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一】浅谈民俗“七不出,八不归”(随笔·家园)
民间有语“七不出,八不归”,因此有人理解为初七不能出门,初八不能回家,更有人将十七、十八,二十七、二十八都算了进去。因理解有误,致使许多度假期满外出务工的朋友们延误了返程归期,严重者甚至丢掉了年前谋好的工作,让人叹息。
每年春节过后,候鸟般的外出务工亲友纷纷告别父母、兄弟、儿女,踏上外出谋生的行程。向往美好生活,外出打拼,给在乡的亲人们一个幸福的未来,这没有错,也是政策鼓励的,但有许多人因情感羁绊,初六前舍不得走,初七又怕走,就因民俗有语,害怕不听祖宗言,一年赚不到钱,硬拖过几天再外出,耽误了工期不说,有时就失去了熟悉且满意的工作,令人唏嘘。
“七不出,八不归”的说法来源于土家族①:禁忌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这种文化又因地域、民族的差异各自不同,深处内陆的土家族生产生活中的禁忌便是其中的一个缩影。土家族也是一个强悍的民族,“七不出,八不进”就是先民们为了图生存自立自强,留下的自然规则。
其实“七不出,八不归”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
先说说“七不出”。笔者经过考证,古人说的“七不出”是指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这七件事是指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过去出门的人往往是当家人,是一家的主心骨,因此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这道出先人们考虑出门前必须安顿好家庭的重要,就是家庭的安定观。其实这不难理解,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能常年解决好以上“七件事”并非易事,要么家里有田有地,即“富农或地主”,要么是社会的“统治阶层”,老百姓多生活在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线上,所以常年不可能外出,终身处在遭受奴役和压迫的状态中。到了1949年解放了,毛主席领导的共产党为我们老百姓打下了革命江山,人人有土地,家家有饭吃,老百姓真正当家作主人了,才长久地解决好了开门“七件事”。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吹开了家家户户的富裕之门,我们大家可以自由地走出去,经商、务工、开工厂、办公司、做电商等等,老百姓腰包真正地鼓起来了,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富裕了,社会和谐稳定,国家日益强大,哪还有“七不出”之说呢?
再谈谈“八不归”。“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违犯了任何一条,都是对不起祖宗,都无脸面对家人。总结“八不归”的要意就是社会稳定观。做好这八件事就是我们当下提倡的要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实现“中国梦”。“八不归”这话靠谱,是先辈留下的精华,是传统的“家风、家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代”时期倍加推崇,是中华民族“撸起袖子加油干,让世界人民都点赞”的基石。远的不说,我们生活在尧乡大地上,这块土地上就出现了一代先贤周馥周先生。周馥(1837~1921.9.22),字玉山,号兰溪,谥悫慎。安徽至德(今安徽东至)人。他是晚清洋务派代表人物,原是一介书生,因字写得好被李鸿章赏识,逐步成为封疆大吏的。但令人称奇的是他身处外乡的子孙们,个个都是一时俊杰,而且成名的领域还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经商的有儿子周学熙,他和当时的状元企业家张謇齐名,有“南张北周”之称。而周馥的孙辈中既有著名实业家、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周叔弢,也有中国佛学研究三大家之一的周叔迦,还有中国数学会创始人之一的周达等等。到了曾孙辈,有一代史学名家周一良;20世纪世界代数几何学的代表人物周炜良;发现了70多个植物新物种的周以良等等。经查证,发现子孙后代中这个“家”实在太多了,什么生物学家,医学家,翻译家,收藏家,历史学家,建筑设计专家,地质学家,戏曲学家,火箭学家,等等,真的是百花齐放啊!这位晚清的股肱大臣在晚年著有《负暄闲语》传给后代,书里集中了周馥最重要的教育思想,分别从读书、处事、待人、治家、延师等十二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要求,以此来约束后世子孙的行为。用现代语言解读该书,书中贯穿了“八不归”思想,既不能违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难怪这样一个大家族,能够打破世俗“富不过三代”的魔咒,这不单单是子孙个人能力的问题,究其原因《负暄闲语》作为治家宝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县当代文化前辈王庆云老先生在世时对周馥家世家风有很深的研究,他说“周馥是晚清的封疆大吏,他从青年时代投军从戎后,就把其家族带出了安徽东至纸坑山,逐步走向江苏、浙江、山东、河北等沿海一线,在20世纪上半期,以天津和上海为基地,形成了庞大的实业型家族。到了20世纪下半叶,又以北京为中心,进而走向世界,形成了一个文理并重,中西交汇,百花齐放式的学术大家族,足足风光了一百多年。在老太爷周馥之后,周家的能人如长江之浪,前后辉映,灿若群星。在第二代人中,周学熙是北方民族工业的奠基人,被人们誉为‘红顶商人’,‘北国工业巨子’,其兄周学海‘不为良相,当为良医’,为我国的医学事业作出了贡献。在第三代人中,有周今觉、周叔韬、周志俊这样的儒商;在第四、第五代人中,涌现了一大批专家学者,诸如周一良、周煦良、周绍良等,以及‘启’字辈子中的周启成、周启昆、周启乾、周启鸣、周启晋等。不仅如此,这个家族还诞生过几位闻名全国的‘大王’,如邮票大王周今觉,戏单大王周志辅,古墨大王周绍良。至于周叔韬先生的藏书与捐书,人们虽然不以‘大王’相称,然其规模与影响,甚至比‘大王’更加高远,尤其是他的人格风范,至今为世人所景仰。周馥后人,现有几百人众,大多散居在天津、青岛、北京、上海、安徽及海外各地。一百多年来,他们上承下继,共同演绎了一个从书生而官宦,从官宦而实业,又从实业到书生的安徽大宅门的生活轨迹,其间没有一个人在汹涌澎湃的历史潮流中走向反面,他们对家乡的经济建设,甚至对整个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他们心系国家的建设和振兴,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各自的多彩人生。”周氏子孙真可谓人人皆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上对得起天、下对得起地、中间对得起祖宗。可见“八不归”思想是何等重要,就像“水能载舟,水也能覆舟”一个道理。这就要求大家在异地他乡谋生、发展、干事业,要时刻想到自已是尧舜之乡的人,是受过“禅让制”②德育教化的,为人处世要讲规矩、品行和修养,多为家乡添彩,多为家人争光,即便做不到“周家门庭”,也争做以“德”传家、传世之人。这就是“八不归”的要义所在。
综上,民俗留下的“七不出,八不归”是传世良言,是先辈总结出的家庭安定观+社会稳定观=社会和谐观,虽然“七不出”的问题早已基本解决了,就是遭遇料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也还有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帮你走出“七不出”的窘境。“八不归”让人励志,教人向善,孝老爱幼,实在做事,清白做人。“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家都安定,奉公守法创事业,社会必稳定。总之,只要能正确理解老祖宗留下的意思,不耽误发家致富、发奋图强、振兴乡村的机会,便可皆大欢喜,和谐八方。
注:①《土家族禁忌文化研究》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011;
②尧舜时期的“禅让制”。安徽省池州市东至县内的大历山又名舜耕山,山上有舜耕地、有尧亭等,山下有“留驾湾”。县城城关镇叫尧渡镇,流经县城边的河流叫尧渡河。据传尧帝当年千里来此地访舜,认为舜有才有德,很贤能,后实现了“禅让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