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丹枫】李自成行宫游记(散文)
不管是少年时代看过的姚雪垠长篇小说《李自成》,还是青年时代学过的郭沫若叙事性散文《甲申三百年祭》,对一代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都有过非常深刻的印象。来到陕北李自成的家乡工作都快两年了,却因工作原因一直抽不出时间去看看李自成行宫。
前日的一个周末下午,我专程去了一趟李自成行宫,领略了一次这位农民起义领袖在他建立大顺政权后修建的这座雄伟壮观的行宫,同时更深刻的感悟了他那惊天动地但却悲壮惋惜的一生。
从米脂火车站下车,向南2.5公里便是米脂县城。沿着石板铺成的古老街道步出米脂县城北门,眼前便会出现一座雄奇挺拔的山峰,此山名叫盘龙山。而李自成行宫就坐落在这盘龙山上。
站在李自成行宫前的广场上,首先看到是一个威武雄壮、精雕细刻的巨大石牌坊,“盘龙圣景”四个篆刻大字很醒目地镌刻在门盈正中。牌坊之后10米左右,便是一个弓形的字碑,碑檐上方有毛泽东题写的“大顺帝李自成将军”的草书字样,下方便是对李自成将军的评价。而字碑上方最显眼的就是李自成骑马挥刀的威武雄姿了。那腾空而起的骏马,那刺破长空的战刀,那凝视远方的炯炯目光,无不显示出一副英武果干的凛然之气。
行宫虽未登,敬佩仰慕之情便陡然而生。
放眼北望,整个行宫蔚为壮观。其结构之奇妙,布局之严谨,风格之别致,堪称土木建筑和园林风貌之胜地。
行宫依山势起伏修建,一幢幢楼台叠峙,亭殿交错,如巨龙盘卧,从山脚下直上山巅。
行宫外环以灰色砖墙,典雅、庄严,不禁使人心旷神怡,暗暗称绝。
山脚下的八卦亭,凌空欲飞,一颗硕大的国冠像宝珠一样地嵌在中央,照耀八方。八卦亭的对面是一座乐楼。乐楼背面直立,前呈弓形,下由四柱支撑,在建筑结构上很是别致,给人一种劲秀的感觉。厢楼在乐楼两旁,排列有序。这几处建筑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小天地。
八卦亭的东面,有一条陡峭的石阶,顺着台阶爬上去,是个类似城门的拱形门洞,宽约六尺,纵深有两丈余,洞口出处又有不高的陡峭台阶。两旁设有箭楼,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入之势。进了箭楼,有两根冲天而起的旗杆立于当中。过了旗杆,又是一条陡峭的石阶,好像是从山上直甩下来的一条云梯,雾气缭绕,直通天际。登上石阶,进入“二天门”,蓦然抬头,眼前便豁然开朗,一座座凌空欲飞的主建筑群便展现眼前。只见玉皇阁凌空而起,启祥殿、兆庆宫以及钟、鼓二楼富丽堂皇,错落有致,规模宏大。尤其是启祥、兆庆两座正殿十分庄严,廊腰漫回,画梁雕栋,金碧辉煌。
环顾四周,扶栏眺望,觉得这行宫所建之山确非一般。东傍饮马河,南眺文屏山,西临无定河,北依印台山。所有建筑自上而下依形就势,气势恢宏,雄伟壮观。难怪当年李自成侄子李过来此修建行宫,一眼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也难怪李自成回乡后看到所建行宫地势雄伟,巍峨庄严,心中十分欢喜,遂赐名此山为“盘龙山”。
在导游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李自成文物陈列馆。说是陈列馆,实际就是张贴着各种有关李自成起义过程的字画和文字记录。在导游详细而流利的介绍下,我们重温了李自成辉煌而又悲壮的一生。以至于使我站在李自成的塑像前久久不忍离开。
是呀,这个从小以放牧为业,出身贫苦农民家庭的陕西米脂李继迁寨人。在家乡连年发生灾荒,当地官吏又不断向农民增加赋税和徭役,农民生活苦不堪言,致使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情况下,李自成揭竿而起,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运动。经过十四年艰苦卓绝的征战,终于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然而,由于统治集团自身的腐败和分裂,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断送了这一来之不易的胜利果实,确实令人十分惋惜,其历史教训十分深刻。对此,毛泽东曾指出:“吾国自秦以来二千余年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的是农民战争。大顺帝李自成将军所领导的农民战争,就是两千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
正因为李自成是陕北人的光荣,中华民族的骄傲。多少年来,陕北人尤其是米脂人,把对李自成的怀念之情化成了对其行宫的重点保护和对这一富有园林风貌的游览胜地大力宣传。
走出李自成行宫,乘上回单位的列车。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我为这位农民起义领袖在夺取政权后怎么巩固政权设计了很多方案,也提出了很多的“假如”。但历史终归是历史,他悲壮的一生已载史册,不可更改。
我们这些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共产党人,只有永远记住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之时,毛泽东向全党推荐郭沫若写的《甲申三百年祭》时告诫全党的那句话:“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就是对这位农民起义领袖的不胜敬重和最好怀念。
我们也只有永远记住毛泽东和他的共产党人在进驻北京,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时说的那句话:“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决不当李自成。”就是对这一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运动从辉煌到失败的最好总结和深刻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