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我的生活故事”征文】横山深坑大酒店的前世今生〔散文〕
去年深秋,文友来电:“上海许多游客已经开着私家车到横山深坑大酒店采风。这是你十九年前探秘过的地方……”文友的话像一枚石子投入我的心海,溅起了层层涟漪。星期天,在文友的邀请下,我兴致勃勃乘上地铁九号线前往。
【一】
这些年,在电视新闻中知道,上海松江横山深坑大酒店开建,有人还形象地把大酒店比喻成一根绣花长竹插在深井里。这是一件中外房屋建筑史上的奇迹和新鲜事。说实话,这些电视新闻报导都深深吸引着我。
说起横山这个地方,其实我并不陌生。早在九十年代末的一个盛夏,我应文友邀请来到佘山采风。一路听他介绍松江佘山、天马山、小昆山、辰山等“云间九峰”,而横山则被列九峰之第七。同时,还知道了由于经年采石,昔日的横山已经消失,留下了一个深遂大坑,深达近百米。
在文友滔滔不绝的介绍中,我知道了横山深坑沿革的历史。原来,横山也叫小横山,山形属东西横卧而得其名。横山原来长一千二百米,高六十余米,山地面积约八百亩。最宽处约三百米。山体为火山岩和流纹岩居多。唐天宝六年(747年),当地为纪念西晋著名文学家陆机之弟陆云,曾将此山改名为横云山。这里的山上除有土外,中间奇石隆起,壁立数仞,并且还有一道深缝,像试剑石,颜色尽赭,在晚霞照射下红光辉映,俗称江南"小赤壁"。横山春夏秋季节草茂花香,山石终年流有泉水,风景这边独好。相传唐宋年间,山上有白龙洞、丽秋壁、来谷香潭、得月塔等景观。山麓两侧还建有"仙云馆"、"凝翠轩"。
此山虽小,但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亲睐。相传当年苏东坡在杭州为官时曾到此山游赏。著名的明代状元《明日歌》作者,出生于松江鹤滩的钱福,登横山后作《小赤壁歌》,这是对横山“小赤壁”风光的真实记录和写照:五茸西来横九峰,一山崒嵂峰之中。上有石鼓大如斗,叩之应响声冬冬。下有赤壁山,削立文如崆峒。徘徊登览意未已,千态万状摹其容。初疑伏羲定八卦,河洛之象留其踪。又疑神农尝百草,吐出一点青芙蓉。更疑大禹疏凿施神功,波涛汹涌鲸鲵雄。怒驱六丁拔出天地骨,一柱镇压吴江东。苍苔何茸茸?石涧何溶溶?黄猿夜啸岭头月,白鹤昼唳岩前风。自想老夫狂游四海五湖二十载,谁知此山之趣真无穷!此山之趣真无穷,何日结庐依古松?除钱福之外,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先生,登上故乡松江横山赏 “小赤壁”风光后,不仅写下同题《小赤壁歌》的诗文,还挥笔手书留墨宝;清代松江词人顾翰,成名后亦登横山,并赋《小赤壁歌》,证实了当年的小横山曾经有过的独特风光和美丽。
光绪末年〔1902年〕,有几个苏北采石工途经横山,看中了这里的石头。之后石工们便结伴进驻横山进行采石。当时,凡被采下的石块、石板、石条大多靠船只水运、靠用车拉陆运卖出,换粮糊口。后来,附近一些乡人也一起参与采石。据说当年松江附近和上海地区的一些大户人家造房砌屋,凡需柱石和门庭等石条的,大多购自于横山采石场。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上海,横山采石者纷纷逃散。之后,日军占据了采石场,强迫中国劳工为他们采石,采下的石一度成为日本侵略者筑碉堡之用,洒满了采石人的血汗。抗战结束以后,该采石场又在石工们的努力下,断断续续地4进行开采。
旧时,采石人是很辛苦的,他们风餐露宿,一年四季和石为伴。那时采石没机械,从山顶地表向下开挖,都是手工操作。为了开采出石板和石条,石工们凭一根根钢凿和铁撬棍协同采石,手上和脚上布满了开花的老茧,手指和脚常干裂得被震得出血。有的石工在采石过程中,背着石头爬上爬下。采石时,石工们先用铁钻与斧锤在石面凿出一条浅缝,再隔一定间隔的距离用二锤把铁楔子打入,利用横竖两排的铁楔子把石头裂成长条状石坯,然后用铁钻修凿成较为规则的长方体;有些难采的悬空石,采用架火焚烧的方法,在烧热后的石口用冷水泼洒,用这样的热胀冷缩土办法,使石头受冷开裂。冬天寒风刺骨的时候,石工们利用凿孔裂石方法开采石板。先在凿开的石缝里灌水,水在零下四度的时候体积自然会膨胀,强大的挤压力使石头层层裂开,采石人用自己的智慧采石,成为一大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幸存的采石者继续在横山开采。到了五十年代末,当地人民公社在横山设立了集体采石场,那时的横山还留有海拔二十余米高的山体。后来,随着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石材的需求量年年增加,开挖的面积不断扩大,石坑逐渐加深。到了九十年代后期,最终形成了一个八十多米深的特大坑,在雨水的积聚下,坑里面几乎是四季水波荡漾。横山采石深坑被遗弃在草丛中,它就像是一个孤儿,在大自然风吹雨打中自然造化,附近的人都唤它为采石大坑、横山大坑、横山深坑、天池等。由于横山离开天马山较近,也有人把它唤作为天马山深坑。
