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菊韵】榆中四中,那些曾经的芳华岁月(散文)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其实,贫穷也能激发改变命运的动力!我和我的伙伴们,为了自己的明天,都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努力,不为别的,就为了走出大山,过上一种被很多人向往的生活!这,也许就是被很多人念念不忘的北山精神,北山魂!人生路漫漫,梦想是美的向往,只要梦想存在一天,就有改变命运的勇气和机会。我和我的伙伴们始终坚信:一路播种,一路耕耘,即便不能硕果累累,也不会一无所获。
在榆中四中和伙伴们相处的三年,留下了许多快乐的往事。其中最有趣的当属“围炉论英雄”了。当时的榆中四中,冬天一到,为了取暖,每个教室中央都要用土坯垒就一个的土炉子,炉子里加的是煤砖,煤砖是由我们自己在老师的指挥下用模子将煤渣和黄胶泥土拌匀拓制的。生火的任务一般都是由男生轮流负责。在当时,这可是非常有意思地事情。只要轮到,我们都会早早起来,约好伙伴拿着柴火天不亮就到校,一般情况下,等我们生好火时,住校生还没有起床。很多早来的孩子便拿着从家里带来的瓷缸,倒上水,放一点从家里带来的茶叶,开始煮喝灌灌茶了。也有的学生因为没有生过火,折腾了半天,火还是生不起来,反而弄得满教室都是煤烟,为了防止挨骂,只好打开窗户,拿着大笤帚在教室里四处乱跑,使劲赶烟,试图早点把烟赶出教室。等好不容易生着了火,弄完了教室的烟,自己早已经被烟熏得眼泪汪汪,脸和手也成了黑煤球了。
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中午,住校生和大部分走读生都去吃饭了,只有我们少数几个路途较远的走读生在教室里,只要有火,我们总会将家里带来的煮洋芋、窝头、杂面锅盔等放在火上烧烤,等上面有了一层焦黄,再拿来吃,那种味道就如同今天的烧烤般一样诱人,常吃不厌。同时,大家也会分享自己的故事,有些是村子里发生的,有些是看得闲书,也有些是道听途说的,甚至为了取乐,也有故意瞎编的。现在想来,我之所以今天能够走上文学之路,与那时候的热聊还是分不开的,因为在我今天的许多作品里,很多读者说都能找寻到他们当初的影子来。
记忆中,不论是怎样的话题,大家侃得都特别带劲,讲得用心,听得入胜,教室里不时传出阵阵的笑声来,逗引的很多住校生也端着饭碗进来凑热闹。如果哪天有女生加入,我们的话题也会加入一些特别的东西,大家的友谊和情感就在这样的肆无忌惮中越积越厚。以至于今天,当初的许多伙伴们还能够一如当初那样真诚、坦率地相待,在今天的生活中相互扶持,相互帮助。
而今,榆中四中已经于1989年我毕业当年的秋天搬迁至贡井镇的吕家岘村,交通和办学条件大为改善,于我读书的情形早已是天壤之别了。我回家时曾无数次的路过,看着它挺立的几排显眼的太阳能教学楼,校园里飘扬的五星红旗,我有时也会停车凝望、深思,我知道,这里的新校区虽然没有的影子,但我是属于它的!
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思考,在榆中北山,榆中四中究竟应该是什么?仅仅只是一所学校!我觉得不尽然!回顾它建校至今60年的发展史,它让很多穷乡僻壤的北山孩子圆了梦,从此告别贫穷,有尊严、有自信地昂起头,幸福地走在逐梦路上。我没有统计过从榆中四中建校至今究竟走出了多少学子,但我知道,从榆中四中走出的很多莘莘学子已经服务于祖国的各行各业,有的已经成为该行业、该领域的领军人物。读书改变生活,读书改变命运,在这个地方——曾被很多人忽略或拿做开心菜的贫困地区,这句话的确是有真实写照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榆中四中应该是榆中北山人的希望、梦想、摇篮,更是撑起每一个北山人的脊梁。我确信,过去是!现在是!!将来还是!!!
六十年的峥嵘岁月,六十年的探索追求,六十年的艰难创业,六十年的辉煌铸就。智慧,激情,执着,榆中四中谱写了薪火相传,教书育人的长河漫卷。潮起正是扬帆时,新一代榆中四中人必将用睿智的心灵,高远的追求,不懈的奋斗,开拓的双手,用真诚、激情和们对教育的热情,托举起榆中四中明天更加灿烂的太阳。
我真诚的祝福榆中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