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赏析】关于绿叶红了老师雪花意象的探讨

编辑推荐 【赏析】关于绿叶红了老师雪花意象的探讨


作者:诗意信仰 白丁,60.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438发表时间:2017-12-12 15:09:15

【赏析】关于绿叶红了老师雪花意象的探讨 冬天,我们总会谈起雪花,因为雪花对于我们来说太常见,而且有太多的人写下诸多关于雪花的诗句,所以,以雪花为命题的诗歌要想有别于他人而写出新意,则是有一定难度的。
   文友绿叶红了老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别人写过的东西,抹去,用发现的眼光写出新的东西。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对于诗歌,要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用一种知性逻辑让感性与知性融合一体。
   恰好,最近品读了绿叶红了一组新作《片片雪》,甚是喜欢。所以,对于雪花的意象,我想在这里分享一些个人见解。
   整组诗歌分为8个章节,让我们来个一一欣赏。
  
   一
   老人的日历上,有片片雪花飘落,每一片都落到老人心里
   不管他怎样翻日历
   他都翻不出一条回家的雪路
   这首诗歌对于雪花,有两个物象关联,第一是日历上的雪花,第二就是雪路。有时诗歌就是反逻辑的,这一点在这首诗歌,有很好的体现。老人的日历上怎么会有雪花飘落呢?这些雪花成为一种奇妙的想象,它与日历上一些时间(节气)形成巧妙的关联,仿佛日历成了老人的另一片“天空”,它承载的究竟什么呢?而雪花的最终归属却是在老人的内心。这种“虚构体”与老人的紧密关联,准确地传递出一种老人的孤独感。
   当我们沉浸在一种作者创作的孤独感时,下面诗意的转折,恰好是一种对孤独感的挣脱,因为老人无论怎样翻日历,都没有一条回家的雪路。从“日历”到“雪路”有一个诗意的跳跃,对于之前的“虚构体”雪花,形成了强烈的背离感与虚拟的归属感,形成了内在矛盾冲突的撕扯,也是给读者构建了从时光中(日历)延伸而出的一条雪路,而这雪路拉长着等待,在老人与旁人之间,究竟有什么心酸的故事,由读者尽情想象吧!
   对于这节“雪”的意象,尽管文中没有直指,但我读出了孤单与寒冷。
  
   二
   我看见你立在雪中,我知道我无法温暖你
   就像,捧一口雪放在口中
   你也不会听闻
   有关雪花在我口中的叹息
   这首诗歌中的“雪”在两个个体之间存在,即“我”与“你”之间存在,诗歌在两者之间,用雪花与两人的关联,却写出了两个人的距离感。
   从感受上,雪花的意象,作者是抵达寒冷,但又抗拒寒冷。无法温暖雪中的你,这句并没有什么新奇。但化腐朽为神奇的是下面的关联句,“雪花”与“叹息”的连接,简直称奇,代表着诚心的口中,温度融化的雪,引入了诗歌错觉的意味,让雪花融化成叹息,而这种融化是一种无声的形态,听不到,又有乞求对方听到的意愿,因为诗文中有“听闻”一词,传递出心意相连乞求的声音与味道。
   雪花作为一种纯洁的物象,在你我之间,是想象的关联,也是一道阻隔之墙。
   对于写诗的人来说,值得借鉴的是诗歌中采用的象征关联、错觉、悖论的技巧。
  
   三
   他的白纸上写满一首首关于雪花的诗
   调皮的小孩把它撕成一片片“雪花”
   我想起,用一根火柴让“雪花”照亮世界
   只是,温暖还是太短暂
   太有限了
   这首诗歌,对于雪花的想象,作者把燃烧的纸屑作为燃烧的雪花。这种想象密切关联于一位诗人在纸上写满关于雪花的诗歌,而对于雪花的创造,却来自于天真无邪的孩童的偶然创造力,撕碎的纸屑恰好成就了作者的“雪花”,一根火柴点燃了“雪花”的身体,诗歌到这里已经极具想象力了,但更巧妙的是,诗意的转折完全显露了作者的认知:燃烧的“雪花”,短暂而有限的温暖,这种略带遗憾的表露,从另一个层面走进“燃烧”真正的内涵。
   从诗歌的另一层面,也能激发出关于艺术与生活间的思考,以此类比,在纸上画上一颗太阳,远远不如在心里种上一片阳光重要。
   对于这首诗歌中雪的意象:在我心中,是一片片燃烧的残花。作者想象力的开发值得欣赏,而缺陷带来的思考,也是值得借鉴的。
  
   四
   我看到了雪人,这让我悲伤
   雪人让我想到了一个人
   为何另一个人的阳光
   会把他烧成一汪眼泪
   巨大的雪人啊,它流淌的泪湖
   也无法照清那个人的面孔
   这里的雪花,以雪人的身体存在,作者之所以能写活这个物象,除了想象的关联,还要在意作者发现的眼光中,注重物象的外在发展与内在“滑动”的统一性。从“雪”到“雪人”,再从“雪人”到两个对立的人,作者的想象是严丝合缝的。恰好抓住了雪融化引入的“阳光”,而眼泪把这种感受引入到悲伤的来源。雪人的“葬身”也是美好雪花的“葬身”,阳光与人的连接,把这种“葬身”引入到人与人之间关联人性的内涵。诗歌引入了极致描绘的手法,把雪人错觉成巨人,把雪水幻化成泪湖,然而人性的污点,让小小的一个人的面孔,却无法照清。最后的模糊化留白的处理方法,我们在感受死亡带来的沉重时,更沉浸于对它的思考。
   对于这首诗中雪花的总结,我想把它看作流泪的凋谢的雪花。诗歌很好地体现了诗意的流动和跳跃的转折,而极致描摹,视角大小的矛盾冲突,是诗歌的亮点。
  
