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传奇小说 >> 【柳岸】大宋帝国(历史小说)

编辑推荐 【柳岸】大宋帝国(历史小说)


作者:临窗听雨 童生,965.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6470发表时间:2018-01-02 22:43:21

【柳岸】大宋帝国(历史小说)
   范仲淹为官几十年,提了降,降了提,进了京出京,出了京进京,不知道反复无常的有过多少次,但他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保持这样的信念,就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岳阳的腾子京是范仲淹的好朋友,在岳阳做官的时候修建了岳阳楼,请他写一篇文章,作为纪念,于是有了《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至今。
   (二)包拯
   范仲淹离开开封之后又来了一个好官,他就是包拯,老百姓都叫他包青天。由于两个人都是大学士,好多人经常把两个人的事迹闹混了,其实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范仲淹比包拯大十几岁,范仲淹死后,仁宗封他为“文正”,而民间却叫包拯为包文正,其实也适合包拯,但文正的来历却是范仲淹的封号。当年范仲淹让太后让权,闹得不可开交,民间说是包拯给调和的,其实那时候的包拯还是小孩儿,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到了范仲淹被重用的时候,包拯才出道做官。
   包拯的老家在泸州,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包拯曾经在端州做知府,那里出产砚台,也就叫端砚,朝廷每年让端州出产一定数量的砚台,而实际上交的砚台比这个数字多出数倍,多出的部分就被历任知府贪污了,因此,他们离任的时候都是大包小包的裹着银子走,而包拯就不这样。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一方砚台也没带走,好友就说他,你带几方砚台还能算的了什么?包拯却说,这是公是私说的清吗?
   离开端州,包拯来到朝廷主管财政,也就是现在的财政部长,西方国家的财政大臣。他知道了朝廷对百姓征收的税务太重,百姓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于是他就对大臣们说,民力是税务的来源,是根本,不能逼的太紧啊,官员们就说,你这个想法需要让皇上知道才行啊。于是他就上书皇帝要求减免税负。这话说了不久,郴州就遭了水灾,当地官员不想法救灾,还增加税负,胡乱涨价,比如小麦,原本五十文一斗长到了一百四十文,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了解到了情况以后向皇帝做了报告,包拯被皇帝封为建箴官,他非常佩服唐朝的魏征,于是就把魏征的箴言翻了出来,交给了皇帝。
   宋仁宗最喜欢的张贵妃有个伯父叫张饶左,才能平凡,但却总想着当官,张贵妃替他伯父说情,仁宗就说:“这好办,给他个官做不就算了吗?”于是就封了他个三司史,主管财政方面的一些事情,也就是财政部的一个官员。
   包拯也在财政部做官,知道这个情况后对仁宗不依不饶,说张饶左不懂财政,只能耽误事情,说皇帝任人唯亲,大家也都和包拯一样,非常不满,可是皇上不但不听,还要给他再加几个官位。
   张贵妃送仁宗上朝,摸着皇帝的身体说:“您今儿个可别忘了给我伯父加官的事儿啊!”回答:“忘不了!”
   朝中,皇帝任命张饶左的事项宣布后,包拯说:“张饶左没有本领,做官是不适合的,这样会影响你的声誉的!”其他箴官也符合说:“张饶左没有能力,实在不该做官。”
   仁宗皇帝说:“怎么也没见其他官员说什么呀?”包拯说:“他们只知道符合你的心思”“皇帝不要听皇后的,这样人们会笑话我大宋无人。”
   仁宗很有气度的说:“行了行了,今后做个规定,外戚不得为官就是了,我就不给张饶左加官就是了!”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仁宗回到家里,太后又问起了伯父升官的事情,皇帝无奈的说:“哎,别提了,朝廷官员都非常反对张饶左加官,实在没得办法”
   包拯做了两年多的朝廷箴官,提了许多建议,惩办了几个朝廷要员,名声大震,于是,皇帝决定他到地方上去主持一方的全面工作,于是他来到了泸州老家做首长。
   到了泸州,亲友们都想着和包拯套近乎,可是包拯一律不接待他们。他认为自己是在给国家办事,不是给包家的事儿,亲友来往多了就会讲情面,这样就会影响国家的事情。
   包拯的堂舅危害乡里,作恶多端,被告到了衙门,按照法律,定了罪,打了七十大板,从此亲友们没了为非作歹的情况出现了。
