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云】讲纱厂话的人(散文)
【编者按】在湘西雪峰山下沅水河畔黔阳县一个叫作“安江”的镇子里,除了原住民的安江话以外,一多半的人却操一口与当地语音不同的发音。只因为他们都是同一间纱厂的工人或者家属,那一口好听易懂的语言就被当地人称作了“纱厂话”。工厂上世纪初建在省城长沙,1938年9月,小日本入侵湖南,省政府即下令该厂迁到安江镇。从省城迁来的讲“纱厂话”的工人阶级很快融入当地,与老百姓十分友好。讲纱厂话的女人是这个镇里最靓丽的风景,讲纱厂话的男人疼老婆,爱家人,吃苦耐劳有担当。讲纱厂话的人性情开朗热爱生活,通情达礼还十分执着。作者用细致的笔墨回忆了那个特定时代的一段历史,一代纱厂人的生活。如今,纱厂不复存在,可纱厂话作为一种情愫依然相传。只要听到这种亲切的乡音,他乡遇故知的亲情便油然而生。感谢作者将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缅怀它。【编辑:莫道不销魂】
回复1 楼 文友:退休翁 2018-03-05 18:31:19
谢老师快速放行!我正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那间厂工作了八年。
2 楼 文友:退休翁 2018-03-05 18:29:02
为编辑老师快速回应点赞!老头敬礼了!
4 楼 文友:逆水三千 2018-03-06 22:13:37
看了这篇文章我很激动,我爸爸我妈妈我爷爷奶奶都是在纱厂工作奋斗了一辈子退休的,我是安纺子弟幼儿园,安纺子弟小学毕业的,可是这充满回忆的地方已经变成居民小区了。说起这个学校,也只有纱厂人知道了。幼儿园也已经是现代化幼儿园,改名成安江幼儿园了。就连纱厂的子弟中学也变成洪江市第六中学了,现在也只剩一栋教学楼了。旁边都是现代化教学楼。小时候妈妈下早班都会给我在食堂买个豆沙面包回来吃,会带我去纱厂里面坐“碰碰车”去八角亭玩,到篮球场看打篮球比赛。还去厂里的礼堂里看节目,记忆犹新的还是爸爸参加的大合唱,妈妈有空晚上带我去工房里找同事玩,有男工房和女工房之分。逢年过节都会发很多东西。小时候盖的被子用的盆子和杯子都有纱厂的标签。那时候还有纱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会播好看的电视剧,我还会每天看半个小时的纱厂新闻。纱厂很大覆盖面很广,小时候去同学家也住的很远,有新八十户老八十户新工房还有什么四十五户等等,小学放学排路队回家,都是站两排一排是后卫门一排是前卫门。那时候每次放学回家在路上就会遇到好多骑单车走路的叔叔阿姨出来,现在真的是很怀念那样的画面。
回复4 楼 文友:退休翁 2018-03-07 22:16:03
你也是讲纱厂话的人了,握手。我敢说你爷爷奶奶我也许认识,因为我早就爷爷级了
5 楼 文友:退休翁 2018-03-09 22:50:36
短短几天,这篇散文阅读量接近9000,是被朋友转发后在此文中纱厂微信群中广为转发.我为讲纱厂话的人们点赞!该厂人才济济,希望大家投稿江山流云,祝福朋友!
6 楼 文友:退休翁 2019-10-16 23:01:13
这篇小文发岀已经一年多了,至今仍在被点击阅读和转发。为什么?是因为这间纱厂破产了,百年老厂,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这些熟悉的场景,喚醒他们对昔日辉煌的留恋。厂没了,人在,精神永存。我衷心为这些讲纱厂话的父老乡亲们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