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岸】大宋帝国(历史小说)
范仲淹为官几十年,提了降,降了提,进了京出京,出了京进京,不知道反复无常的有过多少次,但他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保持这样的信念,就是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岳阳的腾子京是范仲淹的好朋友,在岳阳做官的时候修建了岳阳楼,请他写一篇文章,作为纪念,于是有了《岳阳楼记》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至今。
(二)包拯
范仲淹离开开封之后又来了一个好官,他就是包拯,老百姓都叫他包青天。由于两个人都是大学士,好多人经常把两个人的事迹闹混了,其实两个人在一起的时间不多,范仲淹比包拯大十几岁,范仲淹死后,仁宗封他为“文正”,而民间却叫包拯为包文正,其实也适合包拯,但文正的来历却是范仲淹的封号。当年范仲淹让太后让权,闹得不可开交,民间说是包拯给调和的,其实那时候的包拯还是小孩儿,根本不可能的事情。而到了范仲淹被重用的时候,包拯才出道做官。
包拯的老家在泸州,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包拯曾经在端州做知府,那里出产砚台,也就叫端砚,朝廷每年让端州出产一定数量的砚台,而实际上交的砚台比这个数字多出数倍,多出的部分就被历任知府贪污了,因此,他们离任的时候都是大包小包的裹着银子走,而包拯就不这样。包拯离开端州的时候,一方砚台也没带走,好友就说他,你带几方砚台还能算的了什么?包拯却说,这是公是私说的清吗?
离开端州,包拯来到朝廷主管财政,也就是现在的财政部长,西方国家的财政大臣。他知道了朝廷对百姓征收的税务太重,百姓的日子非常不好过,于是他就对大臣们说,民力是税务的来源,是根本,不能逼的太紧啊,官员们就说,你这个想法需要让皇上知道才行啊。于是他就上书皇帝要求减免税负。这话说了不久,郴州就遭了水灾,当地官员不想法救灾,还增加税负,胡乱涨价,比如小麦,原本五十文一斗长到了一百四十文,百姓苦不堪言,包拯了解到了情况以后向皇帝做了报告,包拯被皇帝封为建箴官,他非常佩服唐朝的魏征,于是就把魏征的箴言翻了出来,交给了皇帝。
宋仁宗最喜欢的张贵妃有个伯父叫张饶左,才能平凡,但却总想着当官,张贵妃替他伯父说情,仁宗就说:“这好办,给他个官做不就算了吗?”于是就封了他个三司史,主管财政方面的一些事情,也就是财政部的一个官员。
包拯也在财政部做官,知道这个情况后对仁宗不依不饶,说张饶左不懂财政,只能耽误事情,说皇帝任人唯亲,大家也都和包拯一样,非常不满,可是皇上不但不听,还要给他再加几个官位。
张贵妃送仁宗上朝,摸着皇帝的身体说:“您今儿个可别忘了给我伯父加官的事儿啊!”回答:“忘不了!”
朝中,皇帝任命张饶左的事项宣布后,包拯说:“张饶左没有本领,做官是不适合的,这样会影响你的声誉的!”其他箴官也符合说:“张饶左没有能力,实在不该做官。”
仁宗皇帝说:“怎么也没见其他官员说什么呀?”包拯说:“他们只知道符合你的心思”“皇帝不要听皇后的,这样人们会笑话我大宋无人。”
仁宗很有气度的说:“行了行了,今后做个规定,外戚不得为官就是了,我就不给张饶左加官就是了!”