   皇帝知道包拯在外地做的不错,就又把他招回了朝廷,担任开封知府,这就是范仲淹做过的那个官,这个官不好当,开封达官显贵多,有钱有势的多,为非作歹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多,他心里想,要镇住权贵富豪,就得为人民为百姓做主,不怕权贵才行。他为了防止有人压下卷宗不上提,就命令今后审案子由原告直接到堂上来告状,不用再中间上报。这样一来,找包拯告状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有一次,老百姓状告官员,说是开封府内有一条惠民河,河道两岸风景很美,当官的有钱的都在两岸建设楼台亭阁,挤占了河道,河道变窄,一到洪水泛滥的雨季,不少民房被淹没,惠民河变成了害民河。
   包拯派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摸清楚情况后发现许多房子是无证违章建筑,其中不乏朝廷大小官员作为,于是包拯请示了仁宗皇帝,皇帝也很重视,下令拆除,但是有些官员依仗权利对抗,成了钉子户,皇帝下令解除这些官员的职务,拆除了所有违法建筑,恢复了正常河道。
   包拯在开封知府的任上做了好多年,自己为官清廉,因此那些记恨他的人想办法整他也抓不住把柄,所以也奈何不了他,老百姓欢欣鼓舞。
   一天,包拯正在工作,突然觉得不舒服,摔倒在地上,回到家里不久就去世了,老百姓知道后,整个开封城里哭成一片,人们缅怀他的英明。
   说书唱戏的人们也编写了不少包拯的故事,什么《秦香莲》《闸美案》《打銮驾》《闸包免》《赤桑陣》《打龙袍》等等,虽都是艺术作品,但反应了老百姓对清正廉明崇尚和对包拯的热爱。
   魏征的流芳百世得益于唐太宗,包拯的英明传颂得益于宋仁宗,虽说宋仁宗没有唐太宗的神威,但他对大臣们的宽容与保护,才能有包青天和范仲淹这样的好官留下英名流传于世。
   仁宗一生性情温和,待人宽厚,虽没有大的建树,但也不算昏君暴君,百姓还能比较安宁的生活。他在位四十余年和皇后也没有个儿子,立了一个内宫女人的儿子做了太子,仁宗死后宋英宗赵曙接了皇帝。
  
   八、变法失利
   司马光是山西闻喜人,比王安石大两岁,都是翰林院大学士,两个人的私交甚好,但治国安邦的思路有差异。司马光说:“如今国家财政紧张,应该省吃俭用,节约理财”,而王安石却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缺少会理财的人!”
   两个人说法都没问题,只是两个人对当时国家进行改革的思路不同才产生这不同的观点。司马光认为,为了维持社会安定团结,政权稳定,只能对经济支出做一些调整,梳理,改革不需要大动干戈,动作太大,手笔太大,往往风险也大,这样会引发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导致社会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社会不安定。而王安石则认为,如今,民众的负担过于沉重,官府人员太多太杂,政府用人人浮于事,增加了财政支出和民众负担,税负过重,官员腐败,生活腐化,是导致各地反对朝廷的起义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根本原因,不做大的改革,小打小闹,不动大手术,不彻底割除长在身上的毒瘤,讳疾忌医,稳定就无从谈起。军队方面,由于从宋太祖开始就担心军队强大了出现武力夺权,会出现造反的情况,因此大力消减兵权,人员,减少边防和地方权利,军事防御及人员不足,一切权利归朝廷,不能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重文轻武,部队欠账太多,导致难以抵御外来军事力量入侵。内外形势,军政局面,不做大的改革,很难维护一个稳定的政治局势。
   除了司马光等老臣坚持小改小变,大多数人还是支持王安石的认识,认为不做大的动作,已经难以扭转局势,稳定社会了。于是,王安石起草了一个变法的报告送到了赵曙皇帝那里,可是,皇帝没有过多的理会就放置起来了。
   赵曙三十岁登基,有好几个儿子,大儿子叫赵煦,已经十五六岁了,立为太子。太子读过不少书,很有头脑,对变法很感兴趣,抄写过韩非有关变法的书籍。有一天他翻看英宗皇帝的卷宗,发现了王安石的这份报告,发现里面有不少新主张,引起的太子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就开始了解王安石。
