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张承志的研究方式:我入伙了

编辑推荐 【赏析】张承志的研究方式:我入伙了


作者:白骐瑞 白丁,25.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939发表时间:2017-12-10 09:05:43

【赏析】张承志的研究方式:我入伙了
   非要证明张承志的《心灵史》是一部小说,这是另有用心的——抹杀宗教的用心。它绝对是一部散文,伟大的散文。散文是现实的记述和展示,它不是虚构历史,而是复原历史真实的。它有臆想,但所有的臆想都是填充那在历史上缺失的心灵轨迹的。张承志说:当你碰触到逝者的心灵时,那感动是无法言说的。整部《心灵史》都是用来碰触逝者的心灵的(人类的知识都是如此继承的,在心灵的感动中,如此继承的才叫真知识)。
   在谈到实证主义者对远古神话系统的研究时,张承志说:“那是宗教的久远的种子,不可能今天尚在门外的人判断。”那种判断只是一派“严谨的胡说”。他在研究哲合忍耶的历史的时候也面临这样的问题,那种存在于古人心里的宗教感情,宗教狂热,也就是渊深的宗教状态,你不是他们的一员,你没有这种体会,你如何去界定与判断,你又如何将其用文字复活?
   张承志说,他入伙了。他已皈依哲合忍耶。他经常感觉他就是书中的一个人物。说明他把整个生命都交付给了研究对像──“正确的研究方法存在于被研究者的形式中”。你只有成为他了,你才能得到被研究者的形式。斯本格勒也说过类似的话:“我们应生活在研究对象之中”。也就是不应该保持研究者的身份不变,以固定不变的姿势面对研究对象,那是自我封闭(也就是不敞开),是对研究对象的拒绝,使役与剥夺。那结果和一个暴君的结果是一样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我的朋友画家散文家封振国老师去北大进修,他讲到北大的一位历史系教授他和他的弟子们对话,都是用过去古人的语言对话交流,见面都要施当时的礼节,完全把自身置身于古人——研究对象的生活中。这样他们才能说出古人的心里话,讲出符合古人的道理)。
   在谈及历史研究时,张承志说:方法论同文人的优雅同堕落。文人的优雅是以审美的方式,矫情地把自己桎梏在文化里,就是说文人与文化之间已没有了一个创造性的角度。这是一种美丽的僵化。因此,张承志说是堕落。真正的伟大作家都是像张承志那样的入伙者,他们往往是破烂不堪的(以此向生活敞开),而不是披一件文人的精美的衣裳。
   我上面引的张承志的那句话,出自他的《心灵的模式》,一篇介绍热什哈尔的散文。我想这才是对历史与现实充满真知灼见的伟大散文。他不是优雅的,而是阳刚的;他不是在做文章,而是为了生命的需要,为了信仰。
   有人说散文应分成感性与知性,而余秋雨的散文是知性的散文(多么优雅的划分)。张承志的散文属于感性还是知性?
   散文不应该分感性与知性,这样谈不对。这样谈离生命太远,容易使人异化到文体中去,使作品和生命之间出现分裂,容易使人匠化。匠化就是这种分裂造成的。主要应看写散文的人到底是个哲人还是个匠人。只知抒情的最后大多堕落成一个匠人,而一个哲人最后他将突破散文而向世界敞开。散文只是中间物,它召唤对它的突破。它不是否定作者,就是要被作者所否定。
   所谓离生命太远,也即离创造本体太远,也即失去了创造性,也即容易被异化,堕落成匠人去制作。

共 121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张承志,回族。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中学时代是红卫兵先锋,“红卫兵”这个名称就源自他当时的笔名“红卫士”。他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78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1981年毕业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精通英语、日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对蒙古语、满语、哈萨克语亦有了解。他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早年的作品带有浪漫主义色彩,语言充满诗意,洋溢着青春热情的理想主义气息。后来的作品转向伊斯兰教题材,引起过不少争议。代表作有《北方的河》《黑骏马》《心灵史》等。已出版各类著作30余种。张承志不提倡把散文分为感性或知性两类,这种分类容易使作家匠化,匠化就这种分裂造成的。我们主要应看写散文的人到底是个哲人还是个匠人。只知抒情的最后大多堕落成一个匠人,而一个哲人最后他将突破散文而向世界敞开。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2-10 10:06:47
  言简意赅的赏析文章,学习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2 楼        文友:七色槿        2017-12-10 14:27:19
  早以前读《离别西海固》,那种震撼无法言说,感觉作者是在铺洒一腔热血。
   老乡说的这篇《心灵史》也要找来读读。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