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本】 神童吉司马
老爷爷吓唬他俩:小娃快出去,玉皇大帝派二郎神要杀人哩!
小吉春央求:老爷爷,让我们看一眼玉皇大帝的样子吧!只看一眼。
老爷爷:那你们看一眼快走。
(小吉春和民儿点了点头。他俩进了后殿,往内一望,妈呀!玉皇大帝真高大,龙袍金身,金光耀眼,戴着垂珠串的平板帽,双眼和善地望着生灵。玉皇大帝两边,有四尊神像,站立着,拿着矛和铜锤。双目圆瞪,血红血红的大口,面目十分凶煞。他俩觉得二郎神要打他们,吓得他们直往外跑,跑出大殿。)
小吉春:你听我心还在突突地跳!
民儿:哎呀妈呀!我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儿了!
(当时小吉春才上三年级,刚开始写作文,自幼受爷爷古诗词的影响,熟背唐诗三百首,所以就在当天回家后,睡在自家的土坑上,回想白天土庙的事,还是心有些余悸,但他灵机一动,拿起笔来,马上把白天看到的情景和不平静的心情,从被窝里爬出来,赶忙把打好的腹稿一股脑写出来。)
玉皇后土庙
庙院办学校,儿童偷偷瞧。
头戴珠冠帽,身穿九法袍。
总管三界事,天王由他调。
两边凶神站,吓得娃跑掉。
小吉春把自己写好的诗给爷爷看,爷爷仔细地端详几遍后,摸着小吉春的光头,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好!好!我孙子也有感可发了。写出诗来了!
2、顶替父亲去西山放羊白天。
(小吉春父亲承担生产队上长年放羊工作,不管刮风下雨,父亲都要去山上放羊,艰苦劳累,还要有责任心,小吉春上学期间,每逢星期六中午回家,下午和星期日上午时间,都是顶替父亲去西山放羊。小吉春放羊时,从家里拿着鞭子、书本、镢斧,绳子、到饲养室的羊圈里,赶出几十头羊,就朝西山走去。放羊、砍柴、看书。村子里,邻居,都夸小吉春是个懂事,勤快的好娃。)
春天,小吉春吃完早饭:爸,妈,我去放羊了!
妈妈:春儿带上馍和水!
小吉春:我吃饱了不用带了。
爸爸:春儿,放羊要把羊赶到安全草茂盛的山坡,砍一捆柴回来。
妈妈:春儿带上水,柴不要砍太多,别把我儿压坏了。
爸爸:春儿砍柴少砍,背点就回来。
小吉春:知道了。
小吉春沿村路走到村口,看到张伯李娘王妈,小吉春一边赶着羊,一边问候他们好!
张伯:吉春小娃懂事勤快一放学就帮助家里干活。
李娘:好娃!
王妈:真是好娃!
小吉春把羊赶到山坡上,春天,绿茸茸的苹坪上溢满春光的瞳孔,草叶上酣睡的露珠们快乐地探身相迎,草的香味吸引着羊儿成群地在吃美味佳肴!
(爸爸的嘱咐在小吉春耳边回响:不要吃着庄稼,草多的地方,安全的地方。)
采集野花往羊头上戴,折下垂柳拧成喇叭,再编柳冠戴在头上,他这样做是把自已伪装起来,让狼看不到自已。他开始砍柴,拿着镢斧绳子,找那些灌木七扭八歪的、一根一根砍下来捆好。拿出书刚要靠在柴捆看书时,突然发现北边跑来一只狼,要吃羊,小吉春机警地拾起镢头和鞭子,又用绳子绑成圈套,空中一阵‘猴拳飞舞,’凶恶的狼辨不清迷魂阵,竞夹着尾巴逃跑了。
小吉春放羊时担负着给家砍柴的任务,他知道每个羊都是各家的财富,他看好羊,让羊吃饱,吃好,还要保证羊的安全,一天他听到在放养到地震的裂缝内有羊“咩!咩!”叫,他还以为是自己队上的羊掉进去了,他立即查羊的个数,不差一只,正在这时,六队的放羊老汉来寻一只黑山羊。
小吉春:在裂缝内,直上直下如刀切,人是下不去的!老伯别难过!吸取教训吧!把羊赶到离裂缝远远的。
老伯叹口气:真倒霉!又得扣工分。
小吉春放羊,砍柴,也不忘学习看书,有时用树枝在地上画呀!写呀!他把自己的家乡西原村看作像个飞机,在地上画个大飞机,机身上画出学校,玉皇后土庙,大涝池,他家的方位。他又把西原看作是一条巨龙,他在地上画一条龙,尤其他看到司马迁的《史记》里写的英雄大禹,秦皇汉武,他充满着无限的遐想,他在地上画出龙的腾飞的画面。把大涝池画到地上像个聚宝盆,在他心目中,大涝池是一个聚宝盆,聚着兰天、聚着云彩、有太阳、星星和月亮,花朵和大树,聚着小鸟、蝴蝶和蜻蜓,又聚着小伙伴的张张笑脸。他和小伙伴们在大涝池里痛快地戏水,游泳,他和小伙伴说我很想把它抱回家!我知道抱不回家,我把它画在大地上,画在我的心上。西原村有句顺口溜“西原涝池,甘谷庙,留芳戏台四角跷。”
第五集中学
1、西庄中学初一乙班语文课白天
人物:班主任兼语文郭老师,男、35岁
学生吉春、男、15岁
学生男女若干人、15岁左右
地点:初一乙班教室、黑板、讲台、课桌若干
内容:语文课、老师板书
《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师首先介绍诗人生平,介绍完后解释道。)
同学们,你们听着,我讲这首诗,就要介绍诗人生平,作者将随着作品,便流传千古了!将来在坐的同学中如果有的成了诗人作家,那他也像王之涣这样流传千古了!让人敬仰;当个省长,没有政绩,历史上就不会留下他的名字,如果当个坏官,还要遗臭万年!