   王安石,江西人,跟随父亲走过不少地方,做过县令,会写文章,诗词也不错,懂得财务经营管理,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后来提拔到朝廷当中负责财务部门的工作,这个变法的报告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赵曙在位四年死亡,赵煦宋神宗继位当了皇帝,他上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提拔了王安石做宰相,主持变法之事儿,古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宋神宗很有兴致,一天到晚想的都是变法的事情,王安石见到皇帝如此给力,也是干劲十足,君臣两个说起变法来总有说不完的话,于是两个人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并陆续出台,予以实施。
   改革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军事的,财政的,农业的,行政体制的,税务的,教育的,文化的,尤其是法律法规的,更是突出。
   比如:农业贷款法,贷款给农民,促进农业发展和改革,分为半年的,一年的等多个贷款方案,让农民投入资金,加强农业生产。
   市场法就是管理物价,促进和加强贸易交易,繁荣市场。
   保甲兵役法就是裁减老弱病残的军人,组织民众参军入伍。根据家庭成员多少和男丁多少,确定服役人数,政府给予财政补贴,以此加强国防建设,增加部队人员,抵御外敌侵犯。
   均田法,农田水利法是取消限制官员的土地,增加种田人的土地拥有和使用能力,促进农业粮食收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用水。防洪防涝,抵御水灾。
   还有军税法,科举改革法,将军法,宝马法,改革学校等等无所不及。
   变法过程中因为各地各部门官员能力水平执行力等参差不齐,所以效果也各异,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的方式,态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受到了很多阻力,最大的问题是做不到万众一心,原因是朝廷中拉帮结伙,各种政治力量并存,维护既得利益,很难做到改革的彻底,全面,深入。做不到不争论,不折腾,不务实等。对官僚,地主等统治阶层的利益触动后就会极力叫嚣誓死阻挡。
   司马光代表反对变法的利益,阻挡变法。那些反对变法的人开始大张旗鼓的在皇帝面前反对王安石,指责王安石天意敢违,祖制不尊,人言不畏等等。此时的神宗还没有顾虑,而两个老女人的阻拦不得不叫神宗分心,一个是皇太后,一个是太皇太后。这两个老女人是亲上加亲的关系,别的事儿一般不管,凡是动了老祖宗的东西,她俩就不干,这下把神宗皇帝搞乱了。起初神宗劲头很大,两个老女人也没能奈何得了,后来随着反对变法的声音越来越大,开始阻挠。
   不凑巧的事情就是那些天灾人祸的接连出现,华山山体滑坡,乱石横飞,妖言惑众者抓住时机妖言惑众,说是王安石犯了神仙们的众怒,接着又是旱灾,又是蝗灾,一场连着一场,百姓的生活因为这些灾害更加贫困苦难。反对变法的人变本加厉,说是不赶走王安石,老天不会下雨,两个老女人叫嚣着,快吧王安石免了吧等等,一时间,朝野上下都对王安石变法议论纷纷,皇帝便让王安石离开了京城避避锋芒。一年后又召回王安石担任宰相。不巧天空出了一颗大彗星,两个老女人哭哭啼啼,说是王安石变法惹得祸,皇帝也怕老臣们出现人心不稳,就不在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自己就慢慢的失去了意志而提出辞职,皇帝挽留也没成功,王安石就辞职到了老家修养,过了不久,皇帝死了,王安石回忆着与皇帝一起变法的日日夜夜大哭一场,担忧着新法未来的命运。
   神宗皇帝死后,八岁的六子赵旭接位,两个老女人就剩下高太后,此时就成了太皇太后,大臣们都拥护她垂帘听政。高老太后开始就非常反对变法,于是她启用司马光,还召回了许多老臣,一时间朝廷里都是些白胡子老头。风景很是独特而壮观。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他幼年时的传说,但从此奠定了他一生不平凡的开始。聪颖过人的司马光作为反对变法的代表人物,为他们出谋划策,多有书信来往。在他空闲的这几年中他写下了《资治通鉴》这部著名的历史史书,是一部可以与司马迁《史记》齐名的巨著。高老太后让司马光担任宰相,由于年事已高的原因,他便急于废除新法,而朝廷里面也有一些拥护新法的大臣明里暗里反对他废除新法,分成了新派旧派两大党派。
   新派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敦,他说:“孔子曰,儿子三年不能改父亲的说法,如今先帝刚走,怎么能如此着急改了他制定的法律法规呢?这不合孝道啊!”老臣司马光说”“现在是太皇太后当政,是母亲改儿子的,不是儿子改父亲的”,高老太婆接过来说道:“这不是改掉先皇的东西,而是原来先皇的意思被下面的人给篡改了,如今只是恢复到先皇的本意而已。”这样的说法真是一个非常有水平非常巧妙的说法,难怪后来也有人在改革中效仿高老太后这样的说法呢?原来这个说法的版权是有出处来源的。
