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晓荷·四季的故事】山外的来人(散文)

精品 【晓荷·四季的故事】山外的来人(散文)


作者:大路白杨 进士,11845.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78发表时间:2018-05-08 14:53:28
摘要:山里山外看似一个地球,然而,在社会发展和与文明进步的作用下,两者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这种差距造成的隔阂已经成为一种时代与人类的痛。然而,就是在这种差距之中,反衬出人性的伟大与卑鄙,生活的平庸与高尚,生命的平凡与崇高。

【晓荷·四季的故事】山外的来人(散文)
   当时,我就觉得周丽是一个有着故事内容的人。第一次见面,算是认识,认识了以后,通过几次来往,慢慢地就熟悉了。她的事情正如我之所料,又让我出乎意料。
   她熟练的哈萨克语言,让我没有想到。在第一次的接触中,我发现她的哈语讲得特别流利到位,如果你光听声音不看人的话,一定会把她当成一名哈萨克人。她从小就在山下的冲乎乐乡里,身边接触和玩耍的人都是哈萨克人,而且她上小学时,由于汉族孩子不够,没有设立汉族学校,她就在当地的哈萨克寄宿学校里上了课,几年下来,不论是读课文、还是讲话交流,她用的都是哈语,她的哈语水平就和哈萨克人相差不多了。后来,乡里办了汉族学校,她的父母硬是把她送到了汉族学校学习。
   在当地能讲哈萨克语,这可是官方语言,是一件顶受人尊重的事情。我在乡里的一年中,除了会说几个句子外,其它的一些最基本的生活语言,能略微听懂几句,可就是话到嘴边说不出来。讲好哈语如同通了一门外语,不论是生活、办事还是什么的,都很方便也快捷,而且当地的哈萨克和图瓦人,也会把你当成自己的人。
   在这么偏远的地方生活,不通语言是难以生存下去的,我想,周丽一家人能够在禾木村呆下来,并发展出这么大的一个家业,除了丈夫的勤劳努力外,关键是她的一口流利的哈萨克语。
   我问过她,你能看懂哈萨克文字吗?她告诉我,由于她只上了几年的哈萨克文字,只能看懂一些基本的文章。至于流传来的来的文字和重要的文章,那就看得非常困难了。不过,让她说,她都能够很正常地谈论和讨论下来。说到这时,我觉得她显得非常自信。
   我们是从她的马匹在支持景区救火中受了重伤说起她的家庭的。2007年由于夏季雨水减少,山林发生了几次大火,景区灭火需要大批的马匹来运送物质和送人,她家里的四匹马,也全部被当地政府紧急征用了。其中有一匹马在救火中受了重伤,回来后几天不吃不喝,最后,在兽医的努力下终于活了下来,可惜在救活之后也就基本上不能使用了,就当地人的话就是:报废了。
   她只有一个亲生的女儿,从小就跟着她一起来到了这里,由于这里没有汉族学校,在六岁时,只好把她放在县城里的亲戚家时住宿。不知为什么,也许是长期生活在这里的原因吧,她喜欢上了这个地方,目前仍没有回县城居住生活的想法和打算。在她收养的几个图瓦人孩子中,男孩子巴图是她最喜欢的一个,这个男孩子的父母都去世了,亲戚也穷得没法顾得上他,在乡寄宿中学上学的巴图在假期里到周丽家打工,没想到一打就打成了一家人,后来,周丽出钱让他到县城上了几年学,毕业后,孩子还是回到了村里。
   还有一个女孩子,是周丽收养孩子中最小的一个。孩子的父亲死后,母亲就再嫁了,继父对她不算太好,她只好一个跑了出来,她听说周丽对图瓦人的孩子很好,就直接投奔过来;日久天长,厮守在一起的生活,使女孩子和周丽的个人感情很深,也对周丽产生了母女般的依赖感情。事后,女孩子的母亲来过几次想接她,都被女孩子拒绝了,以至到了现在,她们俩人还滚在一个被窝里睡,也是我没有想到的事情。
   听说还有一个上了中学的女孩子,这个周丽第一个收养的女孩子,也是当地一个没人管没有照顾的孤儿。在乡里时我一直没有见过这个孩子,只是看见过她们一家人的相片,是一位长相清秀的小姑娘,听说,三年的中学一直是周丽出钱帮助下来的,每年的节日时才回来,周丽告诉我可能就在今年的秋天,大的女孩子就要嫁人了,嫁的是一户家庭经济不错的人家,看样子女孩子下半辈子的生活有了指望。
   除了巴图为了报恩回到这里帮着家里做些活外,几个女孩子都在县上居住,生活费用就相对要多些,这也是周丽夫妻不得不把住房改成旅馆的原因,她们想在旅游中多挣些钱,为即将出嫁的女孩子送份像样的嫁妆,为快成男子汉的巴图找对象做些准备。
   有当地的电视台和报社多次来采访周丽,不知为什么,她一直不想被宣传。原因有很多,主要的原因是不想被外界打破她们平静的生活。
   我问她,我这样做,不会让你生气吧?
