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四季的故事】情弦,在弹奏中回响(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四季的故事】情弦,在弹奏中回响(散文)


作者:关山琴韵 秀才,2635.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91发表时间:2018-01-23 10:35:43
摘要:读一位老作家,就像读一个明净的世界……


   记录,是还原历史、了解历史,传承历史的一种手段,也是一位作家的责任和担当。
   ——题记
  
   一
   接到夏全发老师的又一部散文力作《时空,任由情思飞扬》的电子文档,内心按捺不住激动,便利用晚上休息的时间欣赏和阅读,从情感飞扬,语言流畅,意寓灼灼生辉的笔墨里,我读到了一位作家灵魂深处流淌的情愫。这种怀旧的情感,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他愈加强烈和渴望,成为他退休生活后的精神寄托。支撑着他去完成一种使命,让遗失的一些情亲、乡情、人情还有那些即将逝去的故事和家国情怀,还原于我们的生活。
   对于山西的印象,来自于那首曾经风靡于七八十年代,风靡大江南北的歌曲《谁不说俺家乡好》。自然,带着一种美好奢望,于2016年7月踏上了山西这块美丽富饶的热土,走进平遥古城,荣幸参加了第十一届《作家报》杯、全国优秀作品征评大赛颁奖盛典。会后,我领略了古城的雄姿和灿烂文化,王家大院的民间宫廷建筑,后在夏老师的盛情邀请下,和慧娟顺道去了夏老师所在的城市——临汾。在那里游览了洪洞的大槐树,感受到大槐树下生离死别的愁绪;在那里目睹母亲河,领略了壶口瀑布的气势磅礴;在那里饱尝了汾河的曲桥倒影,波光艳艳的水光山色。当然,一周的时间,我不可能领略其全部,但走过、路过,那些如诗如画的风景、远古的传说,凄美的故事,已深深的留在了我的心里。今天,翻开夏老师的文章,那些曾经去过的地方,那么熟悉的场景再次耀入眼帘,感觉分外亲切。
   情思、怀旧,一直以来是根植于游子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情结。从古至今,在多少文人雅士的笔下,用凄美的笔调宣泄着对故土的眷恋。从夏老师这部流淌着心血的散文集里,怀旧情结,在这部书里,或深或浅,或淡或浓表现了出来。
   这部长达十几万字的散文集,是作者血液里流淌的精华,是灵魂深处闪烁的璀璨星光,是肉骨里弹奏出的优美旋律。是时空里飞扬的情思。从他洋洋洒洒、字字珠玑的文字里,我读到了山西的文化脉络,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美丽山川,还有那不堪回首的战争。从流畅、唯美、大气的语言里,我体味着他生命深处对生活的热爱。
   《时空,任由情思飞扬》文集,从文思脉络上看大致可分为四个章节:第一部分是家乡美景;第二部分是遗风怀旧;第三部分是历史长廊;第四部分是读山阅水。从散文《滩涂绽放荷花香》、《亲吻“银杏谷”》、《春醉汾河湾》、《春分醉杨柳》等篇章里,我看到了一个作家,内心绽放出的浪漫主义情怀,是难能可贵的。
   在《滩涂绽放荷花香》里,他用唯美的文字,如诗的语言,为我们描摹出了家乡燕村荷花园的美景:“来到燕村荷花园,正是旭日升起的时辰,伴随着灿烂霞光,我徜徉在那千亩荷花园里。太阳刚露脸,便光芒倾泻而下,荷花池里顿时轻纱薄雾、烟气缭绕。这时早来的游人们,穿行于荷塘,争相拍照,白发苍苍的老年,或合影,或单人,一个个喜笑颜开;那些打扮得花花绿绿的时髦女郎们,或与情人相偎,在荷影下缠绵私语,或与姐妹相随,在荷塘花丛中追逐嬉闹;欢度暑假的学子们,利用难得的时光,来到荷花园,或成群结伙,或孜然独行,畅游在荷塘花丛间;惟有那些从山南海北慕名而来的商家,各自悬挂起标语横幅,或推销产品,或招徕客户,忙得不可开交!”这段文字,一下给读者展现了一幅荷花园轻纱薄雾、烟雾缭绕的丹青水墨画。又通过人物的形态,增添了荷花园的神韵,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通过唯美的画卷,他笔锋一转,又折射到荷花园更深层次的领域,那就是荷花园的地域文化和建设情景。继而通过典故,不但渲染该文的文化氛围,给读者一个质感的历史画面,可谓神来之笔,令人惊叹他如此老辣的文风。
