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荷塘“有奖金”征文】孔子的自以为是(随笔)

编辑推荐 【荷塘“有奖金”征文】孔子的自以为是(随笔)


作者:柴湿燃 秀才,1800.2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688发表时间:2018-01-14 09:03:11

孔夫子说了一句漂亮的空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不仅历来被人常常挂在嘴上,即可以用来要求别人,也可以用来自我安慰,连被批判了十年之久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也对它持肯定的态度。孔夫子说了以后,他的高足子贡附和说了:“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可问题是:你不想要的东西,也许却是很多别人想要的;你以为不好的东西,也许正是对你有益的。所以,这句话操作起来,就会遇到很大的难度。同时不难看出:孔子的爱人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充满了自以为是的成分,因为你的理想不能代替别人的理想,你的处世之道也未必得到别人的认同,总不能什么都以你的标准为标准吧!不用说,如果这样来“立人”、“达人”,就已经构成了对他人的侵犯。
   有一段时间常常听到有人一方面说:“要解放思想”,一方面又说:“要统一思想”,于是就有点让人思想混乱起来,这思想是统一得了的吗?正如以前大家相互间都称呼“同志”,而实际上当时很多人的思想、人生追求、志向的高尚与否,也都是大相径庭的,真正同志的人并不多。所以被称作“同志”的时候,大可以责问对方:“谁跟你是同志?”而且那时不相识的路人也都称“同志”,他们脸上是不会写着“阶级敌人”的字样的,怎么知道对方是不是“同志”呢?这和“要统一思想”这句话一样,最起码在逻辑上是不通的。自然界如果真的“寰球同此凉热”了,最起码会消亡难以计数的物种,要让不同高度的思想“寰球同此凉热”更是不可能的。世界的多样性,决定了人类实践活动的丰富多彩,宇宙的磁场里就是因为各种不同物质的不断碰撞、相互影响相辅相成,才维持了宇宙恒久的运动。如此看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和“统一思想”一样,很容易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拿科学的发展观来说,它首先是不太科学的说法。思想和主观意识是一种活动,人们在修养上的差异,所处的环境等等,都可以决定思想活动的范围的宽窄,开拓的力度,所以是无法统一的。我们能做的,只有调和五味,燮理阴阳,调动起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集思广益,相辅相成,广泛地争取、利用各方面的长处,才能把事情办好。不能以为孔夫子或者领导者给了“思想”,我们照办就行了;或者领导者自以为高屋建瓴了,就沾沾自喜地定了一个“寰球同此凉热”的“凉热度”,就不顾别人的实际需要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另一个方面是:它包含了很强的欺骗性,表面上看来,它是从自我出发,所谓“从我做起”,自己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也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好像彼此是平等的,不承认任何高于我的外来的权威,也不认为自己比别人高,可是这点或许连孔夫子自己也是做不到的。不说大的,就拿指责宰我白天睡觉:“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不可圬也。”这件小事来说,如此被骂,岂是他孔夫子所欲?又岂是宰我所乐意接受的?更麻烦的是,如果你一味的单方面实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别人却偏要一味的硬给你不欲的东西,又因为拒绝别人是你不欲的,那又怎么办呢?所以,这句话的真正用意,是要人们一味的逆来顺受。于是有些人就会对孔夫子另眼相看,并偷着笑个不停了,强人们自然懂得其中的奥妙。
   鲁迅少年时读书的三味书屋有一副对联写着:“儒者属辞既和且平;君子处世有忍乃济。”不过,有的时候,总是让人忍不住要说:儒者的有些漂亮话,其实是不甚地道的。
   还有一个关键问题是正名。人的动物性本能,往往使统治者忍不住要为所欲为,同时也使他们越来越变得腐朽无能。而随着周朝中下层贵族主观能动性的不断觉醒,使权力金字塔结构逐渐到了崩塌的边缘。看到这种变化的孔子,却想要用“正名”为没落的统治寻找政权合法性依据,开历史的倒车。
   “名可名,非常名。”名与实也不可能都相符,等级制度在实力面前是苍白无力的。子路曾问孔子:如果卫君让你从政,你将从何入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但子路还是不以为然地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诸侯、家臣形成的新兴实力集团,谁还那么在意这个已经虚幻了的等级制度?
   卫灵公那位名声不好的美夫人南子,让孔子去见她,无非是想利用这位名人,为自己背书,显示自己的权威。如果不去,就得不到在卫国从政的机会,当然也得不到那份“禄之如鲁”的收入,而这显然不是名正言顺的事。但孔子也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经过君子的一番权衡,“正名”也就变成了变通。子路当然很不满意,结果弄出了孔子向子路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的滑稽场面。如果说这是小范围的屈辱,那么接下来卫灵公和南子坐一辆车在前面招摇过市,让孔子坐的在后面跟着,就终于让孔子脸上挂不住了,于是只好埋怨卫灵公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悻悻然离开了卫国。
   卫灵公的长子蒯聵就更不屑于“正名”了,他也不能忍受南子的专权,就和部下戏阳谋杀南子。这种事无论成功与否,戏阳都不会有好果子吃,所以大概是后悔了的戏阳迟迟不肯动手,南子觉察到了蒯聵对戏阳的一再示意,就大叫“太子欲杀我!”这就触怒了卫灵公,于是蒯聵只好出逃了。接着卫灵公想让小儿子郢继位,但郢不愿意蹚这个浑水,就让蒯聵的儿子輒继了位,称为卫出公。流亡在外的蒯聵却要夺儿子的权,而此时子路正在卫国权臣之一的孔悝家做家宰。按照嫡长子继承的规矩,蒯聵出逃,他儿子是卫灵公的长孙,做卫君也是名正言顺的,但蒯聵又是卫出公的父亲,子路站在哪一边也不能算名正言顺。
   晋国的赵简子让孔子的老对头阳虎帮助蒯聵回去夺权,可是“卫人闻之发兵击蒯聵。”既得利益集团不愿他回国。但孔悝的母亲是蒯聵的姐姐,丈夫死后,她喜欢上了英俊的仆人浑良夫,就派浑良夫去见蒯聵,蒯聵答应,如果他们设法让自己回去抢君位成功后,浑良夫可以“乘轩免三死”,并且承认他与孔悝之母的婚姻。于是他们化装成女人来到了孔夫人家里,在孔夫人“杖戈而先”的带领下,他们劫持孔悝到了召见群臣的高台上。子路闻讯赶来,遇到了孔子的另一位弟子子羔。《文选.通幽赋注》说:“卫蒯瞶乱,子羔灭髭,衣妇人衣逃出。曰:‘父子争国,吾何为其间乎?’孔悝求之不得,故免于难。”《论衡》说:“子贡灭须为妇人,人不知其状。”不知道子羔是不是向这位大师兄学了这一招。总之,他溜了。
   子路介绍子羔来卫国做另一权臣季氏做费邑宰的时候,曾经与孔子发生过争论,孔子认为子羔虽然本质很好,但骤然让他治民,恐怕会变成“贼夫人之子”做了坏事。子路不以为然,说:“有人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学问不一定都从书本上来。他没有被过度洗脑,所以“正名”那一套理论,他是不太相信的。
   在这次尷尬的相遇中,子羔的态度是:“不及,不践其难。”不肯与子路联手。但子路却是孔悝的家宰,他的态度是:“食焉,不辟其难!”还讥讽脚底抹油所谓公孙敢说:“是公孙也,求利而逃其难。”子路则要“利其禄,必救其患!”上层下层本来就是一种利益的捆绑,反之,徒有其表的上层统治,不为下层带来利益以后,再“正名”也得不到广泛的支持了。
   子路乘着有人进出混了进去,对蒯聵说就是杀了孔悝,必定还会有继续反对你的人。抢了一个国君之名,也是徒劳的。孔悝以外不是还有季氏等实权派吗?说了此话,他还以为蒯聵无勇,只要放火烧那个高台,蒯聵就一定会放了孔悝。但慌乱中,蒯聵让石乞、孟黶两个人拿着戈去对付子路,打斗中子路帽缨被割断,于是子路“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了。我猜想:这时六十多岁的子路,一定已经伤得不轻了,他是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才戴好了那顶插了野鸡毛的帽子的。《礼记》说:孔子对于子路之死的反应有点过头,他是:“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毕竟他失去了一位能让“恶言不闻于耳”弟子,违反一点自己标榜的礼,也是情有可原的。至于子路的做法,是不是名正言顺?则未加评说。只是听说子路被:“醢之矣。”他就让人“覆醢”,不忍心再看到肉酱了。至于蒯聵,则果然在三年后,又不得不出奔了。
  