   五
   雪儿,你那下雪了
   我告诉你,我这儿也下了
   为何我们拥有同样的雪
   就不能拥有一片同样的天空呢?!
   这首诗歌,我想谈谈作者创作中的真诚,四句话,没有什么新奇,但却写出了感人的文字。诗歌中的“雪儿”有着清晰性,也有着模糊性。清晰的是作为一个人名的符号,模糊的是或许这个名字是一个美好的代名词,她(他)可能不局限于具体的一个人。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雪儿与雪联系在一起,深处不同地方的两个个体,就是“我”与雪儿,拥有了同样的雪,但用不同天空的视觉效果,写出了一种拉长的思念深情。
   当然因为“天空”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带来的思考,也不局限于思念,简单的语言独白,却引导了我对于美好的想象与深思。
  
   六
   土地上,有一块伤疤
   恰好被雪花掩盖了
   一位母亲的头发上也镀了一场雪
   奇妙的想象,为何不是金色的呢?
   在她儿子回来之前
   这位母亲又在理发店里
   让发丝长出黑色
   这首诗,写出了亲情的动人之处,但动人的一面也透着一种苍凉,对于我来说,还有对于亲情的思考。
   诗歌起句的铺垫,其实就是直接深入,也是引导思考的根源。
   有着哺育象征意义的土地,对应着下文的母亲。而作者可以留下的“伤疤”,是一块值得思考的伤疤。雪花在这首诗里作为伤疤的被子,有着温暖的错觉效果,而雪花本身的寒冷形成感受的冲突。
   诗歌中着重写了头发的三个颜色,体现了三个不同的层次内涵。
   其一,母亲的头发镀上了一层雪。对于这个情景,我想到站在雪中的母亲,她白色的头发有着飘落雪花的亲临,雪的洁白与发丝的白融合成“雪”的意象。一个非常巧妙的“镀”字,即是加重了思想的力度,也为第二层颜色打下了铺垫。
   其二,金色的头发,这里的头发完全是虚构的,是一种想象的强加,因为金色有着亲情可贵的象征内涵。也巧妙对应了上层的“镀”字。
   其三,黑色的头发,这里的黑色,有真实与虚伪的两面,真实的是母亲曾经的黑发,虚伪的是染成的黑发,而这种刻意的虚伪,作者巧妙地用一个“长”字,引向了真实的情感。
   另外这首诗歌对儿子的描写,是忽略的,留给我们足够的想象与思考空间。
   对于这里雪的意象,我想概括成温情与苍凉并存带有思考的雪,诗文中,特别点赞的是动词的精妙运用,有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七
   没有一片雪,会成为一个人的文字
   对于这个人来说
   这是雪的悲哀
   也是天空的悲哀
   雪从天空来,文字与内心的天空,有有何关联呢?雪花的物象,与文字物象的关联,再用雪与天空的“悲哀”,激发我们关于该如何写作的思考。
   对于这首雪,我的概括是一片片雪花,引向了纯粹的诗心。
  
   八
   今日大雪
   我似乎看到有一粒美丽的雪花
   在我的笔尖
   悄悄诉说
   我没有听过的故事
   最后这首雪,恰好抓住了雪的“结晶”,这个最终的晶体呈现在组诗文末,太恰当不过了。作为诗人的一种态度,雪花最终烙上了美丽的标签。浓缩的一片雪花(诗人在量词上用了一粒,其实有浓缩的内涵)落在诗人的笔尖,给想象的翅膀终于停息了,等待着纸张的呼应。
   但是,组诗结束其实也是一种全新的开始,因为雪花呈现的永远没有局限于此,它还有许多没有听过的故事。
   从结束到开始,从浓缩到释放,诗意的流动与循环,让余味深远。
   对于这组诗,我觉得略有不足的是,一些文字的处理上还可以更精炼些,但瑕不掩瑜,这组诗歌从思想性上到艺术性上都是一组上乘的佳作,很好地诠释了诗人的知性之美。
   诗歌往往是多棱镜,会呈现理解的多样性,本人在此留下拙见,如有误读,请作者谅解。

共 345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对绿叶红了的一组新作《片片雪》采取了分章分节赏析的方法,对组诗的每一个章节都进行了艺术的赏析,这种赏析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起到了导读的作用。让我们这些不懂诗歌的作者也能走进诗人的心中,走进诗人所创造的诗歌意境之中,同诗人一起歌哭一起唉叹,灵动的文字既体现了诗人知性之美,也体现了评论者的艺术之美。推荐赏阅。【编辑:湖北武戈】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7-12-12 15:33:18
  这篇关于绿叶红了组诗《片片雪》的诗意探讨,让我们感受到诗歌的意象之美。学习了,问候作者。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诗意信仰        2017-12-12 17:51:49
  感谢老师精心编辑,敬茶!
2 楼        文友:诗意信仰        2017-12-12 17:45:27
  感谢老师精心编辑,敬茶!
3 楼        文友:诗意信仰        2017-12-12 17:49:00
  很抱歉,由于本人笔误,第二段掉了个字,第二段未尾应该是“感性与知性”,而不是“感性与性”!在此更正。
4 楼        文友:沙漠的杨        2018-03-01 15:56:06
  学习了,转换自然!问好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