   《亲吻“银杏谷”》中,他携妻子趁着参加采风活动的机会,走进了遐迩闻名的“华中银杏第一镇”——湖北省安陆市王义贞镇钱冲银杏谷采风。在那里,他见到很多千姿百态的银杏树,有三千多年形似苍龙的古银杏,也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鸳鸯银杏树,更有风姿绰约,宛如一群“睡美人”妙龄银杏树。从中给读者展现了银杏树多姿多彩的美。
   他在文中这样描绘道:“来到卢家湾‘群芳竞秀’景点。这里的十几棵银杏,树龄相近,大约有百多岁吧,一棵棵风姿绰约,宛如一群‘睡美人’,满树的叶片金光闪烁,摇摇拽拽,翩翩起舞,风情万种,给人一种想入非非神魂颠倒飘飘欲仙的感觉。我从树下捡拾起几片厚实的叶子,不禁亲吻着,喃喃私语起来。多么楚楚动人的古银杏呵,假若我要再娶的话,我一定选择她做新娘!”。作者通过这段对银杏树唯美、空灵描写,一下把我们吸引到了银杏第一镇,看到这里,我也有点蠢蠢欲动,真想马上去领略银杏树的美。夏老师写银杏树,不只是写它外在的美,而是写出了它深邃的思想和历史渊源:“传说千多年前,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要被家长强行拆散,两人相约来到蜜蜂寨双双跳崖,死后无法分开,只好合葬与此。后来坟上长出一棵银杏,一树两枝,相扶相携不离不弃。目睹眼前这棵‘鸳鸯’银杏,一枝英俊挺拔,宛若那个重情重义的七尺男儿;另一枝则俊秀靓丽,犹如那个贤淑聪慧的娇小女子。在金黄的叶片掩映下,已经整整熟睡了几多春夏秋冬,做着美丽的爱情之梦!”沿着他的故事,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凄美的爱情之旅:既然活不能相依相爱,白头偕老,就让死,去奠基他们的爱情!最终他们变成了一棵千年不死的鸳鸯银杏树树,相依相偎,相守尘世千年,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悲剧,也增加了文章扑朔迷离的神韵。
   写文章,不但要写出它的美,还要写出它的思想。夏老师的文章之所以令人神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真正写出了文章的思想内涵,并引用大量的人文历史、典故,来衬托文章的思想,可谓大手笔。
   《春醉汾河湾》则是写景的一篇佳作。作者漫步汾河,看着荡漾的波浪、桃红柳绿的林荫道、望江亭上的长廊、如诗的石拱桥、碧绿如翠的草坪,还有相依相偎的身影,惬意行走的游人,以及两岸崛起的高楼,形成了一个如诗如画,美若仙境的画卷。身临其境,让他如痴如醉之余,却又勾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伴随着改革开放新时代与后工业化时代、新技术革命浪潮的汹涌而至,美丽的汾河湾,不可避免地蒙上一层灰暗的色彩。两岸平地崛起的‘五小’工厂,乌烟滚滚,废水漫流,不仅使昔日清凌凌的河水变得浑浊,而且两岸边的树木花草,乃至房屋和庄稼都变成灰蒙蒙的。那时临汾人是很少穿白色衬衣的,因为一天下来,白的就会变成黑的灰的。那时临汾人连参军体检,都很少有合格的,因为污染致使五脏六腑都受到侵害!”透过沉重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改革初期,汾河两岸的情景。那是一个受污染的汾河,乌烟滚滚弥漫着汾河周围的环境,清凌凌的水浑浊不堪,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不但危及到了环境,还危害着人们的健康。看到这些文字,我感受到一个作家虚怀若谷的大爱,他用清灵唯美的文字宣染家乡美景的同时,也不忘宣传环保,让人们懂得怎么去爱护自己的家园。从这篇文章里,我读懂了一个作家的责任和担当。他不但是位作家,而且还是义务宣传员,他用真情、真义描写家乡,宣传家乡,起到了传承文化的作用。
  
   二