共 3202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孔子的名言:这句话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来对待他人。应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勿胸狭窄,而应宽恕待人。作者通过孔子的几个弟子子路子羔的描写来衬托作者着对孔子的评介。对于孔子的评介,历代都是根据现实状态和政治要求来确定的,孔子的孰是孰非,其实历史已经有了定论。作者哓知历史,知识丰厚,学习拜读了,欣赏大作,感谢赐稿!【编辑:悍雨啸风】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1-14 09:41:55
  拜读大作,欣赏文笔,祝福作者。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2 楼        文友:悍雨啸风        2018-01-14 09:42:27
  期待你的杰作不断。
是云,总要飘走的,因为风。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8-01-14 17:29:14
  很有挑战性的文字,提出观点,阐明观点,有理有据。历史人物向来都有有争议的,孔子的思想有很深远的意义!
4 楼        文友:柴湿燃        2018-01-14 18:35:08
  林语堂说中国只有衙门阶级和非衙门阶级。按照这个说法,孔子属于衙门阶级,无论怎么改朝换代,他都是“万世师表”。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所谓时者,也就是没有原则。《论语》中有陈司败问孔子:“昭公知礼乎?”孔子马上回答:“知礼。”他的学生巫马其就讽刺他说:“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鲁昭公姬姓,吴国是泰伯之后也姓姬,孔子不会不知道同姓不婚之礼。于是孔子只好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可是只要拳头大臂膀粗,孔子就与之站在一边,或者就装没看见。比如鲁君僭越天子行禘祭之礼,他也只说了:“吾不欲观之矣”而已。鲁桓公的夫人文姜与齐襄公乱伦,不敢回鲁国,《春秋》却说:“夫人孙于齐。”而删定《诗经》,诸侯有国风,鲁国却没有鲁风,而和商周一样变成了鲁颂!正因为鲁国国君拳头比周天子大。中国文化中的奸佞,与孔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