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点】天边那颗不落的星辰(散文) ————仅以此文悼念小学语文届泰斗于永正老师
12月9日,一个极普通的日子。傍晚,室外刮起了凛冽的寒风。太阳下山了,冰冷的天幕上逐渐升起了几颗冰冷的星星。冷!冷到了骨髓里。
晚饭后,我打开手机,朋友圈里满屏都是于永正老师去世的噩耗,对于小学语文届来说,一颗明亮的星星陨落了。同事们有转发于老师《病中吟》的,也有转发他的学生纪念老师的文章的。我想:对一个语文老师最好的纪念,是一定用最真情的语言和文字来表达的。
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我有幸现场聆听过于老师的讲课和讲座。记得那是2001年的暑假,也是新课标颁发试行版,实施新课改的第一年。大概那是一年中最热的几天吧,即使什么也不做,坐在家中摇着蒲扇,依然浑身汗津津的。可晋中电影院1000人的大厅座无虚席,过道中间和观众席后面还加了不少凳子。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十六年前,全市的语文老师谁会放过于老师的现场课和讲座呢?
上午是两节课,第一节是苏教版语文三年级教材里的一篇童话——《小稻秧历险记》,听着于老师的范读,一会他是霸气十足,在稻田中蛮不讲理的杂草;一会是被抢了营养,可怜巴巴的小稻秧;一会又是主持正义,除暴安良的喷雾器。六十多岁的老人,把课文读得儿童味十足,现场不时响起学生和听课老师的笑声。笑过之后,我更多的是沉思:做一个语文老师,就是要把课文装在心中,想尽办法让学生喜欢课文,进而喜欢上语文课。
第二节课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教材中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于老师不是和我们平常上课那样,让学生通过作者叙述和“伯父”自己的语言、神态、动作体会人物品格,再挑选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讨论,他竟然是让学生给课文写评语。然后逐步引导,甚至把课文中写人物语言时的标点符号使用方法都让学生一清二楚。服了!真不愧是名师,总是能于点滴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下午是两个小时的讲座,我清楚地记得内容是于老师的语文五重教学法: 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于老师毫不保留,把自己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和大家做了分享,而且现身说法,举了许多事例,他一会是醉眼朦胧打虎的武松,一会是胸有成竹借箭的诸葛亮,一会又是高举和氏璧欲撞向廊柱的蔺相如……把语文课做如此艺术性处理,学生不仅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阅读感悟随之加深。
回到学校,我想把于老师的教学法用于教学之中,可谈何容易?那年我正好教四年级,就照搬于老师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流程,可结果惨不忍睹,学生没有一个会给课文写评语的。课后我进行了深刻反思,学生连篇小作文都没评过,怎么敢评课本范文?自己根本没有教过评析方法,让学生怎么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于老师就从作文评析开始。我改变了学生作文由教师批改的常态做法,让学生先自己评,然后小组互评,同伴互相写评语。课堂“乱了套”,孩子们叽叽喳喳讨论个不停,优点、缺点说得头头是道。一个学期下来,评语也写得像模像样了。正当我沾沾自喜时,校长找我谈话,说我所代班级作文让学生批改的做法严重违背学校规定,要给我业务考核批改作业一栏记差等。我把一本本写有工整批语的作文本,摆放在校长办公桌上,事实胜于雄辩,在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事实面前,我说话是有底气的。
学习于老师教学方法的第二步是让学生多读课外书。不久,就有一位家长在路上又拦住我,冷冷地对我说:“老师,你怎么让孩子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闲书呢?那不是不务正业吗?我家孩子迷得连吃饭都抱着书本不放……”我努力地给家长解释新课标的阅读要求,讲多读经典的重要性,讲名人读书的事例,并保证开班会时,让学生进行“怎样合理进行课外阅读”的讨论,家长这才放下了悬着的心,含笑走了。
于老师在语文教学上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艺术教育。于老师是山东莱阳人,出生在一个戏窝子里,从小就会唱京剧,还会拉一手好京胡。就在那次晋中电影院做讲座之余,他还为我们演唱了梅派名句《贵妃醉酒》的片段。那清亮的小嗓、那一颦一笑、一招一式,虽然是清唱,却透出一个老戏骨对京剧深入骨髓的挚爱。经久不息的掌声后,他对我们说:“不懂艺术的人生是残缺的人生。是京剧使我懂得了人世间最重要的一个字——情。”听着于老师的话,刹那间我明白了,其实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用真情换取学生的真情,正如于老师自己所说:“我教的不是语文,而是活生生的人。”
“如果让我再教一次一年级,我一定让课堂做到真正的民主、平等,我一定做学生的导师,而不是教师”。于老师退休后,经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记得当年他给我们讲了一个课堂上发生的真实事例。年轻时的于老师在给一年级上写话课,孩子们看着讲桌上摆着的各种水果练习写话。忽然,几个孩子大声喊起来:“老师,×××尿裤子了!”于老师忙着给家长打过电话,等孩子把湿裤子换了下来,返回教室后,他又接着上课。一堂课结束了,返回办公室的于老师看到一位老教师在火炉上给那个孩子烤着尿湿的棉裤。一个教一年级的老师,就应当能够发现那些面有难忍之色的孩子,不仅要及时让他(或她)去洗手间,而且还能判断出他(或她)是没带手纸迟迟不能返回教室,然后让同伴给他(或她)送去手纸。
于老师一生追求在课堂上做孩子们的朋友,把课讲得入心、入脑。反思我们自己的教学,有多少次是眼睛只盯着成绩而忘记了学生也是活生生的人;又有多少人因为急功近利而丢掉了作为老师的根本。师者,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学会做人。
于老师病了,2014年3月,他因血液病住进了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后转到天津治疗。面对对许多普通人来说,死亡判决书一样的白血病诊断书,他像自己的导师张庆先生那样,做到:不怕死,争取活,活得好。他的坦然以对和笑面人生的态度,不仅感动了前来看望他的学生,也感动了医院的医生和护士。
第三次化疗后,于老师腰疼得厉害,躺在床上,连翻身都很困难,坐起来喝口水比上刀山还难。他一边让老伴把水杯端到床前,一边插吸管,还一边唱着《红灯记》京剧中李玉和的唱段:“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他住院期间,还发明了“戏疗”,学会了张派名剧《西厢记》中的四平调。
同样也是住院期间,他在化疗间隙,艰难地用笔写下了《病中吟》一文。文中,我们可以深深感到于老师的那颗感恩的心,他感谢所有为他治疗的医护人员,感谢陪伴自己的老伴和女儿,感谢所有看望他的朋友和学生。
于老师走了,小学语文届甚至基础教育届一颗巨星陨落了,他给我们留下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留下了谦逊待人、感恩为先的做人态度;留下了酷爱京剧、用艺术形式处理语文课堂的高超技艺。于老师其实永远都留在了学生的心中,永远留在了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心中。他就像天边那颗永远不落的星辰,永远留在了语文教育广袤而深邃的天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