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去桂林(散文)

精品 【流年】去桂林(散文)


作者:喻军 童生,775.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4847发表时间:2018-03-10 19:08:04

【流年】去桂林(散文)
  
   五
   桂林的溶洞,本想不提,因为本文着意于桂林山水,但其溶洞也属天下奇观,不写上几笔,恐欠完整;另外,张艺谋执导的“印象·刘三姐”大型露天表演,在某些元素的运用上似乎和溶洞奇观有异曲同工之处,一并做个背景记录。
   张艺谋是个玩色彩的高手,“印象·刘三姐”眩人眼目的就是色彩;而溶洞若无色彩灯光的打造则也出不来奇幻斑斓的效果。
   “印象·刘三姐”一个场子能容纳2000多人,票价不菲。我去的当晚下着瓢泼大雨,停车场挤满了车,检票口向每位观众发一件雨衣。只见白花花一片人群向露天梯形广场涌去,大多都是由导游举着队旗带进门的,可见此节目主要以外地游客为客户群。而这样的演出据说以后将会一天两场,可见火爆得很。我思忖名人效应恐怕是吸引眼球的主因,而作为旅游项目,游客是“受众”,旅行社早就为你提前安排好了游程,无需“刺激”,就消费了。
   像观看体育比赛一样,在几十排靠后的长条椅上对上座,湿漉漉的,只得垫上一层塑料纸,便坐了下去。演出在绵绵的夜雨中开场了,其实是借助真山真水的一角作为背景和舞台,然后充分运用音响、色彩、灯光之类的手段造成特殊的视觉效果,几座背景山在灯光的投射下显得隐隐绰绰。演员们踩在一排排船上,做出整齐划一的拉渔网似的舞蹈动作。著名的刘三姐对歌的调子就在时而璀璨时而朦胧的光影中划向了夜空。只见男一堆,女一堆,男问女答,或女问男答,当然是以歌作答。歌是先期录制的,演员们只需对口型即可。演出分成好几个章节,采用歌舞和水上体操般的形式,具体内容也说不上什么。印象最深的无非是色彩不停地变幻,或红得鲜亮,或蓝的迷离,或间歇性地一阵漆黑,典型的张艺谋式表述特征,和他的那些色调华丽、内容单薄的电影如出一辙。
   因我已预定了当晚桂林市区的酒店,且不想领受散场后人车喧涌的忙乱,况且从此地回桂林需两小时车程,就提前半小时左右退了场。
   等到了桂林的酒店,大堂里悬挂的时钟刚刚迈过了10:30分。
   溶洞里也充满了色彩,我去了两处,一是穿山岩,二是冠岩。
   若没有色彩灯光的营构,以及想必十分艰苦的人工修整和开凿,溶洞定然是进不得的,势必黑魆魆地狱般可怕的。但经过开发,就是奇幻若梦的所在了,所以曾作为《西游记》电视剧的取景地。
   穿山岩比起冠岩,规模和空间都逊色很多。穿山岩是从马路上走进去的,进入冠岩则须在滑道上自行操纵两人一部的电动车,时间长达15分钟左右。沿途可领略苍山秀色。入得洞内,就像进入了魔幻世界。由于洞窟巨大而构造复杂,可乘电梯观景,而神秘的地下河漂流是游览的重头项目之一。几个人坐一条船,慢悠悠地摇摆了进去,仿佛亲临一片混沌未开的地下泽国。周遭静悄悄,只听得船工的划桨和石缝中渗落的水滴声,一种原始的况味油然袭来。同船的游人仿佛为了打破这份无形的压抑和沉寂,竟大声地合唱起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歌声在恍若隔世的空间中产生了富有磁性的回荡。
   溶洞中灯光、色彩的效果是经过精心打造的,各种冷暖色调的巧妙组合,形成了对视觉的强烈冲击。绚烂、诡异、奇幻、神秘,从一景一地、高低错落的空间中反复切换、极尽变化之能事。而我所深感灵魂受触动的,并不是这些人工的附加和点缀,也不是那些根据石质地貌的特点而命名的景观。我在想,我们常挂在嘴边的几千年的历史,哪怕和溶洞中的一小块钟乳石比起来,都只能算作短暂的瞬间。它们的形成,何止千年?而是可用千万年、亿万年计。什么石笋、石花、石柱、石观音、石佛,都是地老天荒的伟大传奇。就拿冠岩中的那根通天的石花巨柱来说,所有进入这片景区的人,都会被它一下子抓住眼球:璀璨的色灯使它充满了迷幻感、崇高感和神圣感,以我目测,怕是有数十米之高。我问几位当地人此柱大概需多少年才能形成?无人作确切回答,但他们却启发我:这根石花巨柱每一百年只长出头发丝那么细的高度,你说需要多少年?我立刻惊讶不已了,瞪大了眼一遍遍仰视着它:伟大的开花石柱啊!永恒的象征!你这亿万年屹立不倒的石神!在你的面前,“历史”只能是一个抬不起头来的词,人类的文明史就像刚刚滑过你脚踝的一粒沙土,或者像时间大厦中刚刚打开的一道细细的窗缝。任何奢谈永恒的不自量力者都该闭嘴,任何伟大的功绩都停止你们的自我夸耀吧,因为和这根石柱比起来,这一切显得多么微不足道、转瞬即无存。
   站在你的面前我们只能仰望着你,而你的永恒之眼却根本看不见我们。你在这里站立了亿万年、孤独了亿万年、守望了亿万年、生长了亿万年。人的长命百岁只是你的一根“头发丝”,什么悠悠万古、上下千年,到你这里,都叫“弹指一挥间”!
  