   于是,许多新法予以废除,拥护新法的一些大臣也革职离京,王安石看到这些凝聚着他与先皇大量心血的新法被废除,痛心疾首,不久就去世了,司马光想起自己与王安石的感情和友谊,便建议皇帝追封他为太傅,可是没有几个月,司马光也死了。

共 52412 字 11 页 首页上一页2345678...11
转到
【编者按】作品完整的叙述了宋朝从北宋开始到南宋灭亡的整个历史过程,多数篇章都以史实做基础,按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展开描述,并做了大胆演绎。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天下,创建北宋江山,当时的社会状态是军人掌权,因此造成五代交替执政,十国并列存在的大分裂大动荡的历史背景。赵匡胤为了使自己创下的大宋天下不重蹈覆辙,采纳了丞相赵普的建议,削弱中央及地方的军权,鼓励文人治国的方略,利用饮酒机会收回了不少禁军和节度史的军事权利,并且按照先南后北的方略先后平定了后蜀南唐南汉荆南等地,对太宗继位的各种猜测与风波也进行了分析,鼓励读书,扩大科举,收复北汉,也有不少可圈可点的历史功绩。攻打太原后收了老英语杨业,文章以较重的篇幅描写了杨业的忠诚报国为国捐躯的英勇事迹。描写辽国经过萧太后的改革治理,有了非常重大的改变的同时,还写了萧太后与韩德让的感情生活。而仁宗真宗神宗等皇帝没有太多建树,时常面对辽国以及西夏的入侵,如果不是出现寇准、范仲淹、狄青、李刚等名臣和将领,于宋朝江山危在旦夕之际力挽狂澜,可能就会毁于一旦。文章专门列出范仲庵和包拯两位宰相的独立章节,凸显了家贫出孝子国难出忠良的历史规则。随后的宋徽宗钦宗胆小懦弱退缩,大敌当前不能为国为民挺身而出,只顾自己吃喝玩乐花天酒地纸醉金迷苟延残喘,因此让国家民族处于灾难之中,时刻面临灭亡的不堪局面。也写出了一些像张邦昌,秦桧这样反面人物危害国家与社稷的丑恶嘴脸。重点写了王安石变法,力图输新,改变现状。还写了李师师这个南宋名妓,介绍了南唐诗人李煜的诗词。在南宋时期出现的抗金英雄岳飞,作品从岳飞的家境,生活,文韬武略,尤其重点描述了岳飞参与的历次抗金战争和留下的精忠报国的精神财富。最后写了金国灭辽,蒙古灭金,南宋消亡的历史过程。小说用朴实的语言,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大胆演绎,跨越时空,回荡着浓浓的历史纵深感,一部难得的学习普及宋朝历史的文学历史作品。读之令人心明眼亮,增加历史知识,受益匪浅。推荐共赏,问候作者!【编辑:刘柳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老百        2018-01-02 22:57:56
  资料丰富,洋洋洒洒五万余字,看历史,涨知识。
柳岸花明社团欢迎各位文友 联系群QQ:858852421
回复1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8-01-04 14:02:40
  谢谢友友支持
2 楼        文友:刘柳琴        2018-01-02 23:40:41
  欣赏老师有浓郁气息的历史小说,为佳作点赞!恭祝创造丰收,期待更多佳作点缀柳岸,展示您的风采!
敬请加入柳岸花明文友交流群QQ: 858852421
回复2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8-01-04 14:03:09
  谢谢????????????????
3 楼        文友:迎冬寒梅        2018-01-03 23:01:35
  可见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
回复3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8-01-04 14:03:31
  谢谢????????????????????????????
4 楼        文友:浩渺若尘        2018-01-04 13:34:47
  欣赏老师精彩的小说,了解了历史知识,问安作者!
浩渺若尘
回复4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8-01-04 14:03:50
  谢谢????????????????????????
5 楼        文友:济宁宋丽鹃        2018-01-05 09:51:29
  临窗听雨老师:洋洋洒洒,大手笔啊!柳岸有您更精彩!
回复5 楼        文友:临窗听雨        2018-01-05 10:46:33
  谢谢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