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关于“小中专毕业”的几点思考(随笔)
应该说,中专分初中专和高中专。初中毕业考进的中专叫初中专,高中毕业考进的中专叫高中专。我们这里的人大概比别处的人聪明或是文明,叫初中专是小中专,叫高中专是大中专。你看,这么一变换,小中专在大中专面前似乎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其实,小中专学制一般为三到四年,大中专学制一般为一到二年,因此,大中专和小中专是同等学历,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一定要分高下,我们只能实事求是地说,小中专比大中专更有发展潜能。理由是,小中专是在初中学生里面选拔一流学生,而大中专选拔的却是高中里面的三流学生。高中里面的一二流学生到哪儿去了呢?一流学生考了本科,二流学生考了大专。所以,大中专毕业的在小中专毕业的面前摆谱,那实在是贻笑大方——好在目前还没有发现这样的摆谱先生。
当然,这里讲的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期以前的教育情形,九十年代后期以及本世纪的教育现状那就要另当别论了。
我们继续往下说。
在用人单位里,特别是中等学校,“小中专毕业”的老师是倍受歧视乃至倍受打压的。歧视“小中专毕业”的人究竟是什么人呢?经过一番研究,我们可以肯定地说,主要是专科生。“小中专毕业”的其实并非小中专毕业,他们或通过进修,或通过函授,或通过自考……手里都有本科文凭;而且,“小中专毕业”的老师有好多都是学校的业务骨干,深得领导的赏识,也很受学生的爱戴。问题就出在这里:这对高中阶段就处在二流学生水准的专科生不是一种“威胁”吗?于是,专科生们便要歧视“小中专毕业”的,即便有些夜郎自大,但多少可以“捞”点面子,且能“聊以自慰”。如果能够打压,且能打倒,那他们可就欢天喜地了。
有一种现象倒又很怪,本科毕业的偏偏很少歧视、打压“小中专毕业”的。这或许是本科生感觉不到“威胁”,或许是本身素养高——高中阶段的一流学生理当应该如此。
不过,话再说回来,也不能完全埋怨专科生,因为歧视“小中专毕业”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榆林那么多学校招聘教师,清一色有一条规定:起点学历必须是大专以上。这个规定是谁出的呢?政府!“小中专毕业”的应聘者全都有本科文凭,但“规定”不承认后取学历,就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承认。政府都歧视“小中专毕业”的,专科生歧视“小中专毕业”的就无可厚非了。看来“小中专毕业”就是有“前科”的人,这辈子是难以翻身了。
当然,“小中专毕业”的也有好多自身问题。第一、大多数人没有接受正规的或严格的高等教育,既没有眼光,也没有魄力。第二、大多数人被基层工作消磨了意志,不思进取,少有成就。
你看,人家能不“理直气壮”地歧视吗?
问题是,这里面有遗漏——为数不少的“小中专毕业”生绝非等闲之辈!
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在这里提一提:新世纪的小中专招生不和过去一样了,它招的不是初中学生里面的一流学生,而是典型的末流学生——这一打了颠倒的现象把老牌小中专的形象彻底毁了。
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中期前的小中专毕业生(尤其是师范生)大都是来自农村的高材生,他们把青春和智慧都献给了农村事业,尤其是献给了农村教育事业。他们的学生有好多已经是时代的精英,可他们已经人到中年,大都失去了个人发展的机遇。即便出现几个不甘寂寞者,也往往要受到社会的歧视和打压,其艰辛之处可想而知。对于国家来说,这批人的“牺牲”是国家战略决策高瞻远瞩的表现,是完全值得的,但对于个人而言,他们无疑是不幸的。如果我们的社会讲公平,讲和谐,这批人的生存坏境,工作状况还是应该受到全社会关注的。如果我们发现中年人才出现断层,那么,我们的政府会不会想到这批人呢?要知道,我们的城市化进程在加快,这批人中已有为数不少者离开农村,正在鱼龙混杂的人才大军中苦苦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