   六
   如果不是一次商务会议的机缘,我的桂林之行怕是要延后若干年,甚至很多年。只不过,开会只用了一天时间,而我的桂林山水之游,却提前进行了数天。
   也去了古东瀑布、侗族村寨等处,前者壑幽林密,水瀑击石,有“刘三姐”站在河畔或船上与游客对歌一节,陡生情趣;后者体验民俗,兴致盎然。与别不同的是,侗族至今保留着“女尊男卑”的传统,女子是“娶”男人,而非嫁男人。男方婚前需到女方家里打长工三年,婚后搬进女家住。整个是“母系氏族”的社会结构。倒是她们打造的银器饰品,较吸引眼球,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向游客兜售。能在开放的时代下保持家族伦理的悠久传统,却也无法拒绝商业潮流的渗透。
   其实桂林可游可赏处极多,我只去了其中一小部分。说起来,还是那片山水、那份艺术与自然的交融之美,才是桂林的灵魂。
   看得出,桂林定位于旅游城市,市区没有工厂,经济尚不发达。我在旅行中发现,几乎每一处景点都有商贩设摊,推销各种物品,以食品和手工艺品居多。包括在饭店用餐时,冷不丁会有一名服务员向你介绍自产的辣椒之类,我也买了几瓶,回家一尝,味道真的不错。而阳朔西街,更呈现出一片兴旺的街市景象,店铺林立,人头攒动,建筑物也比市区的显得新潮些。据说有不少外籍人士在这里做生意,主要是开酒吧,其中有些人很是眷恋阳朔,已经迁家定居于此。
   桂林之于我,一半是现实的;一半是超现实的。现实的就是我所亲历的;超现实的,是流淌在诗画并渗透在人文历史中的。先说和桂林有渊源的一位明末清初的画家,他叫石涛,桂林人。这就不得不再一次提到靖江王府,和那个摇摇欲坠的朝代,以及那个充满血腥的杀戮之夜。
   石涛,原名朱若极。他的父亲就是最后一任靖江王朱亨嘉。
   崇祯皇帝上吊自杀后,皇朝名存实亡。福王朱由菘、唐王朱聿键相继称帝,鲁王朱以海在浙江绍兴称“监国”;还有一位亲王,就是远在广西的靖江王朱亨嘉,也自称“监国”,宣布对王朝遗产拥有监护权。在这乱世之中,有些事情实在令人匪夷所思,其中的曲折过程就不谈了。总之,最后是自家人唐王出兵攻打广西,靖江王府几乎遭到灭门之灾。朱亨嘉本人被活捉并被幽禁而死。作为朱亨嘉的唯一儿子,4岁的朱若极在一位小太监的舍命保护下得以脱逃,成为那个杀戮之夜的幸存者。以后他隐姓埋名,亡命天涯,为保全性命,10岁出家,法名初为超济,后改为原济,后来成为一代画僧。“石涛”是他诸多名号之一。
   若不是身逢改朝换代和内部残杀的不幸变故,石涛便是第十任靖江王。倘如此,就是中国绘画史的重大损失。石涛一辈子内心是痛苦和矛盾的,虽然他也曾干过曲意逢迎清朝的事,但我们似乎也不必太苛求于这个不幸的人。由于他的出身以及家族的灾难所导致的人生命运实在太悲剧化了,而且造成这种悲剧的直接责任人并非清朝,且当时他才4岁,实在承担不起更多的责任。有过这样一种遭际的人,却能自强不息,终成一代书画大家,这就很了不起了!在石涛心中,桂林定然不是甲天下的山水,而是永远挥之不去的噩梦。
   至于历代来过桂林或写过桂林的文人可谓数不胜数,著名的有:杜甫、韩愈、王昌龄、李商隐、柳宗元、李渤、褚遂良、张九龄、宋之问、黄庭坚、范成大、袁枚等人。其中有些人,或作为朝廷的贬官来此就任,或遭到朝廷的流放途经桂林。他们大多是中国文学史上耀眼的巨星。
   单从人文历史的丰富性和辐射力而言,广西当然不处于中国文化的核心区域。一些著名的文人虽然来了,其实也只是匆匆的过客。但当他们结束流放、重被启用、准备打点行装重返京城或家乡之时,一定会心生眷恋之情。此别已是永诀,唯一割舍不下的,还是那片如诗如画的山水:
   况乃佳山川,怡然傲潭石。
   ——王昌龄
   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李渤
   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
   ——李商隐
   峰攒入云树,深篁隐洞仙。
   ——宋之问
   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
   ——黄庭坚
   黄庭坚的这两句,又和画画有关了。李成、郭熙分别是五代、宋朝的山水大家。他们不在了,又有何人能为如此绝佳、宛若仙境的桂林山水写真传神呢?宋朝的黄庭坚不无担忧。表面上看,似乎他对同时代及后世画家能否画好桂林山水没有信心,但实际上,仍然是通过迂回的方式高度赞美桂林山水之美。
   而从未去过桂林的杜甫和韩愈,这两位诗文大家,也凭借自己的想象吟咏出了心中的桂林: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
   ——杜甫
   江做青罗带,心如碧玉簪。
   ——韩愈
   至少说明,在1000多年以前的唐朝,桂林山水的魅力,已经天下皆知、无人不晓了。
   虽然广西历史上也出过很多名人,包括一批赫赫有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和政治家、军事家,但从文化建树和桂林这个特定角度看,近代学者、教育家、翻译家、诗人马君武和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梁漱溟先生堪称杰出代表。他们都是桂林人。
   马君武先生,留德工学博士,精通英、日、德、法多国语言。是同盟会章程8位起草人之一,也是第一个翻译、出版达尔文《物种起源》的中国人,还翻译了拜伦、雨果、歌德等人的文学作品。辛亥革命后,曾担任教育总长等职,与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他也是广西大学的创办人。其一生性格刚烈,嫉恶如仇,个人命运起起落落,于1940年在故乡桂林去世。
   梁漱溟先生一生铮铮硬骨,致力于人生问题、社会问题(主要是乡村问题)的研究,学问思想、人格精神都堪称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史的一座高峰。他祖籍桂林,生于北京,其因要追溯到道光年间、其曾祖父梁宝书考中进士迁居京城所致。虽然梁漱溟先生一生主要生活在北京,总共只回过四次桂林,但他对故乡是极有感情的。比如,他一生不喜欢为人题字,但来自故乡的题字请求,却从不拒绝。特别是晚年,题字落款后总要盖一方“桂林梁氏”的印章;他曾对人说:“其实我是一个听得懂桂林话,但又不会说桂林话的桂林人”。他曾立下遗嘱,死后把骨灰葬于桂林。因其第三次来桂林时在漓江边的穿山一带住过较长时间,故最后落葬于穿山公园。我乘游览两江四湖前的间隙,去穿山公园拜谒了梁先生墓园及塑像。塑像中的梁漱溟先生,微微侧着头,紧抿的下嘴唇有力地前凸,双目亦侧视,整个面部棱角分明,传递出一股凛然刚直之气,实为一尊十分传神的雕塑。
   大凡一地之山水,总和一地之人文相连。所谓风光名胜,也不纯然体现在山水之间,这毕竟属于自然层面的东西;而是它所蕴含的人文渊源和精神遗存,才是山水的灵魂。
   当我即将离开桂林的时候,我感到我心灵的一部分,必将永久地留在这里。我的文字和我的画笔,也会长出翅膀,乘情思和神思的风,一遍遍拂掠这片美丽的土地。这是一种归来的方式:即便相隔遥远,但在田园式的归属意义和艺术的唯美意义上,延续了我作为一名城市寄居者的精神瞩望。
   我不禁又轻轻哼唱起了《我想去桂林》。

