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暗香文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暗香时光】诗如酒,穿越时空的精神佳酿(散文)

编辑推荐 【暗香时光】诗如酒,穿越时空的精神佳酿(散文)


作者:秦小木 白丁,50.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729发表时间:2018-04-07 21:22:48
摘要:徜徉诗词当中,深感古人才纵千古。单是兴物感怀,偶得佳句,便已妙趣天成,精妙绝伦。

【暗香时光】诗如酒,穿越时空的精神佳酿(散文) 前言:徜徉诗词当中,深感古人才纵千古。单是兴物感怀,偶得佳句,便已妙趣天成,精妙绝伦。
  
   一、林逋好梅
   林逋好梅,好其“香自苦寒来”,梅花处身苦寒而清香绵延,妻子任劳任怨却温柔贤惠,遂“以梅为妻”。将梅香与妻贤融汇贯通,且凝练传神,又登峰造极,实为绝美的赞歌,传为佳话。
   恰如当今一人一首成名曲,林逋的一句话,一段趣事,成为千年美谈,令后世仰慕不已。“梅妻”成为成语,成为典故,成为传统绘画的常见题材,即可见一斑。
   从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到人称“梅妻鹤子”,是对他好梅、喜鹤的钦佩与赞誉。有梅鹤相伴,终生不仕不娶,以致如痴如醉,成癫成狂,因而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形成深远的文化影响。
   梅之于林逋,恰如菊花之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恰如石灰之于于谦,“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恰如月亮之于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他孤高自好、甘于贫困、不趋荣利,他善绘事、工行草、长为诗,后世词牌《梅花塘》、《暗香》、《疏影》是受他的启发,风景名胜和靖墓、放鹤亭、梅林归鹤是对他的纪念……
   迁居孤山后,“竹树绕吾庐,清深趣有余。鹤闲临水久,蜂懒采花疏。”(《小隐自题》),应是他真实的日常写照。林逋隐逸似仙,不食人间烟火,看似无欲无求,实则旷达古今。他自拘一隅,身在孤山中,却是心在万物上,自在于天地,神游于八方。
   所谓“心远地自偏”,就是驾一叶扁舟,随性出去,遍游西湖,“野渡无人舟自横”;所谓“一行白鹤上青天”,就是有朋自远方来,欣然归去,高朋满座,“不亦乐乎”。
   一生爱好是自然,他常年出没于西湖中,“微风几入扁舟意”。“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那是一幅幅绝美的画卷,自然的美与人文的美,个性的美与人性的美,现实的美与精神的美,彼此成全的美,在他一人之身,淋漓尽致地展现。
   造化钟神秀,造化本就神秀,将如画的西湖馈赠杭州,又以点睛之笔,把林逋作为精灵描画其中,更增添了西湖的秀色与灵气。
   若苏堤是西子诱惑迷人的脖颈上的珠链,那林逋必是西子笑逐颜开时的眉黛。任凭时空来回,无惧岁月变迁,他们同存共鉴,苏堤任万千人踏春赏柳观景,林逋任万千人凭悼追思纪念。
   有人说“成名要趁早”,有人说“成名要取巧”。但对比仲永与林逋,自会发现,出名可以趁早,出名也可以取巧,这都不难。难的是要成名,要长期、终身甚至穿越时空,自始至终保持一个好的名声,那可就真难了!
   佳话是后人传的,美誉是后人给的。风云变幻,人言莫测,举世誉之,亦能毁之。有多少人,生前尊宠荣耀,死后名誉扫地;有多少人,此时风光无限,彼时人神共愤;有多少人,人前高高在上,背后千夫所指!林逋却做到了,皇权帝尊三邀五请,名流雅士争向唱和,普罗大众往返不绝,后世文人推崇备至。自上而下,自古至今,世外神仙一般的存在。
   精华的作品他有,文人的精华他有,精华的文人他是。生前身后,荣耀不绝。这在文化上,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个性的光辉里,他都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存在。
   他“作诗随就随弃”,因而留存的数量极少,但留下的却是首首经典。比起勤奋的三流写手,比起海量的文字搬运,比起名利双收却毫无营养的作品,比起著作等身却毫无建树的名家,林逋是极具竞争力和说服力的宠儿!
   这么一个绝品的人,如若不倒腾点绝顶的故事,那便是暴殄天物。林逋好梅,好在志趣,好在精神,好到骨子里,好到痴情的份上。自非我等养花、逗鸟、遛狗之辈能比,更非无聊之际的寄托,而是终其一生的追求。
   他于孤山种梅,终老孤山;他于《山园小梅》拾句,绝唱古今。因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誉为千古咏梅绝唱。
   林逋视梅如妻,朝夕相处,自然见解深了几分。与其说他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不如说他耽于“妻子”的美好人格而不能自拔。这个“妻子”,不是空虚庸俗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惟其如此,诗中的梅花形象,才能寄予诗人浓厚的感情色彩。不惟如此,林逋诗中的梅花,怎能通过诗人的感情触摸,成为绝唱古今的经典形象?
   然而,林逋好梅,终究是一场柏拉图式的暗恋,虽有慰藉,难免心酸。
   读着林逋眼里的梅,便想到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不胜唏嘘!
   这厢渴望,大概林逋也曾有过吧!
  
