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四季的故事】海纳百川 式大仁之怀(散文)

编辑推荐 【晓荷·四季的故事】海纳百川 式大仁之怀(散文)


作者:心梦王水 举人,3465.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03发表时间:2018-02-23 19:19:04


   ——《仁,舟山历史文化的核心元素》补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禁烟英雄林则徐的一副自勉联的上句。八个字含义丰富,告诉我们,人像大海能容纳无数江河水一样的胸襟宽广,以容纳和融合来形成超常大气。
   而作为千岛之城的舟山,大海博大的胸怀就在面前。舟山的历史文化,地域的环境和特点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节点。外来的输入文化是舟山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容纳各种外来输入的文化,使之与本土文化有机融合,这是舟山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总体趋势。而包容正是仁的一种具体体现。古语曰:心和者仁,仁者包容万物。的确,包容是一种善的力量,源自人心的善良、仁爱与慈悲。尊人者人尊,容人者人容。这样方能促进和谐,增进友善,推动事业的发展,方能成就大业。
  
   一、包容失败是一种仁的胸怀
   舟山群岛有着两方面地域环境的影响,一个是大海,一个是岛屿。海内百川有容乃大,这是大海的特色;而独立、封闭、固守,则是岛屿的特点。大海的博大,岛屿的狭小,形成了舟山地域环境的一个矛盾。所以舟山的本土文化往往具有二重性,即容他性与排他性的此消彼长。所以消除狭窄和偏见,放开眼量和胸怀,以大海的博大迎候各种人流,接纳各方意见,以岛山的坚定,挚守人生和事业的底线,使之有机揉合。这应该是富有地域特色的群岛精神。
   回溯舟山历史,也许有有人会说,来舟山的,都是败国之君,徐偃王、夫差,宋高宗、清鲁监国……舟山地处海之一偶,从来都是末世朝代君王遗臣流落之所,只有没落之境,只有伤感悲情,哪来博大之感,何有兴旺之色,怎生发达之景?是的,历史实情客观存在,如果按照“成者为王败者寇”成败论来看,那自然只能得到这样的悲观结论。如果换一种眼光,换一个视角,那可能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收获。当然失败,常常为人所不屑。而包容失败,需要更大的仁怀,更深远的目光。如对李煜,按成败论来说,他是一个亡国之君,不值一提;然而从文学角度来看,那他就是成功的文人,一个伟大的词人,开创了“词”的新境界,使词登上大雅之堂,无愧于“千古词帝”的称号。有包容心境,就能接纳失败,也能认知成功。
   而且失败里面也有着更多的意味更多的内在。徐偃王避退舟山,张扬了仁的旗帜。夫差贬发舟山,留下吴榭警后人。宋高宗避难舟山,寻时机开启了南宋王朝新起点。清鲁王部守舟山,军民碧血谱写忠贞青史。1934年著名教育教育者黄炎培来舟山,游历当时的定海公园和参观了成仁祠后,他感到那青苔累累、巨石复压的宫井,那挺立高耸的雪交亭,那依然繁茂的梅树,记录的是一分职责,宣示的是一种气节,呈现的是一腔忠贞,凝聚的是一种以死抗争的不屈精神。这一万八千多臣民如此节烈,如此忠义,实在可歌可泣。黄炎培联系当时现状,深感中国正需要这忠贞爱国之心,节烈不屈之志,雄浑浩然之气……来捍卫祖国的,抗击敌寇。于是他回沪后,作诗赠给舟山中学诸公,诗中说“道旁宫井埋青草。三百年来碧血新,谢山一记犹堪考。雪交亭前梅树肥,成仁祠外风满旌……诸生投袂起,与子同仇雪此耻。”他还与成仁祠主管孙尔瓒书信交往详细了解这段历史,并慨然应允《重编定海成仁祠备录》作序号召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而日寇侵占舟山后,毁宫井、雪交亭指令成仁祠,这正反衬了宫井、雪交亭的精神意义……
   其实舟山容纳了这么多具有特殊精神和代表的失败者,显示了大海的胸襟胸襟,也增加了舟山历史文化的色彩和意蕴。当年的沈毅校长正是以博大的爱心,包容之心,由同情共产党革命,到满腔热情地支持和帮助革命。是沈毅,延请杨之华来舟山宣传革命道理,使学生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启蒙教育;是沈毅,在国民党的白色恐怖时期,冒着生命危险,让在工运中被刺伤的林仲丹和患病的李求实(左联五烈士之一),转移到定海,安排疗伤养病;是沈毅,使金维映、杨志行、白萍洲等一批学生走上为穷苦人翻身解放的奋斗之路;是沈毅的支持,使中国共产党的定海独立支部正式成立,使女子学校成了共产党在定海的根据地,成为当时舟山革命的摇篮。
   百川归海,方成其大。大海传送给舟山的并不只是国君,还有流离失所的人们和各方人士,这才使得舟山的历史文化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角、多品味的,呈示“以仁”为轴心的辐射形态。
   放开眼量,放开思路,舟山历史文化那种包容的特质将会给我们更多现实的启迪。
  