   写怀旧的文章,在这篇文集里占了很大的篇幅。在他的笔下有“老队长趣闻轶事”、“好人三婶子”、“老嫂比母”、“枸酱酒的传说”等文章,也许同是一个年代走过来的人,有着相似的经历,仿佛它就发生在自己身上。这些亲切感人的故事,每篇文章都充满着浓郁的乡情、亲情,还包含着人与人之间那种理解、关爱和体贴,通过这些文字,让我们又重新找回到了一些失去的东西,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真爱。读这些文字,深感一种文化的积淀,里面蕴藏着一种沁人心扉、荡人魂魄的大爱,读后久久不能释怀。
   “老队长趣闻轶事”,作者用厚实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一段历史。一个在特殊年代滋生的角色,既是中国大地上最小,不拿任何报酬的小“官”,也是人们心目一位纯朴、善良、厚道的“父母官”。生产队长,就是起上传下达,执行政策的一个角色,在农村,也算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位置。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什么都是政治挂帅,他不但要带领村民农业学大寨,割修正主义尾巴,兴修梯田外,还要安排农业生产。耕地种田,施肥除草,收割归仓等十八般农家武艺,都要样样精通。这农村的大大小小事情,都少不了生产队长的精心安排。除此之外,不管谁家娶媳妇、嫁姑娘,孩子金榜题名,娃娃满月,办丧事,甚至家庭矛盾,那一样都少不了生产队长忙里忙外,操心费神,出面主持,调解纠纷。那年月,生产队长就像一个家庭的主心骨。因为作者亲历了那段艰难岁月,他笔下的生产队长是真实,生动,鲜活的,富有生命的质感。如今,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生产结构的调整,生产队长虽然不像以前管的那么琐碎,但在新农村建设浪潮中,生产队长依然扮演着带领农民在发展经济、执行党的政策的重要角色,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任劳任怨,厚德载物的生产队长。这篇文章让我们懂得了善德、奉献,朴实无华、情系乡亲的生产队长。
   “好人三婶子”,文中通过参加三婶子的葬礼,引发了作者对三婶子的无限追思。他笔下的三婶子和千千万万个农村妇女一样,用羸弱的肩膀支撑起了一个大家。她勤劳善良,心灵手巧,上孝敬父母,下抚育子女,与邻里和睦相处,并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尊敬。在人生的几十年里,她处处想着别人,为别人排忧解难,奉献爱心,用一颗滚烫的心,善待着周围的人,而唯独没有自己,这样的老人,能不让人尊敬吗?“人类的情感复杂多样,爱情,亲情,怜悯之情,同情之心,善感之心,良善之心,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美德在三婶子身上无处不在!”在这些文字里,我读懂了一个农村妇女任劳任怨的奉献精神,也是生命中最朴实无华的闪光点,那一件件事例,一个个故事,引人入胜,令人肃然起敬。
   假如《好人三婶子》流淌着亲情,而《老嫂比母》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情感寄托,血浓于水的至爱。“长嫂如母”,这是中国从古流传至今的一个传统典故,从中看到“嫂子”在家庭中的角色如此之重。在他的笔下,塑造了一个和他生命息息相关的女性“西沟嫂子”。“西沟嫂子”和天下的母亲一样温柔善良、品德高尚,且充满智慧。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但内心却对知识充满着崇敬。一段文字就能说明西沟嫂子对文化的膜拜之情:“令我对西沟嫂子最佩服的是,她重视子孙后代教育,舍得花钱培样人才的事。父辈老弟兄四个中,惟一没读过书的只有二叔。到全岗哥这一辈,兄弟俩也都是半文盲。乃至第三代,也少有读书人。西沟嫂子深知没文化的难处,三代了不仅没人跳出农门,就连当农民也干不出啥名堂,这大大伤了西沟嫂子的自尊心!再说了,她大娘我母亲不硬是靠‘卖了铜勺子,提着饭罐子’供出了我这个国家干部+作家来吗?”
