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征文 >> 远去的老屋

编辑推荐 远去的老屋


作者:杨忠文 布衣,37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208发表时间:2018-03-28 17:38:49
摘要: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屋,随着农村的发展,虽然它已经不复存在:父母的勤劳,童年欢乐,母亲对老屋的情怀。是永远无法忘怀的。

我每次回老家,看到院里的花草,听到鸡的叫声,常常会想起那逝去的老屋。
   我家的老屋,是祖父祖母建盖的,如果它还在着的话,那已经有100多岁了。老屋原先是草房,后来变成瓦房,而后石棉瓦代替了瓦顶,成了石棉瓦房。现在,原来老屋的位置上,是一间用钢筋水泥建盖的平房。
   老屋虽然远去,但她伴随着我走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我的许多记忆早已刻在了老屋中,老屋的形象还会时不时的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老屋是一间两层茅屋,泥坯墙,木柱,竹笆楼面。老屋的楼下墙面原先用泥巴涂抹,老屋的墙壁乌黑油亮,黑得像吃饱了烟火的大铁锅底,没有顶棚,漆黑的楼面下挂着一串串烟尘,像盯着一只只小虫,在昏暗中微微的摆动着尾巴。这些灰尘常常跳下来,弄脏屋里的东西。房屋的地面凹凸不平,潮湿,到雨季,墙角还会渗出水。每天的早晚,老屋的每个缝隙都弥漫着呛鼻刺眼的浓烟。太阳还没有收尽余辉,老鼠就在楼上追逐嬉戏,在墙缝里“吱吱”怪叫。你若去追打它们,它们还会“叽里咕噜”的咒骂。后来墙面涂了一层石灰粉,安装了胶板顶棚,白色的,打了水泥地面,光滑的。房子的下层用来做宿舍、客室和厨房,上层做仓库,用来装稻谷、玉米、农具等。堂屋里摆放着一张陈旧的供桌,一个上了年纪的柜子。老屋的每个缝隙都弥漫着呛鼻刺眼的浓烟。每天的早晚,太阳还没有收尽余辉,老鼠就在楼上追逐嬉戏,在墙缝里“吱吱”怪叫。你若去追打它们,它们还会“叽里咕噜”的咒骂。
   春末夏初,麻雀在房檐和墙洞中安家落户,燕子都会来正堂门前上方筑巢垒窝,生儿育女。小燕子出世的那段日子,有时刚跨出门槛,“啪”的一声,小燕子的屎恰巧落到头上,望望一个个伸出头,张着小口叫唤的乳燕,让你哭笑不得。冬天的中午,太阳照到堂门前的台上,我们就坐在凳子上,端着饭碗,靠着板壁边晒太阳边吃中午饭。晚上,屋外寒风呼呼嘶鸣,屋内火塘里烧着火,浓烟挤满整个屋子,火光映照在母亲、我和弟妹的脸上。父亲斜靠在床上,眼睛半睁半闭,左手握着竹烟斗,嘴里吐出的烟雾,在他的脸上方形成一个个青蓝色漩涡,慢慢升腾,扩散。放在墙壁上小洞中的煤油灯发出黄晕的光,闪闪烁烁。灯光、火光、人影糅合在一起,勾画出一幅色味浓郁的画面。雨天,雨下得大时,屋台被雨淋湿,走路不小心,猛然滑倒,一屁股跌坐到地上,弄脏了衣服,如果恰巧被母亲看见,少不了又要让她费一番唠叨。
   在月明星稀的夜晚,皎洁的月光笼罩着老屋,院场上铺着一层白纱。这时,我们常常坐在堂屋台上,看月亮,数星星,眺望天边那隐隐约约的山。母亲不忙的时候,也来凑热闹。有时她还会给我们讲故事。母亲虽然是个文盲,可她会讲故事,她的故事很多,仿佛是永远讲不完似的。母亲讲故事时,我一只手挽着弟弟,眼睛不眨的看着那一轮明月,恍惚中我慢慢的飘起来,飞呀飞,一直飞到了月亮上。在月亮上,我好像看到了嫦娥和小白兔,看到了吴刚在不停的砍那棵高大的桂花树。母亲讲完了故事,我还没有回过神来。有时,母亲还会让我们猜谜语。她知道的谜语很多,如“格子隔,柜子柜,柜子里躲着四姊妹。”“高山头上有棵菜,这匹打开那匹盖。”“开花开一朵,结果结一箩。”“开花开一转,结果结一万。”等等。小时候,我只知道听母亲讲故事、唱山歌好听,猜谜语有趣,好玩,快乐。后来才明白,我喜欢读书,是得益于母亲的启蒙教育啊!