老师阐发,吉春有意,老师的话对吉春启发很大。下课后吉春跑到老师面前激动地:郭老师我不作官,我就要当个作家,像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那样写出新《史记》;像杜鹏程大作家那样写出新的《保卫延安》。
郭老师拍着吉春肩膀,鼓励:好!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努力一定能成功!
吉春:学生一定听老师教诲!实现作家梦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伟大的信念产生伟大的行动,从中学他就醉心于他所喜爱的作文,诗歌之中,他常常将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竞暗暗投寄给《陕西日报》、《陕西农民报》刊物去,虽然一封封退稿信寄回西庄中学,引起全校师生,特别是本班同学的窃窍私语,但他并不气馁,而是时刻记着编辑叔叔在信中热情洋溢的鼓励。坚持每天写作,练笔、练笔、再练笔,直到有一天,老师拿着一张《陕西日报》,在课堂兴奋地念吉春发表的处女作《绘新图》全班同学都为吉春高兴,吉春更是兴奋异常,如获至宝。
绘新图
翻开地图看全球,三分之二人民愁。
绘图只用红颜色,世界不红笔不收。
2、吉春参观烈士陵园白天。
人物:学校校工张师付、学生:吉春和四名同学。
学校校工卫师付:昨天我进城买东西,看到烈士陵园建成了,五一节正式开园了!
吉春:好!五一放假去逛小北京!
吉春约了四名同学,准备好了干粮和水,五一这天一大早,吉春和四名同学提了馍包和水,大步流星走了20里路,望见了赳赳寨金塔,他们走到金塔脚下还没开门。
同学李:我们在外面等着?
同学孙:走了这么急,要不先歇一会?
吉春:我们来了就要抓紧时间看看小北京,别把时间浪费了!
同学卫、梁:那你快说上哪去?
吉春:我们去南桥!我听爷爷讲过南桥故事!我真想亲眼看看!
大家:好!
吉舂和四位同学走在金城的青石板路上,两边的店铺还没开门,一色的红窗,红门,红墙、红灯笼,在往里走有新华书店,一个天桥百货商店,再往南走看到李闯王九间行宫,卖汽车票的汽车站。吉春和同学一路往南走着,不仃地看两边指着说着,十分高兴。
吉春:看!到南桥了。
五位花季少年像小鸟一样,哄着来到桥头的亭子下,都拿出馍吃起来。这时坐在亭子里有位老伯看着五位少年,你一言我一语,听他们互相问话。
老伯:听你们说话,你们不像是这城里娃,你们是在哪个学校上学?
吉春:老伯我们在西庄中学上学。今天五一节,趁放假我们搭伴逛小北京,第一站我们就来南桥。
同学梁:你们看这桥两侧石栏杆上还刻着人,手里拿着刀。
同学卫:不像刀,弓箭之类。
同学孙:他肯定是护兵。
同学李:是保卫桥的。
吉春:这桥修得很壮观,十个孔洞在水面映出多美!
老伯:孩子们,你们听说这桥的故事吗?
同学们:没听说过!
吉春:请老伯讲!