   没事的,我信你。我觉得你才是做事的人,不是那种把人胡说来的人。她轻声地对我进行了一次中肯的评价。
   新疆的各级政府把民族团结事迹当成一项重要的宣传事情,每年五月把许多先进的人物通过电视报纸大力宣扬报道出来,这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是,不知是为了什么,这事情变得越来越变味了,一些领导干部成了被宣传的对象,成为被提拔的资格,于是,所有人做出来的民族团结好事情,全部被写在领导干部的身上,一下子,事情就做过了头,就受到了读者和老百姓的反感。
   其实,我一直觉得她的民族团结的先进事迹,不知要比我写过的那些人物生动活泼的多。这二年来我时不时地有宣传周丽事迹的念。可是,我不能让她一家人平静的生活,因为我的一篇报道所打扰。于是,我把采访的本子收藏了起来,按照我们当时商量的说法,就是听听就算了,强制地把写好人周丽的事迹放了下来。
   祝愿她的孩子们都更好更健康。我想,她的大女儿可能也嫁了出去,巴图也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知找到村里的哪家的女孩子?还有小女儿画的画和得的奖状,是不是又一次贴满了她的房间?
  
   四
   独自一人,从四川的长江岸边来到这里,先是为人家打工做木匠的肖明亮,是唯一的娶了当地图瓦媳妇、永远留在这里的汉族人。
   我和他吃过饭,是因为我的一位朋友是他的朋友,这样,我们就坐在一起了。这次请客是肖明亮请的,这才是我真正第一次接触这个四川的男人。从家里来看,房屋有了,家俱全了,家电都摆在适当的地方,整个房屋里干净清洁,透露出女主人公对生活、对这个家庭及自己男人的满意程度。
   孩子媳妇坐在眼前,平平和和、微笑的面孔,给人的都是一种自足满意才有的印象。尤其是他的小女孩子特别可爱漂亮,既有图瓦人的那种实在,也有南方人那种说不出来的清秀。这顿饭非常丰富,有抓肉、有蔬菜,主要是有了茄子、辣椒和黄瓜这些贵重的蔬菜,才把这顿饭的档次提了上去。要知道这可是初夏阶段,在山里要吃到这样的蔬菜可是一种特别奢侈的事情。由于种种原因,我没有和肖明亮直接交谈,对于他的一些情况还是从其它人的嘴里零星听到的。
   这可能是一个让人心酸的故事,因为贫困、因为生活的窘境,他一个人来到了新疆,来到了这个偏远的村庄。他告诉我,他最先到的是县城,可是那么多的木匠替人打家俱,又能打多少时间呢?于是,他就带着自己的做活的工具,坐着一辆装着货物的汽车,经过一天的巅波,饥肠漉漉地来到了禾木村,站到了村子中间的那条泥泞的土路上。
   他来到这里的时间,是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的后期。
   村里人看到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背着一个行李来到了禾木村,得知是来村里做木匠的人,于是,他一家一户地为当地的图瓦人干起了活。时间长了,他喜欢上了这个景色美丽、人们善良的地方,也就在做木匠的过程中认识了村里的干部,他想把自己留在村子里,这一想法正合村干部们的心愿,因为村子里的确需要一个会做木匠活的汉族人。
   那个时候不像现在,山林的看管这样严格。在村干部的吆喝下,村民们拉来了附近的一些“风干木”,在围哈拉的坡下找了一块毕平坦的草地,几天的时间就给他盖了一明两面三刀暗的三间小木屋子。
   肖明亮的家就安置了起来。这里并不缺少木材,缺少的是做活的好木匠,于是,肖明亮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一些村民烧火用的材料利用起来,为当地的图瓦人做了不少的样式新颖、实用性很强的家俱。