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可是,仁宗回到家里,太后又问起了伯父升官的事情,皇帝无奈的说:“哎,别提了,朝廷官员都非常反对张饶左加官,实在没得办法”
包拯做了两年多的朝廷箴官,提了许多建议,惩办了几个朝廷要员,名声大震,于是,皇帝决定他到地方上去主持一方的全面工作,于是他来到了泸州老家做首长。
到了泸州,亲友们都想着和包拯套近乎,可是包拯一律不接待他们。他认为自己是在给国家办事,不是给包家的事儿,亲友来往多了就会讲情面,这样就会影响国家的事情。
包拯的堂舅危害乡里,作恶多端,被告到了衙门,按照法律,定了罪,打了七十大板,从此亲友们没了为非作歹的情况出现了。
皇帝知道包拯在外地做的不错,就又把他招回了朝廷,担任开封知府,这就是范仲淹做过的那个官,这个官不好当,开封达官显贵多,有钱有势的多,为非作歹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人多,他心里想,要镇住权贵富豪,就得为人民为百姓做主,不怕权贵才行。他为了防止有人压下卷宗不上提,就命令今后审案子由原告直接到堂上来告状,不用再中间上报。这样一来,找包拯告状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有一次,老百姓状告官员,说是开封府内有一条惠民河,河道两岸风景很美,当官的有钱的都在两岸建设楼台亭阁,挤占了河道,河道变窄,一到洪水泛滥的雨季,不少民房被淹没,惠民河变成了害民河。
包拯派人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摸清楚情况后发现许多房子是无证违章建筑,其中不乏朝廷大小官员作为,于是包拯请示了仁宗皇帝,皇帝也很重视,下令拆除,但是有些官员依仗权利对抗,成了钉子户,皇帝下令解除这些官员的职务,拆除了所有违法建筑,恢复了正常河道。
包拯在开封知府的任上做了好多年,自己为官清廉,因此那些记恨他的人想办法整他也抓不住把柄,所以也奈何不了他,老百姓欢欣鼓舞。
一天,包拯正在工作,突然觉得不舒服,摔倒在地上,回到家里不久就去世了,老百姓知道后,整个开封城里哭成一片,人们缅怀他的英明。
说书唱戏的人们也编写了不少包拯的故事,什么《秦香莲》《闸美案》《打銮驾》《闸包免》《赤桑陣》《打龙袍》等等,虽都是艺术作品,但反应了老百姓对清正廉明崇尚和对包拯的热爱。
魏征的流芳百世得益于唐太宗,包拯的英明传颂得益于宋仁宗,虽说宋仁宗没有唐太宗的神威,但他对大臣们的宽容与保护,才能有包青天和范仲淹这样的好官留下英名流传于世。
仁宗一生性情温和,待人宽厚,虽没有大的建树,但也不算昏君暴君,百姓还能比较安宁的生活。他在位四十余年和皇后也没有个儿子,立了一个内宫女人的儿子做了太子,仁宗死后宋英宗赵曙接了皇帝。
八、变法失利
司马光是山西闻喜人,比王安石大两岁,都是翰林院大学士,两个人的私交甚好,但治国安邦的思路有差异。司马光说:“如今国家财政紧张,应该省吃俭用,节约理财”,而王安石却说:“这不是钱的问题,而是缺少会理财的人!”
两个人说法都没问题,只是两个人对当时国家进行改革的思路不同才产生这不同的观点。司马光认为,为了维持社会安定团结,政权稳定,只能对经济支出做一些调整,梳理,改革不需要大动干戈,动作太大,手笔太大,往往风险也大,这样会引发社会矛盾的集中爆发,导致社会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社会不安定。而王安石则认为,如今,民众的负担过于沉重,官府人员太多太杂,政府用人人浮于事,增加了财政支出和民众负担,税负过重,官员腐败,生活腐化,是导致各地反对朝廷的起义层出不穷,此起彼伏的根本原因,不做大的改革,小打小闹,不动大手术,不彻底割除长在身上的毒瘤,讳疾忌医,稳定就无从谈起。军队方面,由于从宋太祖开始就担心军队强大了出现武力夺权,会出现造反的情况,因此大力消减兵权,人员,减少边防和地方权利,军事防御及人员不足,一切权利归朝廷,不能充分调动地方的积极性,重文轻武,部队欠账太多,导致难以抵御外来军事力量入侵。内外形势,军政局面,不做大的改革,很难维护一个稳定的政治局势。
除了司马光等老臣坚持小改小变,大多数人还是支持王安石的认识,认为不做大的动作,已经难以扭转局势,稳定社会了。于是,王安石起草了一个变法的报告送到了赵曙皇帝那里,可是,皇帝没有过多的理会就放置起来了。
赵曙三十岁登基,有好几个儿子,大儿子叫赵煦,已经十五六岁了,立为太子。太子读过不少书,很有头脑,对变法很感兴趣,抄写过韩非有关变法的书籍。有一天他翻看英宗皇帝的卷宗,发现了王安石的这份报告,发现里面有不少新主张,引起的太子的浓厚兴趣,于是他就开始了解王安石。
王安石,江西人,跟随父亲走过不少地方,做过县令,会写文章,诗词也不错,懂得财务经营管理,是一个很有才学的人,后来提拔到朝廷当中负责财务部门的工作,这个变法的报告就是这个时候写的。