听文友一席介绍,喜欢探奇的我,希望能实地去踩踩路,看一看。饭后,文友又请朋友开来一辆车,带着我一起从佘山向西南绕道,来到了横山的一条道边,停下车,绕道步行十分钟,我们很快到达了被废弃的横山深坑。
【二】
那时,深坑隐藏在一片旧房后,杂草丛生,四周有围着的铁丝网,铁丝网门上挂着大铁锁,阻挡了我们前行的脚步。原来里面围着的就是一个巨大的深坑。围铁丝网就是为防止路人不小心闯入失足。网的周围全是长得粗壮的狗尾巴草,它们垂着毛茸茸的头,在阳光下翘摇着青绿和紫黄色的尾巴,似在欢迎我们。隔着铁丝网,依稀可以看见深坑中有碧清的水。
文友是本地人,很快找来管理员开了门,我们才顺利地进入窥探坑的神秘。我们踩着杂草进入铁丝网,只见天坑立地而下,坑内四周大多的地方忽如悬崖峭壁陡直,有的地方好像是斧砍刀削一般,绝壁中间隐约可见的坑洞犹如一张大嘴一样斜对着天,这个深坑真的好壮观!
据管理员介绍,此深坑以前曾测过它的深度,从地面到深坑底近百米,地面到深坑水面有六十多米,水面到坑的底的水深有二十多米。
小心地踩着杂草进入深坑边,见不远的侧面有一个平台,是观看深坑的好地方。没有围拦很危险,只能伸长脖子看个大概。俯瞰深坑,只见里面碧水悠悠,十分清澈。延坑壁还能看到一侧有一条狭窄的没有护栏的石阶路,蜿蜒直通坑的水面和水下,似像悬挂在悬崖绝壁上的梯子。再细看,石阶除了转弯设几根简单的防护栏外,其它地方只能依壁而行,光秃秃的像是云梯一般,如果一不小心失足,就会掉落水中发生危险。这也许就是当年石匠们扛着石头上上下下行走的血染过的便道。
我是从小爱好体育运动的人,每当外出如能有爬山的机会我是不会让它从身边溜走的,来到了深坑也不例外,当然想去体验一下那条小径带来的险峻和考验。文友见我决心要下,怕出事,马上从管理员处借来几根棉纱长绳,连接在一起,硬要我一头绑在腰里,一头由他拴在上面的铁丝网杆,以防意外。我深深吸了一口气,走上了陡峭的深坑小径之旅,尝试性的壮着胆子一步步走下去。
走了大约三十余米,突然间,坑中划过一阵风,似裏在我的小腿上,有点打晃。原来,下去的台阶已不再像上面的那样有宽度,石的颜色比上面明显变得深了,而且台阶变得小而陡,前脚板已有一半悬着,很难一下子站稳,迅即浑身有点失重之感。但我有一股韧脾气,既然来了就要到达水面的地方,尝尝苦尽甘来的探秘滋味。此时,我很自然地将脚板与台阶以“三角形的方法行走。我想,一座原本的小山被挖得形成这么一个巨坑,走这样的山道要比站在上面看得更仔细和清晰。
向下,看到倒悬的一些石缝中挤出了许多小草,还有开着野花的像韮菜似的花草,它们挨近在那些不规则又带棱角的石头边,相互之间横七竖八地紧抱在一起,有的是默默地悬挂着,直面小草的坚强和不挠的生命力。令我意外的还有,石头下面竟还有汩汩流淌的水,一滴滴地像雨点般落在水面上,发出淅淅沥沥和叮咚的声音。石壁上临水的地方还有一些比较光滑的石头,也许是常年被雨水冲刷过,它们已经在潺潺的流水中失去了棱角,历经了风雨岁月的磨砺,变得愈发圆滑、坚韧和美丽。我想:如果哪一天带一条皮划艇放进这深潭周游,那真会赏遍周围所有,揭秘石壁四周的所有希冀。
再往下走,就是碧清的坑水了。忽见水中的波纹在轻盈地涌动和分开,一条近一米长的大鱼在水中游动着,尾巴扫动着波纹,后面跟着一群尺余长模样的像鲢鱼样的鱼。这些鱼从哪里来,是养的还是自然形成的,或者是因为夏季周边发了大水,河水倒灌时涌进了各种各样的鱼?真在想时,听到一阵鸣叫的蛙声,抬头,看到有几只青蛙躲在壁石临水露出的光滑的石头上。抬头向上看,那坑壁上侧倾斜的石好似一顶伞帽,把蛙石遮出一片阴凉,蛙们住在这样的“伞”下,似乎有了一份别样的幽雅。当我看的认真时,“伞”下的石缝里扑腾出几只色彩斑斓的小鸟,原来这里也是小鸟们欢乐的家园。看着此景,我顿时浮想联翩。我想,这几只青蛙是怎么来的?也许是被附近顽皮的孩子捉了扔在里面的,或许是雨后在岸上草丛中捕捉飞虫时,一不小心扑到了这个深潭里,从而给了它们在特别环境下生存的机会。但是我知道,青蛙的眼睛虽大,但它们在静止时是捕捉不到食物和风景的,只有前面的东西在摇曳晃动,它们才会精确地看到。
