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一碗羊杂汤(随笔)
腊月初七那天中午,我们在十方院道观欣赏完腊梅映雪的美景,已经冻得手脚麻木,涕泗横流,恰巧,就在道观旁,有一家卖羊杂汤的小店,想着,喝一碗热乎乎的羊杂汤,暖和暖和再回,岂不美哉!
小店不大,外间在四个角落安放下四张小桌子,每张桌子可容三四人。其后是更小的灶间,左边是灶台,只有一个火头,其上一口大锅,牛奶一样的乳白色羊汤一直滚滚地冒着热气;右边是操作台,羊杂、瓷碗、勺子、筷子胡乱堆于其间;中间是穿堂,连着一个更小的里间。里间连着后院,仅放两张小桌,容七八人。一位厨师掌勺,两三妇人端汤打下手,忙得不亦乐乎。
小店只卖羊杂汤,并无干粮,求食者需到别家买来烧饼就食。羊杂汤就缸炉烧饼,在这大雪纷飞的腊月天,也算是驱寒暖肠的美食了。
小店生意异常红火,座位一时难以落定,要喝羊汤,就得等他人吃完离开。我们兵分两路,一人候着座位,其余到外面买烧饼。不巧的是左近几家烧饼店的烧饼都卖完了,要吃烧饼,得等新烤上的一缸出炉。我们等不及了,只好用油饼凑合。
卖羊杂汤的大嫂很能善解人意,看出我们的窘迫,就答应等大饼买来才上羊汤,保证热热乎乎的。大嫂听我们说是专程来看十方院腊梅的,不无遗憾地对另一位大嫂说:“咱们在这里这么多年了,还没去看过呢,啥时候去看看呀?”
美景就在身边,却并未去看过,或许自己本身并未把它们当做美景;抑或,总以为美景就在身边,随便就可以看到,因而蹉跎了岁月,一直没能去看。这也是一种奇怪的现象。
我们何尝不是这样,越是身边的东西就越是容易被忽略,越熟悉的事物,就越不放在心上。比如父母的唠叨,比如亲人的关怀,比如知己的情怀,还比如我们四处搜罗或者买下的那满架的图书。
小时候没钱买书,要看书得到处去借,因而看了许多书;后来上班了,有钱了,也就买下好多书,放在书架上,反而没再多看几本。有好多家长都反映,家里那么多书,孩子就是不去读。熟视无睹,当一件事物到了天天得见,异常熟识的时候,也大概就到了快被忽视的地步了,所谓“熟人不讲理,朋友不客气”,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也就习以为常了。对于图书,也大概如此吧。“书非借不能读也”,还真归纳得很准确!
不过,例外的例子却很多,比如老子。他老人家做为国家图书馆的馆长,那可是整天埋在了书简堆里的,然而他并没有对那些书简视而不见,而是潜心研究,精心推演,不仅成就了周代礼仪规范的定制,还给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开掘不尽的智慧源泉。就连被称作万世宗师的孔老夫子,也一样要膜拜这位老人,乖乖将人家尊为老师。
还有梁思成的兄弟姐妹们。父亲梁启超无疑是一位学问大家,家里图书满屋,汗牛充栋,是真正的书香门第。梁思成兄弟姐妹就在这些书堆里摸爬滚打,耳濡目染,自然就熏染上了浓郁的书卷气,即使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没有沾染上一丝硝烟的味道,因而成就了那个大家庭的辉煌。
请让我展示一下那个大家庭教育的辉煌成果吧。
梁思顺(令娴),长女,诗词研究专家。
梁思成,长子,著名建筑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永,次子,著名考古学家,1948年3月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人文组)。
梁思忠,三子,曾任国民党十九路军炮兵校官,因病早殇。
梁思庄,次女,著名图书馆学家。
梁思达,四子,长期从事经济学研究。
梁思懿,三女,从事社会活动。
梁思宁,四女,投奔新四军参加中国革命。
梁思礼,五子,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例外还有林徽因,还有杨绛,还有启功,还有季羡林,还有……不必罗列太多了,粮堆里会生出米虫,淤泥中也会长出白莲,酒缸里泡出来的不一定都是酒鬼,还有酒仙!
如此看来,不是熟识的过错,关键还在于生活其间的人的境界。眼中有景的人,处处都是风景;心里没景的人,即使美景近在咫尺,于他也是毫无意义!近几年有一流行语,叫做“生活不仅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懂得生活的人,心里必然美景长存,身边也自然处处美景,远方有,自己身边也会有,赏美景又何必非要去远方呢!
一大碗羊杂汤端上来,热气腾腾,汁鲜肉美。在这风雪连天、天寒地冻的时节,在这个一年中最寒冷的一天,我们几个也吃得暖意融融,啧啧连声。虽然,没有烧饼可就食,但葱油大饼也一样让这美味在唇齿间生鲜。这么一爿小店,这么一个大冷天,这里居然顾客不断,流水一般,而且,还在门外雪地里,也摆上两了张桌子,几个人居然在那里哈着手,等待一碗羊杂汤的到来。——他们是专门从城里赶来的,而且自己带着一兜子烧饼,是专为喝这羊杂汤而来的。
在这冬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当然是理所当然的美食,大雪纷飞的腊梅也固然为难得一见的美景,既欣赏了美景,又品尝了美食,与我而言真是幸莫大焉!而那些冒雪而来品尝美食的人,还有那位一直没得机会去赏梅的大嫂呢?美食与美景,其实是可以兼得的呀。
看到邻桌喊大嫂续羊汤,方知这里的美味羊汤还是可以免费续加的,我们纷纷伸出自己的碗,请大嫂再来一碗羊汤。我续了一碗羊汤,也忍不住告诉大嫂:“今天就去看看吧,下雪的时候,那腊梅开得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