赵曙在位四年死亡,赵煦宋神宗继位当了皇帝,他上位后第一件事情就是立刻提拔了王安石做宰相,主持变法之事儿,古代最大规模的一次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宋神宗很有兴致,一天到晚想的都是变法的事情,王安石见到皇帝如此给力,也是干劲十足,君臣两个说起变法来总有说不完的话,于是两个人相继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政策,并陆续出台,予以实施。
改革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军事的,财政的,农业的,行政体制的,税务的,教育的,文化的,尤其是法律法规的,更是突出。
比如:农业贷款法,贷款给农民,促进农业发展和改革,分为半年的,一年的等多个贷款方案,让农民投入资金,加强农业生产。
市场法就是管理物价,促进和加强贸易交易,繁荣市场。
保甲兵役法就是裁减老弱病残的军人,组织民众参军入伍。根据家庭成员多少和男丁多少,确定服役人数,政府给予财政补贴,以此加强国防建设,增加部队人员,抵御外敌侵犯。
均田法,农田水利法是取消限制官员的土地,增加种田人的土地拥有和使用能力,促进农业粮食收入。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保障农业用水。防洪防涝,抵御水灾。
还有军税法,科举改革法,将军法,宝马法,改革学校等等无所不及。
变法过程中因为各地各部门官员能力水平执行力等参差不齐,所以效果也各异,对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处理的方式,态度也存在不少问题,受到了很多阻力,最大的问题是做不到万众一心,原因是朝廷中拉帮结伙,各种政治力量并存,维护既得利益,很难做到改革的彻底,全面,深入。做不到不争论,不折腾,不务实等。对官僚,地主等统治阶层的利益触动后就会极力叫嚣誓死阻挡。
司马光代表反对变法的利益,阻挡变法。那些反对变法的人开始大张旗鼓的在皇帝面前反对王安石,指责王安石天意敢违,祖制不尊,人言不畏等等。此时的神宗还没有顾虑,而两个老女人的阻拦不得不叫神宗分心,一个是皇太后,一个是太皇太后。这两个老女人是亲上加亲的关系,别的事儿一般不管,凡是动了老祖宗的东西,她俩就不干,这下把神宗皇帝搞乱了。起初神宗劲头很大,两个老女人也没能奈何得了,后来随着反对变法的声音越来越大,开始阻挠。
不凑巧的事情就是那些天灾人祸的接连出现,华山山体滑坡,乱石横飞,妖言惑众者抓住时机妖言惑众,说是王安石犯了神仙们的众怒,接着又是旱灾,又是蝗灾,一场连着一场,百姓的生活因为这些灾害更加贫困苦难。反对变法的人变本加厉,说是不赶走王安石,老天不会下雨,两个老女人叫嚣着,快吧王安石免了吧等等,一时间,朝野上下都对王安石变法议论纷纷,皇帝便让王安石离开了京城避避锋芒。一年后又召回王安石担任宰相。不巧天空出了一颗大彗星,两个老女人哭哭啼啼,说是王安石变法惹得祸,皇帝也怕老臣们出现人心不稳,就不在支持王安石变法,王安石自己就慢慢的失去了意志而提出辞职,皇帝挽留也没成功,王安石就辞职到了老家修养,过了不久,皇帝死了,王安石回忆着与皇帝一起变法的日日夜夜大哭一场,担忧着新法未来的命运。
神宗皇帝死后,八岁的六子赵旭接位,两个老女人就剩下高太后,此时就成了太皇太后,大臣们都拥护她垂帘听政。高老太后开始就非常反对变法,于是她启用司马光,还召回了许多老臣,一时间朝廷里都是些白胡子老头。风景很是独特而壮观。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他幼年时的传说,但从此奠定了他一生不平凡的开始。聪颖过人的司马光作为反对变法的代表人物,为他们出谋划策,多有书信来往。在他空闲的这几年中他写下了《资治通鉴》这部著名的历史史书,是一部可以与司马迁《史记》齐名的巨著。高老太后让司马光担任宰相,由于年事已高的原因,他便急于废除新法,而朝廷里面也有一些拥护新法的大臣明里暗里反对他废除新法,分成了新派旧派两大党派。
新派最为突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敦,他说:“孔子曰,儿子三年不能改父亲的说法,如今先帝刚走,怎么能如此着急改了他制定的法律法规呢?这不合孝道啊!”老臣司马光说”“现在是太皇太后当政,是母亲改儿子的,不是儿子改父亲的”,高老太婆接过来说道:“这不是改掉先皇的东西,而是原来先皇的意思被下面的人给篡改了,如今只是恢复到先皇的本意而已。”这样的说法真是一个非常有水平非常巧妙的说法,难怪后来也有人在改革中效仿高老太后这样的说法呢?原来这个说法的版权是有出处来源的。
于是,许多新法予以废除,拥护新法的一些大臣也革职离京,王安石看到这些凝聚着他与先皇大量心血的新法被废除,痛心疾首,不久就去世了,司马光想起自己与王安石的感情和友谊,便建议皇帝追封他为太傅,可是没有几个月,司马光也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