   二、“一个世界自由贸易港”的记忆
   大海通五洋连四海,串联八方,成就浩瀚,营造博大。
   那柔和的滔滔东海碧水,围就1390个岛屿成为了一域,于是有了舟山群岛,有了千岛之城,有了群岛新区。
   那奔涌的东海大海涌向四面八方,三面八方也涌向东海,于是有了徐福求仙临蓬莱,有了陈棱出师驻衢山,有了鉴真东渡泊乘名,有了海上丝路中转站……而十六世纪的双屿港这个国际贸易自由港也是因海的通联悄然而生,勃然而繁。
   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明朝开始实施禁海徙民,于是舟山群岛多数海岛处于无政府管理的荒芜状态。这个空白就隐伏着自由发展的空间。1523年(明嘉靖二年),日本西海道大内氏使者宗设谦道与南海道细川氏使者瑞佐、宋素卿两个贸易使团在宁波发生史称“争贡事件”的使团争执,宗设谦道杀死了瑞佐,并趁机烧杀焚掠,杀备倭都指挥刘锦,掳指挥袁琏。为此,明朝廷罢撤了宁波、泉州、广州三地的市舶司,禁止国家间的朝贡贸易,日本商人从此走上以沿海荒废岛屿为基地的海上武装走私贸易之路。而六横、佛渡岛之间的双屿港因与宁波距离近,海上交通便利,避风锚泊条件良好等因素,这个空白就被日本人利用,成为首选贸易区域。1524年(明嘉靖三年),葡萄牙人在李光头、许栋、汪直等中国和日本海商的引导下,参与到双屿港的走私贸易之中。从此,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及日本、东南亚商人纷至沓来,在双屿港进行互市贸易,东南沿海粤、闽、浙、徽等商人也蜂拥而至,双屿港顿时成为多国贸易的自由港。是虽没有被认同但事实存在的最早的“自由港”,据查比世界公认最早的意大利热那亚湾的里南那自由港(公元1547年)还要早。于是,一艘艘坚固的货船满载着象牙、珍珠、犀角、香料和宝石驶进港口,又满载着华丽的丝绸、精美的瓷器和上好的茶叶缓缓驶出境外。双屿港发展持续长达20多年,被日本学者藤田丰八称为“16世纪的上海”。而双屿港的走私贸易活动繁荣,使舟山群岛进入西方人的视野。
   双屿港的出现,正是包容互利的繁荣,正是大海的胸襟和魄力的印证,也是舟山潜在发展空间的一次亮相。
   1548年,这个因海禁兴起的国际自由贸易中心,因明廷政治经济背景现状特定因素,由谢家血案事件引发,明朝廷派时任提督浙、闽海防军务,巡抚浙江的朱纨负责剿灭双屿事宜。四月七日夜间,朱纨调取福建福清水师380艘6000余人的兵力,由都指挥卢镗率领,成功突袭双屿港,大败武装海商,一把大火把双屿港焚烧殆尽。许多中国人、葡萄牙人以及葡萄牙人所带来的黑人,被官军或杀或擒。朱纨还命令填塞双屿港,驱散中外私商,一个国际自由贸易中心顿时被毁成废墟,在历史尘封中掩埋。双屿港似乎也在“抗倭”的历史演说中销声匿迹,在浪涛中流失曾经的热闹。禁绝和堵塞,这自然失去了包容,封闭了大海的博大,也就造成了一个港口的覆灭。初看看,似乎剿灭双屿是明朝廷消灭非法私贸区的重大胜利。但是,由此断送的友好贸易,切断了中西方的友好和互信交流的途径,100年前曾经郑和下西洋开创了远航的明朝,却与世界各国隔绝起来。
   历史是一个借鉴。双屿港正是一面历史的镜子。只有看到共性,包容差异,方能在这个世界占据一席之地。如果只是禁和堵,那将是自毁长城。
  