共 9713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桂林山水甲天下”自小学语文课本初识便记忆犹新,如今有缘读这样一篇文章,去桂林,岂止三个字那么简单,里面蕴含了太多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问所愿。从笔墨书画到山峦秀水,从远史古人到近代名家,一重重,一幕幕,那情那景,那人那物,都令读者记忆犹新,且在读文中感受到一种强大的视觉盛宴。作者笔触细腻,情感真挚,熟读史书,在景色描写上尤为独特,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充满诗意。一首《我想去桂林》更让人增添了诸多对桂林的神秘感与向往之情,这里又将现实与理想的无奈若隐若现地夹杂其中,给人一种忧郁之感。关于桂林还有诸多诗句名画,作者一一列举,更易令读者深入了解桂林之美。一篇难得的佳作,倾情推荐阅读。【编辑:静如画】【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312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静如画        2018-03-10 19:11:32
  桂林,多少人梦想的地方,
   在老师的文章里游历一番,甚美。
   问候老师,期待佳作不断!
2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8-03-22 06:57:40
  桂林山水甲天下,体现的是阴阳互补、和谐共生。
   单就之山、之水,山有“黄山”、水有“九寨沟”,是难以甲天下的,但“山”和“水”相融,“甲天下”就名副其实。
   佳作、欣赏!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