老伯:这桥叫毓秀桥,清朝嘉庆年间,刘乔南是韩城人,在贵州作巡抚期间给家乡韩城建的石桥,称为毓秀桥。在刘乔南80岁时,从贵州回韩城,走在他建的这座毓秀桥上,看到人行车过,心中十分高兴。这时走在身边的儿子说“爹,你坐在桥上,只要从每个人手中收一枚铜钱,也就享用不尽了!”第二天,刘乔南就把毓秀桥以三两银子卖给了县衙,防止儿子以后收老百姓的钱。
吉春:老伯讲刘乔南的故事让我们深受教育、造福于民的善举,他的大公无私的精神我们一定好好学习。谢谢大伯!
四位同学:谢谢大伯!
吉春:大伯再见!
四位同学齐喊:大伯再见!
(吉春和四位同学兴冲冲来到烈士陵园见大门早开,由于没来过陵园,顿觉园内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们连蹦带跳地上了台阶,这时有一个小男孩走上台阶,回头和刚上台阶的爸爸喊)
小男孩:八十一个台阶!
爸爸:八十一个台阶象征八一建军节!
吉春和四位同学对视知道81个台阶象征八一建军节!
当走到二层爸爸问小男孩
爸爸:二层有多少台阶?
小男孩:34个台阶!
爸爸:二层有三十四个台阶,称三四台阶,寓意韩城解放为3月14日。
吉春:叔叔听您讲每层的阶数还有寓意呢?
叔叔(爸爸):对呀!你们看二层建立了烈士纪念馆!主要是弘扬烈士精神书画展室。(随着叔叔的讲解指引,吉春和四位同学在仔细地听,参观。当他们走到了第三层时)
吉春:叔叔这第三层分四级,每级八个台,共三十二个台阶,这寓意是什么?
叔叔:这层称四八台阶。表示韩城四八年第二次解放,你们看这层上面矗立着历史纪念碑!(吉春领着小弟弟和四位同学跟着叔叔走向四层。)
吉春:叔叔这第四层是四十七个台阶。
叔叔:四层是四十七个台阶,称四七台,示意韩城于四七年第一次解放。你们看这东西两侧为东陵,西陵,为烈士的安葬之处。
(他们走向陵园的最高处)
叔叔:这是陵园烈士纪念二馆,这里陈列着317名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西藏平叛、中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献身的烈士遗像和生平事迹。
吉春:看这位是王作栋烈士,这位是统辉烈士!缅怀革命先烈,抛头胪,洒热血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让我们深深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用实际行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们艰苦奋斗的精神,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做出自己的贡献!
叔叔:说的太好了!你们是那个学校的?
吉春:西庄中学的!叔叔您讲的太好了!给我们上了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谢谢!
(他们边说边走出烈士纪念馆,来到金塔最高点远眺)
叔叔:看!西边象山,狮山苍翠;看南边噱水河银带一直铺到芝川口,与黄河相连,司马庙隐约可望;看城东五星塔如五指排列,文庙古柏参天,金碧辉煌;看宝塔北边平原展展,可达到龙门古渡。
吉春:叔叔我们来小北京没白来,遇到您我们学了很多知识!谢谢您!小弟弟再见!
叔叔,小弟弟:再见!大哥哥再见!
吉春:小北京太美了!
四个同学:那大北京呢?
吉春:那当然更美了!
四位同学喊:更美!更美!
(少年们的喊声回应在金塔上空。)
3.深山白天。
(在弯弯曲曲的险要山梁上,一老一少在蠕动着。光秃秃的群山,枣刺和节梢枯死了,白草干得可以用洋火点着。都到惊蜇了,百草的芽儿,还贴在地皮上,看不见一点春天的气息。这老年人,背有点驼,穿着黑色粗布破棉袄,身上压着一副担子,担子两头是捆扎好的瓷器货和棉花,从外边看只能看清两边扣着的和面盆。他小心翼翼地走在这羊肠石子的小道上,生怕碰打了瓷货。他艰难地喘着粗气,还不仃地对儿子念叨:)
父亲:唉!这旱灾真宽啊!连这山里都旱成不毛之地了。民国十八年年馑,虽说天旱九州,也还收了这深山的寺塔、柳沟呀!
(这少年清瘦白嫩的脸上,已经汗珠挂满了,他用袄袖子擦了一下脸上的汗,把脊背上背的棉花包袱往肩上掂了掂,两只手拉紧肩上的棍子,听着父亲的话,不言不语地爬着山路。看起来,背上的包袱很大,其实很轻,才四、五斤棉花。这老汉是吉银禄,这少年是吉春,他现在还是中学生,命运的磨难就过早地向他袭来,也许是天要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磨练磨练他的意志。)
父亲:这山梁我们已走40多里啦,到了龙风山脑了,这里没有人家,只有石佛洞大大小小的石佛,不吃也不喝地坐在石洞里闭目养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