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年】用ID做些有限度的猜想其实是有学理依据的(随笔) ——兼论音尘绝ID的分析
当年杨修听到曹操用鸡肋做口令,就知道大军要撤了,当即收拾行装。他是怎么知道要撤军的呢,还不是鸡肋这两个字嘛。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徘徊一阵总是要丢弃的。
另外中国文字的产生都浸透了汉民族的生存历程,它的形式和特点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中国古代就有拆字法,测字先生可以单凭问询人的一个字就能分解对方的人生,并探知祸福。虽然玄而又玄,却是民族生存过程里很多经验的累积。易经是中国文化中最智慧的一种,通过一定的卦象,能够推理人生。说得再远点,甲古文就是在龟甲上刻字,记录的是烧裂龟甲显出纹路的走向去预测事情的发展。
潜意识暴露了人生的许多弱点,在自我状态下的人其实无法知道自己本我的潜在要求的。如果说佛罗伊德的《梦的解析》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凭什么说两千多年前的《周公解梦》不是逻辑推演的杰作呢。做梦千变万化,都可以寻着一定的线索得到人生的解答探知人生的秘密。
ID好就好在一般是自己选取的,这和有意还是无意无关。选择此而不选择彼,一定有它独特的意义。对于文化大的氛围的感知,每个人相差无几。所以才真的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只是同样一本书,有念得好的,也有念得坏的。个人修养不同,做出的判断难免有参差。为什么要认为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纯粹感悟而已。
音尘绝ID的分析
其实对于音尘绝这个ID后面的人的了解还是极其有限的,从版面能接触到的文本看依然让我感觉一头雾水,比如说其在众多论坛驰骋风云的传说究竟到了一种怎样的程度,比如说她与散仙的暧昧往来究竟是种作秀还是一种发自心底的向往,比如说她的点染推拿与火上加油的绝技还能拓展到一个怎样的地步,这些都还表面呈现扑朔迷离而探询之路却又令人意犹未尽。话说回来,隔屏之间许多细微的情愫难以情猜,我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她,她所见的也未必就是真实的我。既然真要对ID做一个分析,这个分析自然是技术层面的。中文ID的文化信息含量惊人的丰富,我能做到的仅是客观提取,如此而已。
这个ID的特点在于看似冷漠却能包涵幽婉的深情,在游戏面具的后面多了一块可以任意施展的自由空间。女人玩味此间的意味与智慧,通过这样一个ID能比较清晰的表现出来。音尘绝,绝音尘。推测ID主人的想法是,将自己与尘世有所隔断,在心域内能营建一个可以存放寄托的地方,哪怕这样的寄托很卑微,但只要有,心就能比较宁静。音尘绝处,梦在何方?在大众的人流里,更多的时候是看不到自己的,而在一个绝弃喧嚣的地方,则很自然地突显出自我的存在。一份冷傲的情怀也许藏得很深,深到自己也想否认。但不能否认的还有对青春与爱的徘徊,留恋与纪念。之所以有所隔阻,是因为无法真正得到。之所以音信全无,是因为在纪念和忘却之间还无法做一个单一的选择。
击节的行板,低婉的吟唱。古典词境里缓缓走出来才子佳人。也许是古典韵致太诱人的招摇让现代生活黯然失色,所以她才在一个并不起眼的ID里倾注了太多遥远幻想。任何事情超脱一个时代不可能,但有可能的是可以让精神的寄托飘渺得更高远一些。李白在《忆秦娥》中深情吟唱:“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好个“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萧声响起,楼影月明,梦锁清秋,而此刻的秦娥无语泪先流。故事无法重复,角色却能置换。现代文本里读不出的感慨,谁又能说它不出现在你偶然又无意的一次自我回顾中呢?
音尘绝三个字的本意是什么?答曰:音信断绝。何以使然?主客观环境也。何谓音?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宮商角徵羽,声;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从言含一。说音尘绝是个有心人,有节于外,此非虚妄。音下为日,日,实也。完全而不亏;尘,堂上麟趾也;绝,色之修饰也。说音尘绝是个实在人,但内外兼修,有声有色,是有ID根据的。从字面上看,音尘绝是个很感性的人,当断则断,爱恨分明。但往比较深刻的意义上讲,则在情感上阴郁沉重,颇有压抑之感。
音尘绝的丰富与细腻还表现在音信绝而情不绝。她的挂虑蛮多,但思绪清晰,对周遭事物照顾周全。所谓“音尘绝,情难却”,是也。
尤其对ID音尘绝的分解与论定,有文化的感知,有个性修养的揣摩,情猜大胆,又符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