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岸】《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随笔) ——感悟李清照之二
《如梦令》——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对前一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解读,细心的网友找来不同解读的版本,也令我开阔了视野。我之前也没有细心研究过宋词,只是我自己个人的理解而已,细想下,错漏缺失是会很多的。另外更感觉古代诗词的魅力,同样的几行字句,却有无限的语言张力,让后代人遐想连篇。我对词句词境基于自己的阅读理解,很多感受也来源于自我的生活感悟。当然,今天的人的生活和古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唯一区别不大的,是人类美好情感情绪所坚持的秉性。发掘人性之美好,穿透历史的尘封,我们依然能发现很多最初的句点还在感动着自己。
这一首《如梦令》明显和前一首不同,是两种风格的不同。前一首写青春的美好。这一首是优越生活的回味。若说到有争议,估计这首词的争议会更大。
“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风雨很大。雨疏并不是说雨很小,非下得稀稀落落的样子。而是相对于毛毛雨来所,雨的颗粒很大。骤是急和疾的意思,风雨大作,才能惊人心魄。不一定是一夜的风雨,但短暂的暴风骤雨是让人难以忘记的。
“浓睡不消残酒”,有人说是浓浓睡去了,没有收拾好残败的酒席。这个只是一说,我更觉得浓睡就是沉沉睡了一夜,没有消退体内的残余酒量。就是说喝得太高了,睡一觉都没有解得醉意。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卷帘人是谁?有人认为是作者本人,这个似乎不当。行文来看,是作者在发问,卷帘人可能是正进房来看作者的那个人。可能是丫鬟,可能是相公。词人在此处有意模糊,是其高明处,让人引发无限联想。卷帘人回答词人,庭院里的海棠还是老样子,没有被风雨刮坏。但词人分明不满意这样的答复,似乎硬坐起身来,往屋外张望。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连续的知否,说明词人似乎在呢喃自语。还是满脑子醉意,但对海棠的命运还是异常关切。应是绿肥红瘦,好一个应,是应当,应该。绿肥红瘦,海棠叶子能经受得风吹雨打,不仅依然碧绿如常,还似更壮实了些。而那海棠花却明显憔悴了,像含泪的样子畏缩哭泣。
楞是将卷帘人凉在了一旁。自己想自己的心事。那海棠花不就是词人自己吗?为什么要喝醉,喝得那么烂醉如泥,看来还是有心事。早已不是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欢快活泼的沉醉嬉闹了。婚姻生活里难道有什么隐忧吗?难道是叹息自己在围城中经不得风吹雨打,是对自己一生的一语成谶吗?
根据资料,写这首词时,相公不在身边。那这首如梦令就是一首相思之作了。风雨之夜,独自喝醉,相思之情无处申诉。自比海棠花,心生哀怨,爱的人不在身边,只有自己心疼自己,看看沉睡后醒来的自己,慵懒又憔悴,心中的那人却可能如同海棠叶,在外边诱惑也很多吧,日子总比自己过得滋润,不然怎么没个音讯传递?
词人心性敏感,感物伤情。传统版本解读大多是说明了词人对春天的留恋什么的,真的很扯啊。可能词人比较喜欢海棠,别人宠物,她宠花。她是真心疼花,一句绿肥红瘦道尽玄机。
李清照看来是能喝酒的了,但还是不胜酒量的。古人酒的度数也不会太高,似乎她一喝酒就会醉一样。浓睡不消残酒是真的大醉了。而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句里的沉醉,却不一定是喝得烂醉如泥。在外边野炊有几个会喝醉了的?还不知道回去的路?完了还要坐船回去,还醉驾?醉驾了不算,还飙舟?没有发生命案就万幸了。那样理解的话,词境分明俗气了许多。
PS:
整首词的思念意味很浓,借由沉醉的表象,表达亦或是掩饰词人的思念之深。道尽平常之语,而让心境散漫在字里行间,看似无心,却又有意,知否知否,接连的反问,让人猜度其中玄机,整词的落脚点在尾句。
绿肥红瘦其实可以有多种理解。红花绿叶自然是表象,但红的可以代表词人自身,而绿叶可以指代相公。若扩展到更深层的意蕴,两者可以指代阴阳或者两极。相公在外奔波赚钱,娘子在家操持家务,本应该是和谐美事,但虚华外表下,娘子的埋怨也不少。娘子饱受相思之苦,而相公则可以在外边风光无限又可以得风得雨。这和古代社会的男尊女卑观念是不协调的。词人的怨念是站在女性立场上的深刻反思。
李清照既平凡也伟大。平凡在于她有女性自身的许多柔弱特点,伟大在于她能看穿世间的这许多虚伪事。可能还谈不上有理论上的男女平等的观念,但意识里的这种情绪和思维是有的。
李清照不是一个愚忠之人,她之后人生的改嫁经历恰好说明了这点。礼教或者教条的东西在她身上没有太多束缚力,对爱情极尽追求,但爱到尽头依然愿意放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自然是由自身观念和外部环境复杂作用的结果,研读词人的字句,不得不为她的不平凡而点赞。
卷帘人虽在,却不能解自己心语。心间思绪无从寄托,唯有用文字的魅力发散整个愁肠。醉意昏沉里有谁能懂?据说赵明诚看到此词之后幡然悔悟,感觉亏欠娘子太多,以至于深深自责。可能这只是个才子佳人的美丽传说吧,古代社会太多男人都会在温柔乡里沉醉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