   三、黄氏父子以包容之心成就一代国学大师
   宽容是一种大度、一种涵养,一种境界。是对人对事,对任何事物都需要的心胸和眼界。做学问,同样离不开包容。因为只有包容,才能做好做大学问,才能作出高于别人的学说来。如果缺乏包容,囿于一家之言,那只能成为偏见,就无法有所突破。所以做学问也要“不拘一格,不定一尊,不守一隅”,这样才能实事求是,不断进取,方能作出成果。舟山紫微的黄氏父子,就是以这么包容之心,在今为定海区双桥镇的墩头村乡间民房中,成就一卷卷汉学巨著,成就了尖端的国学大师业绩。
   坚守孝道的黄式三自道光十四年(1834)母暴病而亡后,发誓不再应考,坚守岛城,守护父亲。在家里埋头读书。他广阅博览,无书不读。他说:“天假我一天,即读一日之书,以求其事。”他边读书边写作,以写作为乐,对《论语》、历代典章,《尚书》、《春秋》,《易》、《礼》,都作了深入研究。写了好多文章,《复礼说》《崇礼说》《约礼说》,著有《论语后案》20卷、《诗从说》1卷、《诗序说通》2卷、《诗传笺考》2卷、《春秋释》2卷、《周季编略》9卷、《儆居集说》4卷,总共著述有110卷。梁启超对黄式三的著作有很高的评价,说:“清一代经学,唯式三一人而已。”这是多么高的赞誉。这个成绩当然来自于他的学问包容。《春秋释》汇集了黄式三研究《春秋》学的心得与发现。黄式三肯定《左传》解经,主张经传一体,认为《春秋》经意必托《传》载而明。他肯定《左传》五十“凡例”,视为通经之桥梁,不可轻弃。但他却不守门户之见,开放存疑,审慎持中,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春秋释》就有了更加科学全面的见解。《论语后案》娴熟地运用文献考据之法,还原《论语》文句、义理的原貌,使《论语》与四部文献互证。这种多向拓开的学术方法,使所得结论既能自圆其说,且多发前人之所未发,颇具新意,成为浙东学术史上承先启后的重要著述。他培养的弟子,继承他的传统,阐扬黄氏“不分汉宋”的学术理念,在经学史上有重要影响。“不分汉宋”打破学术派系,全面研究,这就是黄氏成功的包容之法。
   黄氏三的第三子黄以周自幼从父教,以传道明经为已任。黄以周在江苏南菁书院主讲15年之久,又兼课宁波府辨志精舍诗生经,当时江南有许多学者出在他门下。黄以周专力治经,尤精于“三礼”,博大精深,博采汉唐至清有关“三礼”之经注、杂记,对于古代礼制、学校、封国、田赋、乐律、刑法、名物乃至占卜等,详加考核,作出说解,体大精思,为晚清《礼》经研究之冠冕。”支伟成《清代朴学大师列传》评论黄以周说:“先生为学,不拘汉宋门户,体亭林“经学即理学”之训,上追孔门之遗言。说《易》,综举辞变象古,于郑、王无所偏执。《诗》多宗序。……”
   仁心成就了黄氏父子孝、礼之品行,包容之心,成就了黄氏父子们的学术高峰。
   舟山的历史文化生动真切地证明,一个讲宽容的民族,才是有前途的民族;一个多包容的地域,一定会繁荣。因为包容更能昭示其博大胸怀、仁爱之心与为政之德,更能增强其凝聚力、向心力与号召力。包容是一种精神的凝结,是人品中善良的升华,是人性至美的沉淀。学会包容是处世的需要,是成就事业的需要.是学术研究的需要。容事、容人,容纳天地万物,也容下自己。请时时记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共 439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详细地介绍了舟山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舟山独特的地理环境所诠释的真正意蕴。舟山的特色是大海和岛屿,正如文中所言,大海和岛屿从本意而言,似乎是矛盾的,本文则进行了深入地诠释,引用了许多史册,让大家真正了解到了舟山的本土文化。阐述了舟山历史文化的核心是“仁”!让更多人对于舟山有了深厚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传递了中华传统的美德,具有一定的正能量,佳作倾情赏阅!【编辑:叶华君】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2-23 19:20:36
  本文引古论今,详细地阐述了舟山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告诉大家做人的根本,让更多人对于舟山有了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传递了中华民族精神!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8-02-23 19:22:12
  问好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祝老师新春快乐,万事如意,文笔丰盈!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2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18-02-24 12:10:34
  谢谢 编辑辛苦了!点评很到位。祝新春愉快,,幸福美满!
3 楼        文友:张福洲        2018-02-23 22:58:54
  学会包容,是处世的需要,是成就事业的需要.是学术研究的需要。容事、容人,容纳天地万物,也容下自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欣赏老师佳作!期待更多精彩!点赞了!
命运如写作,可以去修改。
回复3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18-02-24 12:09:28
  谢谢鼓励支持。新春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4 楼        文友:态珍        2018-02-24 11:28:54
  欣赏文友佳作,祝新春快乐!
回复4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18-02-24 12:08:45
  谢谢鼓励支持。祝新春事事遂心!
5 楼        文友:何叶        2018-02-24 11:40:52
  一篇优秀之作,给赞。
何叶
回复5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18-02-24 12:07:29
  谢谢鼓励 新年如意
6 楼        文友:心梦王水        2018-02-24 12:19:10
  作为国家战略的舟山群岛奸耍进入了新的阶段。二承接舟山的历史文化底蕴,继往开来,那是一个意义深远的的进程,是文化自信的必要。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