时光。母亲对父亲的爱,更像是对个人对命运的认同,表现了中华妇女传统道德中坚忍、顽强、忠诚的一面,她一生的命运大多和父亲有关,所以,她一定她有话要对父亲说,父亲是从海上走的,那么,母亲最后也要从海上走,在这个世界没有说的话,那么在那边的世界里,我也一点要和你说,老荣,我来了,你在哪?有一首歌,歌名叫《漂洋过海来看你》写到这里,我再一次泪流满面。下面,我抛开小说情节谈点创作个人意见吧,整篇小说更像是大散文,前面记叙的人物众多,而且名字具体,这一部分详列再得当一些,也许更接近小说的本质。或者,把题材改成散文更好一些。
回复4 楼        文友:山海浪        2017-12-11 15:35:11
  海域听风君您好!谢谢您赏读拙文,尤其被您对文章深情入理的分析点评感动。诚如您所言,在写此文时我原想写成散文,可又一想,如果写成散文,就要省略掉很多平凡细碎的事件,而突出写母亲人生中的几件大事。为了完整反映母亲一生,还是写成传记为好,就成了现在的样子。您说的很对,有的地方铺陈多情节少,让人有不足之感。这也是因为我同时在『文字』发了回忆父亲的文章“山的泪痕”,两下有交叉重叠之处,为避免雷同,写时各有侧重。至于取名“海的漪涟”,漪涟者依恋也。您开诚布公发表见解及对文友认真负责的态度,令我十分钦敬。再次向您表示感谢,顺致真诚的祝福。
5 楼        文友:张璞        2017-12-14 12:20:45
  恭贺山海浪老师这篇传记题的小说作品被列为江山精品。这样的作品内蕴深厚,真情实感中刻录了过往的岁月痕迹,歌颂了善良、睿智、勤劳、隐忍、不屈与顽强等优秀的生命美德,崇尚了母亲的伟大形象,感动生命,从中可以辨析历史某些真实的断层与生活中所应该坚守的信念以及命运中的无奈及其奋力进取,不懈抗争的生存真理……此篇长短篇作品,经得起时光的洗礼与验证,不失是一篇认识人生、启迪生命、感动灵魂、震撼力大、感悟深刻之力作,意义深远,不失为上品佳作!
因不知未来如何,就记录现实和过往。
回复5 楼        文友:山海浪        2017-12-14 15:30:29
  谢张璞老师对拙作深刻入理的分析与高评。远握。
6 楼        文友:项梅        2017-12-14 17:53:15
  祝贺山海浪老师斩获精品,再次感谢您对清韵的支持,问安。
项梅
回复6 楼        文友:山海浪        2017-12-14 19:45:18
  多谢项梅社长赏赉举荐,向您敬茶!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