想间,突然从石缝一侧又游出二条丈余水蛇,扭动着S形的身子直扑青蛙驻地,说时迟,那时快,青蛙们没等到蛇从左右露出水面包围着石块,青蛙们便朴通朴通地跳进水中,令两条蛇爬上石头昂起头来目瞪口呆。其实蛇是瞎子,它们只能靠自己的舌头探路,所以一下子怎么也看不到青蛙们跳到哪去了?青蛙一逃,蛇只能躺在石块上盘成团儿,似在做着捕食的美梦…
微风吹在深坑一阵凉爽,不知道从哪儿飞来一群蜻蜓,在深坑的水面上飞上落下。蜻蜓群飞是下雨的前兆,于是我决定返程。向上走是要猫着腰,几乎前倾着,手贴在道上。这样走了近二十分钟,我的两条腿上顿时十分沉重,感到有点不听使唤,幸得文友拉着棉纱绳子,才一鼓作气爬过了三十来个台阶,这时,我累得不行,除了深呼吸外,身上已经大汗如雨,浑身上下不剩一根干线。最后,终于走到岸上。这一幕发生在十九年前的横山深坑边,每每想起,真让人有些毛骨悚然。所以关于横山深坑,我亲近过,窥探过,是比较熟识的。
二00四年的一天,文友来电告诉我,说有一个从河南信阳来松江的打工仔,为了圆他和家人的淘“金”梦,休息日外出拾捡废铁、废金属等。那天上午,此人来到了废弃的天坑采石。看到坑岸有一根废钢筋倒挂在石块上,为了顺手获取坑沿上的钢筋,此人不顾危险钻进了铁丝网,谁知道一不小心,跌入了近百米的深坑,好在当地人看到,才想办法把那人从深坑救出来。
事后我想,这个废弃的深坑真是太危险了,还留着它干什么?如果用它改建一个游览景点,也是一道不凡的风景。我为此设计过一个构图,在天坑上用钢结构搭建一个特大天棚,在险壁上安装一架大型升降电梯,水中增几个橡皮艇,岸上建一个采石博物馆,使深坑变废为宝,相信一定会有许多旅游者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探秘。之后,我把这个设想告诉了文友。
二00六年秋冬时节,文友来电告诉我,说我曾经的设想即将变为现实,一家名叫世茂集团的公司,在通过考察深坑并论证之后,决定在近百米的深坑中别出心裁建造一座五星级大酒店,还要配套娱乐设施等,使废弃的深坑变成上海稀有的风景。我听了觉得很有价值。想不到几年后,深不可测的天坑已经建成了大酒店,利用深坑做了一件开发游览的文章,它和附近的佘山,小昆山、辰山植物园等景区机联合在一起,这实在是惟美的创造,和我以前曾经想的问题几乎有些相同,这真是天赐之巧合。
我知道,类似的深坑大酒店,在世界一些国家中也曾有过建造的设想,但由于成本高,大多是只听锣鼓响,不见人影来。而横山深坑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的论证,终于完美完成了设计方案。深坑大酒店建成后,还要融合坑壁资源,配以景观瀑布,娱乐区等,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景观园。二0一二年三月十三日,深坑大酒店正式开工,它成为乞今世界上首个建设于深坑内的五星级大酒店,消息传出,震惊世界……
【三】
那天上午,我乘九号线地铁来到佘山,文友开车来接我。从佘山沿路过辰山植物园向西不远,沿马路北侧,已建成的深坑大酒店立在深坑一侧。经文友和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很快进入到新建的大酒店附近,开始了我们想要的采访。
多年不见的深坑,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样。脚下,是一个八十余米深的大坑,居高临下俯瞰,建筑就像镶嵌在地下的一幅太极图。工作人员告诉我:深坑酒店投资约六亿元,整个深坑酒店有两层位于水下,是水中情景房,采用了先进的水族馆技术,客人住在其中会有身临东海水晶宫的新奇感觉。建设中的大酒店还考虑到了抗震、消防等诸多安全问题,大酒店可以承受九级地震。引人注目的是水面建筑有十九层,十七层在地面下,二层在地面以上,屋顶高出地平面十五米,是颇有现代特点的景观总统套房,站在里面看对面深坑崖壁,多了一条人工飞瀑,倾泻似白练飞舞。如果在夏天还会在坑畔观赏到弯弯的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