   不管日子过的再苦再穷,她都要隐忍着、硬扛着,将自己的孙子圆圆培养成了一个大学生,走出了乡村,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圆了她一生的梦。读这些充满情亲的文章,我感受到生命和灵魂之间的一次碰撞,继而成为一朵朴素的野花,幽香的令人陶醉。
  
   三
   作家的使命和担当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挖掘已失去和即将逝去的文化。
   对于年轻的一代,过去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发生了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是陌生的,这就需要作家通过他们的笔,传承和发扬广大。
   通过几篇反映战争题材的文章,深感夏老师是一位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作家。《延河畔的琴声》、《英雄城里的老战士与热心女儿》两篇散文,用广阔的胸怀,高远的眼界,厚重的笔调,抒写了战争年代,发生在异土他乡的故事。从中发现他对历史的深度挖掘,这种纪实性的文章时间跨度大,人物密集,能写出如此紧密、真实的文章,实属不易。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夏老师为了写好这两篇文章所付出的努力、艰辛是不言而喻的,这故事背后的故事更能打动人。
   《沿河畔的琴声》一文,写得荡人心魄,扣人心弦。文中详实的描写了战争年代,出生于江南名镇镇江的青年学生杨青年,携带着她唯一心爱之物——小提琴,参加革命,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前线。在枪林弹雨中转战南北,出生入死,由一个青涩的青年成长为我军的指挥员。在延安抗大,大家经常能听到杨青年拉奏的琴声,那悠扬,振奋人心的琴声,曾经带给战士们多少快乐,也在她美丽的爱情之河泛起朵朵浪花。由于恋人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后转战苏北地下交通站,成为一名隐蔽战线的无名英雄。而她继续带领战士们深入抗日前线,勇杀敌寇,保家卫国。这些描写,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花季般的青春少妇在悄然凋零的凄美与悲壮:“1946年春,杨青年和已担任解放四军政治部主任的谭少卿结为夫妻。同年六、七月间,他们告别了并肩战斗了五年的苏北人民,踏上了开赴山东及解放东北的征程。1947年,杨青年在大连医药公司担任科长,因积劳成疾,留下她不满周岁的女儿盛小青,殉职于工作岗位,年仅26岁。全国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解放战争后期,谭少卿改名为盛朴,随军南下江西,继续战斗在南征北战的前线!”这段文字,充分说明了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做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半个多月,他走南闯北,冒严寒,走遍镇江、扬州、皖南、南昌、武汉等地的史志、文化、纪念馆,去采访当事人,查阅文史资料,才留下了这篇表现中国革命的篇章,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大放异彩,也成为一篇激励后人的美文。

共 780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为山西作家夏全发散文集《时空,任由情思飞扬》写的序,开篇的题记是对本书的精准概括和评价。作者从四个方面对全书进行了全面赏析,分析了散文集中的许多文章的主题内涵,对作者的创作思路和写作手法,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和如实的评价,分析很专业也很到位,引人入胜。本文作者从散文集的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家乡美景;遗风怀旧;历史长廊;读山阅水。这部散文集,集唯美的语言、高雅的格调、真实的情感,深邃的历史文化并结合很多典故,让作品显得厚重、深刻,富有哲理,耐人寻味。作者深刻感悟,读文如同读一个人的灵魂,夏老师一生都在文学的路上耕耘,从书中读到了一位作家灵魂深处流淌的情愫。精美的赏析文字,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01-23 10:42:53
  感谢作家毕琴的这篇精美文章,让我们对散文集《时空,任由情思飞扬》一书有了很深的了解,对作家夏全发的文学之路和写作思路也有了很好的认知。
   学习两位作家!
秋觅
2 楼        文友:何叶        2018-01-23 10:43:55
  一篇货真价实的好文!真棒!
何叶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