  
   二、周敦颐爱莲
   周敦颐爱莲,爱其洁身自好,实为他自身的精神写照。虽自幼历经磨难,独对白莲钟爱一生。莲出污泥而不染,他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身处逆境而不移,他咬紧牙关,挺直脊梁。其自身正大崇高,与莲之洁身自好高度吻合。
   在《爱莲说》中,他开宗明义,“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成为以莲喻君子的宗师,开一代先河。
   据史料记载:1063年5月,周敦颐应邀与一群文朋诗友游玩聚会。兴之所致,大家便相约写诗作文。周敦颐一气呵成,挥笔而就,写成一篇119字的散文,就是名传后世的《爱莲说》。(《理学鼻祖——周敦颐》道县人民政府2017—08—30)
   关于“出口成章”“倚马千言”的神奇才子,古往今来数不胜数。曹植的《七步诗》,王勃的《滕王阁序》,骆宾王的《咏鹅》……哪一篇不是光照古今,哪一段不是为人交口称赞?
   虽则如此,但身负才学而不浪得虚名的人,却是少了许多。然而,周敦颐既深负才学,又硕果累累,是个不折不扣的集大成者,是个诚心诚意的治世能人。
   他是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
   他是著名的哲学家,为宋明道学在本体论上开辟了新的途径,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他是著名的文学家,提倡“文以载道”,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太极图说》《通书》;
   他是著名的教育家,大力兴教办学,“教人向善,进德修业”,程颢、程颐拜其为师受业;
   他倾向于改革,提倡“要认识天下之势”,称赞王安石的新政。
   综观他的一生,他向上、奋进,不慕名利、洁身自好,鄙弃贪图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而使其持之以恒的精神动力,则源于他对“莲”的领悟和践行。
   恰如作者所述,“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问一惊世,他叹莲出污泥而不染,我叹他身处浊世而不媚。他将自身的认知,当作人生的信条,并由此践行一世,实为不易!
   何况当时的他,还不怎么招人待见。虽著作等身,却并不出名,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搁到现在,即使不能名利双收,起码也得是个身份显赫的教授才对。
   然而,即使籍籍无名,即使以卵击石,即使是拿针尖捅天,他依然追求高大上的理想和事业。这种信仰和坚守,尤其是难能可贵!
   但他显然没有林逋幸运。即使林逋身处孤山,远离尘世,亦不乏名流显贵巴结。就连当时的皇帝,都要舔着脸皮,三番五次的邀请他出山。反倒是林逋一概地谢绝推辞,不怎么搭理这一干凡夫俗子。
   在那个“率土之滨,莫非王土;率土之臣,莫非王臣”的时代,林逋这么一个弱小得如同一只蚂蚁的人物,居然公开抛弃整个世界,绝对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而周敦颐生前,却并不为人们推崇,学术地位也不高。同样是一个弱小得如同一只蚂蚁的人物,居然公开对抗整个时代,他厌恶当时的世风却不消极,他怀揣高尚的理想而不自负,他坚守内心的信念从不放弃,自始至终,善始善终,这也绝对是一个神一般的存在。
   “出淤泥而不染”是对荷花的夸耀,突出环境污染,显示品格的难能可贵。时过境迁,这句话已然上升到一种高度,象征着一种高贵的精神特质。
   由此得出认识,所谓“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不过是弱者的托辞罢了,过于强调外在的环境。而真正的强者,是能做到近墨而不黑、近朱也不赤,时刻以自我为动力,完善自我为契机,并以此来锤炼自己,提升自己。
   这是一种艰苦奋斗、自食其力的精神写照,暗合“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实质,由此砥砺前行、奋发图强。这种精神对自身要求甚严,因而深明大义;对外在要求极低,因而光明磊落;对未来无比向往,因而无所畏惧;对名利无所欲求,因而无坚不摧。
   静读《爱莲说》,品出立身之惑,品出命运之难,品出志向之坚。人的出身无从选择,出不出淤泥是无法逆转的;人的命运需要选择,即便出身淤泥也可以选择不染;人的志向面临众人的指责和自己的坚守,“宜乎众矣”与“同予者何人”都是考验。
   这不是自命不凡的志向,不是哗众取宠的诗篇,而是迎战的宣言,是克难的信念,是生前的箴言,是死后的墓志铭。是千难万险中,一身浩然气;是绝世孤独中,一身智慧的结晶;是大风大浪中的无畏前行,是矢志不渝时的道德坚守,是历尽千帆后的果敢选择。
   “同予者何人?”
   这一声问,满脸倦容,却掩不住满心的自豪;这一声问,满心自豪,却掩不住满身的创伤;这一声问,满身创伤,却掩不住满腔的悲愤!是的,同予者何人?
   茫茫人世,人世茫茫。同予者何人?寥寥!
   想到屈原,想到他一辈子的家国情怀,却只能葬身汨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想到陈子昂,想到他一辈子的才名天地,却只能冤死狱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谭嗣同,想到他一辈子的君子仁义,却只能魂断刑场: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同爱莲花易,同德“出淤泥而不染”难。周敦颐难了一辈子,却一辈子不曾妥协,是一个百折不挠的战士。他没有加入爱菊的队伍,隐逸实现不了他的抱负;他没有加入爱牡丹的队伍,富贵实现不了他的理想;没有放弃爱莲的选择,以花中君子为伴,以莲之不染污泥而自励前行,终始未变。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他受着自己的精神指引,不辨来路,不问前程,便一直走去,风雨兼程,抵向自己的港湾。
   即使此去是地狱,亦于心甚慰。
  