   久而久之,他成了村里的“能人”在干木匠活的同时,也办起电锯厂,几年下来,这个小木匠竟然发达了起来,能拉起一伙子人,干起了包工队,替人盖起了房屋。大概是这里的人比较善良,他又在村民的张罗下,娶了一个当地的姑娘当婆姨。自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后,他完整地留了下来,成为村里唯一的汉族人。
   现在,他又办起了带锯厂,专门加工板材生意。同时,他把自己家的房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大,办起了小旅馆,把前来旅游的客人留下来住宿,可能是妻子心细吧,他又让他的图瓦妻子当起了老板。
   我住的地方,就离他家不远的坡顶上。有时没事情时,就站在坡上,能清楚地看到他和他的妻子在忙碌着。
   其实,每一个人都很平凡,平凡之中才有知道幸福,肖明亮也是其中一个感受到幸福的男人。一个村子、三间小屋、一个女人和一个孩子,就能把一个人的命运完全地改变掉,于是,他把自己永远地留在这个名叫禾木的村庄。
  
   五
   在认识的游客里,有二名来自于西安的教师,她们俩人以古都人大方的形象,秦川女子的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直到现在,我从她们发表在各自不同的博客里,认真细读了她们写下的文字。
   这是两个女人结伴所能够游历过的新疆,她们以独立的形式,脱离了那种举着小旗子在前面引路,然后这不行那必须的旅游队伍,这不能不算是一种浩然正气的行为。细细想想,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不论是平民还是官员,在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里,我佩服的人就是那种独辟蹊径、特立独行的人,尤其是女人,还是两个不算年轻的女人。
   我们的认识是极其偶然的,当我们以同样的摄影爱好,从禾木村的大路上认识的时候,我与同行的小叶总觉得,我们好像是以前认识过的。她们从西安来新疆,来到神秘而原始的禾木喀纳斯村,这本身就是一种对世俗的巨大挑战,你想想,新疆的喀纳斯湖那么炙手可热,那么地名声大振,而她们却没有首选喀纳斯湖这一世界级的名胜景点,而是选择了一个并不被人所熟知的禾木喀纳斯,一个大山深外、小的连名字都有些土里土气的乡村。这不能不算是一种具有挑战意味的行为。
   当我们拍下她们从大山深处的空谷地段走过时的相片时,我们被她们独立的行走感动了。当人们都去凑着份子热火朝天赶赴名胜景点时,她们与我们,却在一个偏远的小乡村相识了。我们说,你们想看看你们吗?她们看了,说照相的技术不错。就为照样这组词,我们的小叶就从心里不太高兴,照相是那种摆地摊式的人,是为了糊口而营生的,而我们却不为这些,对我们应该使用摄影才更准确些。
   当她们明白我们的意思后,哈哈大笑了起来。我们也被感染着哈哈放声大笑。
   她们是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安音乐学院的两位女教师,都是第一次出门、第一次来到地域辽阔的新疆。当她们战战兢兢踏上新疆的这片土地上时,当她们踏入新疆禾木喀纳斯这个小村庄时,她们才明白广袤这个词语的真实含意,才感受原始状态给人心里的那种美丽,才开始明白新疆那些出乎意料的大手笔、那些出人想像的爽气、那种直截了当的干脆利落。
   当初,她们是奔着喀纳斯湖而来的,看到如集市一样的车流和人潮,她们改变了自己的行程,首先选择了禾木喀纳斯这个小小的村庄。当她们出于自费经济住进一家名叫彩云的小旅店时,首先被那家的回族主人夫妇的热情和透明所打动。那是一家把客人当成自家人看的小小旅店,在昏暗的、时明时暗的灯泡下,她们被一种叫家的感觉准确无误地击中了,就像美国的反导弹准确无误击中萨达姆的导弹一样。