   父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老屋。他十分珍惜老屋,对老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父母为修缮老屋,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老屋是草顶那个时候,每到冬季,父亲白天参加集体生产劳动,收工后,来不及回家,就带上镰刀、索杆到山上找割茅草。母亲则赶回家,做好晚饭后,又打起火把去接父亲。等到父母回到家。我们早已进入了梦乡。每年盖老屋所需的八九百把茅草,父亲就是这样披星戴月去准备的。后来,生产队办烧瓦厂,为了把老屋的草顶换成瓦屋面,父母起早贪黑的参加队里的生产劳动,拼命的挣工分,省吃俭用,生活上精打细算,积攒一分一厘钱。经过几年的艰辛劳苦,总算攒够了买瓦钱,购买了瓦片。老屋终于甩掉了戴了几十年的草帽,顶上了瓦片。我清楚的记得,老屋盖完最后一片瓦的那天,父亲站在院场上,四十多岁他的背有点儿驼,蓬乱的头发似染着一层银霜,他左手握着长烟斗,眼睛盯着新瓦房,脸上现出平时很难得见的微笑,嘴里喃喃的说道:“这下可好了,不消再去割茅草了。”为了老屋能遮风避雨,父母历尽千辛万苦,能有今天这瓦房,他能不激动吗?
   母亲对老屋怀有特殊的感情,她总爱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稻草窝”,我们曾多次让她离开老屋与我们住在一起,她总是说:“你们住的地方人多不清静,我住着不习惯,还是我住在老家安静。”在省城工作的弟弟三番五次要接母亲去,母亲就是不去。后来,母亲为了治病,极不情愿的离开老屋去了昆明。在昆明住了一年,母亲说她想回趟老家。回老家后,母亲说她不想去昆明了。三弟也不勉强,尊重母亲的意愿,也就不接母亲去昆明了。母亲也就安心的住在老屋。母亲养着几只鸡,天还没亮,鸡就开始歌唱。白天,鸡乱窜,有时会跳进老屋,偷吃粮食。现在的老鼠可能吃了农药化肥饲料胆子更大了。太阳还没下山,它们就在老屋的楼上跳舞。听到老鼠的叫声,母亲养的小猫,慌慌忙忙的往母亲脚边跑。母亲无可奈何的摇摇头,对猫说,没用的东西,白白养你干什么。尽管如此,母亲住在这老屋里,是那样满足,自得其乐。
   看到老屋那垂老的样子,三弟觉得母亲住着不舒心。为了让母亲住得舒服一些,很好的安度晚年。三弟就和我们商量拆除老屋另盖新房。起初母亲坚决不同意。在我们再三的说服下,母亲终于同意在老屋的地基上建盖新房了。新房竣工,母亲住进了新房。历尽沧桑的老屋消失了。
   老屋走后,我回家,跟母亲闲谈,她常常会提起老屋。老屋永远活在母亲的记忆里。
  

共 233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文章用感人至深的笔触,描写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在老屋里生活的点点滴滴,写出了自己、父母及兄弟几个对老屋的深厚的情感。文章读来令人动容,值得一读。推荐共享。【编辑:钟远】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钟远        2018-03-28 17:41:10
  谢谢作者赐稿。
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
2 楼        文友:杨忠文        2018-03-29 08:51:54
  谢谢钟编辑的肯定和夸奖。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