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冰心】旷课背后的故事(随笔)
学生旷课,属重大违纪事件。在学生生命安全重于一切的今天,因旷课,引发的安全问题,更令学校、家长重视万分。对学生旷课问题的处理,向来都很严厉。重则开除,轻则也要班会点名批评,并作深刻检讨。
前天,初三学生睿华旷课一下午。班主任郝老师随与家长联系,但并未拨通电话,只好短信留言,心里十分着急。可到8点下晚自习时,睿华却在校门口等着郝老师,并有些羞涩地说了旷课实情。
原来父母离婚后,睿华与父亲奶奶一起生活,而父亲与奶奶因对睿华妈妈充满怨恨,坚决不允许睿华再去见妈妈。前天他在家吃完午饭,瞒着父亲和奶奶,与上小学六年级的弟弟一起骑车到离市区有20多公里的地方看望母亲。
郝老师相信孩子说的是真话,赞赏并原谅了他,告诉他以后若再产生这样的想法,要提前告诉老师,老师也会想法帮助他。
晚上父亲知道他旷课后,狠狠教训了一顿,但他始终没有给父亲说实话,他怕父亲知道实情后会更生气。但她想母亲,他宁愿被父亲误解和责骂,也要去看母亲。当晚,他在父亲敦促下,写了一封情辞恳切的保证书,后面还有其父签名,第二天早上交给了郝老师。
他这样写道:
因为一时糊涂,光想着去玩,没有去学校,我知道错了,请爸爸和奶奶原谅!我保证以后不再随意旷课了,也请老师原谅,再给我一次机会!
看着这份隐瞒真正旷课原因的保证书,郝老师心里很不是滋味。孩子与母亲的关系,怎能因为父母离异而断绝呢?孩子看望母亲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根本不需要隐瞒。如果这位父亲能站在孩子角度想问题,满足孩子正当合理的要求,孩子又怎会旷课呢?
睿华在升入初一时,学业成绩居班级前列,可自从父母离异后,学习成绩节节下滑,上课要么注意力不集中,兴奋地说闲话。要么困倦无力,懒懒地打瞌睡。但一直能按时到校,两年来从未出现过旷课现象。
父母离异孩子,是校园里更需要特别呵护的人群。面对这些本来就心绪不宁的孩子,教师的精心呵护是促使他们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这次睿华虽旷课了,但郝老师没有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其实同学们也都知道他去看母亲了,大家也都能理解他,这也是他在班级还能保持快乐活泼天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处于初中阶段的孩子,心智还未完全健全,缺少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喜欢凭感情做事。在这个阶段,若与其成长有关的某一方面出现了问题,大多都会影响并破坏孩子成长的心理环境,使得孩子对人生产生消极情绪和偏颇看法,而这些情绪和看法一旦形成,要想逆转,将会十分艰难。
对初中学生心理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外在因素主要有:家庭某一方面突然发生变故,以及家长不得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不恰当教育,以及不良校风、班风的影响;再有就是同学之间的不良习惯和相互伤害造成的影响。这些外因诱使内因,影响改变着这些孩子的心灵世界,甚至在一定时期还会发挥主导作用呢。
造成睿华学业成绩下降,以及这次旷课的主要原因则是:父母离异后,忽视了他的心理感受,不但没有及时抚平他的的心理创伤,而且导致他的幸福感缺失,安全感降低,心灵被灰心丧气的挫败感笼罩,于是以外在张扬掩饰内心的痛苦压抑。尤其当父亲不能满足他看望母亲的正当要求时,在他心中,看望母亲的愿望大于一切,此时他已顾及不了父亲的责罚和学校的纪律了,他愿为满足这一愿望而承受一切后果。最终导致他决定以旷课方式实现自身愿望。此时,在父亲责罚训斥下,教师和同学若再不给予理解和关心,便会对他造成更大伤害,甚至会以此为开端,把偶然旷课,发展为经常性旷课。
因此,若遇到学生旷课,尤其是第一次旷课,一定要听其申诉理由,即使是谎言,也要适当地给予善意的,充满希望和信任的期待,让孩子心中还未完全泯灭的善意和良知,因为你的信任而产生一丝悔意,产生一种被信任阳光温暖的感觉。并能在你的鼓励、激励下,萌生自律的内在动力。平时再多给予孩子一些关心关注,并给予一些看似无意却有意的扶持鼓励和引导,才有可能尽快帮助旷课孩子走出困境。如若不是这样,一味地照章办事,训斥、谩骂、责罚,也许会让偶然旷课,理直气壮地发展为“大不来了就这样”“破罐子破摔”的一旷到底现象。
在学校教育中,旷课实际上就是这个孩子所发出的,在某一方面出现重大问题的信号,怎样接收处理回应这一信号,则彰显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智慧!
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论:是纪律,就得严格遵守!纪律如钢铁,不管具体情况是什么,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比如在军队,说一就不能二。可学校教育的对象是未成年人,怎能用军事化管理来统一要求呢?比如:做完课间操,值周老师点评时,批评某班同学站队来迟,学生申诉:上节课老师拖堂了。值周老师说:迟到了还强调理由,再说,多站着受会儿冻!学生怨气冲天之余,会对老师产生怎样的看法呢?
教育要因材施教,教育方法要因人因时因事而异。这让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奖励违纪孩子四颗糖的故事。
陶行知在担任校长时,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被当即制止,并让其放学后到校长室等候处理。陶行知回到校长室,该生已在门口等候。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疑惑不安。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他说:“这第二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陶行知校长又掏出第三颗糖:“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该生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校长听后笑了,立刻掏出第四颗糖:“因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你一颗糖……我的糖分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教育家陶行知奖励犯错孩子四颗糖的故事启示我们:教育者既要对学生进行守规守纪教育,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更不应忽视违规违纪背后的问题,多角度看问题,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及时预以赞赏激励,让孩子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批评指责,守住了死的教条,泯灭了活的人性,使孩子脆弱的心灵再受到创伤。
郝老师从睿华旷课这件事中看到了睿华是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她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了以下三条:
与睿华父亲交流,建议多关注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要多关心关注睿华,多给予他一些鼓励和帮助,使他真正阳光快乐起来;不只要按纪律严格要求每个学生,还要多关注违纪背后的故事以及所潜伏的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根除违纪问题!
恭喜妹妹,喜获精品,恭喜,恭喜。问好妹妹,祝春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