  
   三、小记
   好的诗句,有点石成金的神奇。
   亦叹古人才华,尽出天真人性之手。
   每读,深感梅之幸,莲之幸,诗人之幸!
   好诗如酒,是穿越时空的精神陈酿,历久弥香。
   愿这美好的诗,愿卓越的诗人,穿越时空,光照古今。
   使人爱不释卷,念兹在兹,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

共 419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好有韵味的一篇散文,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两位古代的神一般的存在的人物。分别是林逋,以爱梅著名,周敦颐,以爱莲闻世。抒发了对这种热爱诗词的赞美之情。好的诗句是源于对一物的痴迷沉醉。我觉得主要是为文者应该怀有一种忘我的精神。人在尘世间不免沾染上俗事,如果想有大成必须拥有博大的胸怀。做一事就要专一事,专一事就要精一事。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诗句。古今中外无一例外。正如作者所言,好的诗句,有点石成金的神奇。亦叹古人才华,尽出天真人性之手。每读,深感梅之幸,莲之幸,诗人之幸!好诗如酒,是穿越时空的精神陈酿,历久弥香。愿这美好的诗,愿卓越的诗人,穿越时空,光照古今。使人爱不释卷,念兹在兹,精神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这也正是所有为文者的共同心声。感谢作者赐稿,暗香欢迎你。【编辑:魏海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魏海龙        2018-04-07 21:35:35
  大作欣赏,学习。
回复1 楼        文友:秦小木        2018-04-08 16:47:49
  谢谢魏老师,辛苦了
2 楼        文友:青瓷碗盛雪        2018-04-07 21:47:40
  解读得格外好,好诗难得,好文也难得,特别是有个性的林和靖,周敦颐,清奇之典范,他们都是花,也都不是,觉着他们有自然的脾性,诗歌才那么好
青瓷碗盛雪,白玉炉燃香。
回复2 楼        文友:秦小木        2018-04-08 16:48:27
  谢谢青瓷,辛苦了!
3 楼        文友:论之        2018-04-13 09:31:51
  析如庖丁解牛,棒的很!!!!!!!
心文合一,随性走笔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