   她们在单位也是一种三点一线的工作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家庭,也有着自己渴望自由生活的愿望。但是,西安并没有给过她们这些。在禾木喀纳斯这个小小的山村,她们一住就是五天,远远地超出了她们的计划,这也为以后的紧张行程制造了有力的原因。
   当清晨的雾气弥漫着禾木村的上空时,当阳光依旧从东面的山坳里升起时,当牛马的蹄声和哞叫声打破寂静一夜的村庄时,当炊烟笔直地穿过山谷时,她们被感动了,她们不好意思说她们落泪了。就是这么平静的一个景色,让她们决定了在禾木村多住几天的想法。阳光从原始的丛林上空穿过时,她们选择了一条上山的小路,那是放牧人和畜群行走的路,密密麻麻布满了畜蹄的坑洼。当新鲜的空气从木窗挤进来抚摸她们时,她们说:完了,我们醉氧了!因为过度的轻松,已经让人有了一种轻飘飘的飞翔感。这是长期以来拼命多吸一口氧气的大城市生活者所难以相信的事情。
   她们只带一个喝水的空瓶子,因为她们要喝山里流出的天然泉水,那种水是甜味中带着清凉,润滑里带着激情。拎着一个瓶子就一天一天的游荡在山间、溪流、林中、草原上。当天空上晨曦初现时,手中的相机就会自然而然地举起来,当阳光温暖时,就会躺在柔软的草地上,让一双双无形的大手,温情地抚过她们。
   在她们居住的五天里,她们像小孩子一样赖皮地跟着我们,走访了一户贫困的图瓦人家庭,当一贫如流的景象出现在她们面前时,她们被完全地惊骇了。图瓦人的贫困是有着历史原因的,这与他们与外界的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路不通,车不来,电不通,信不通,长期的与世隔绝造成了他们自闭的意识。好在开发禾木喀纳斯的工程已经开始了,各级政府对这里的贫困极为重视,我们就是第一批来这里进行贫困情况调研的工作人员。

共 12271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散文,生动的叙述,厚重的内容,作者以“山外的来人”为题,用自己在禾木乡的亲身经历,叙述了几个从外地到新疆北部阿尔泰山地区的人的故事,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活,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反映了不同人的不同人性和人生。文中叙述的几个人都很典型,从安徽来的刘五保的人生就是这样,创业发财破产又重新爬起来在创业。有着一半俄罗斯血统的郭沙(汉族名字叫刘胜刚)的经历也很壮烈,从县上的国有企业下岗了生活很艰难,因参加救火还瞎了一只眼,妻子离了婚。文中叙述的周丽,一名至今仍在禾木村生活的汉族妇女,善良的她收养了几个当地图瓦人的孩子。从四川的肖明亮,先是为人家打工做木匠,又自己创业,盖了房子,娶了当地图瓦媳妇、永远留在这里。文中还有两个来自西安的喜爱新疆旅游的女子,还有一位来自于香港大学女学生的金菁,作者做了重笔的描述。优美精彩的散文,叙述与抒情相交映,引人入神的美文。感谢发文分享,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510001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8-05-08 14:56:07
  生动的叙述,厚重的文字,叙述了几个来到北疆禾木乡的外地人的故事,故事感人,人物鲜活生动。感谢赐稿支持,倾情推荐!
秋觅
回复1 楼        文友:大路白杨        2018-05-09 13:10:12
  谢谢老师,你辛苦了!
2 楼        文友:何叶        2018-05-09 08:08:00
  欣赏张哥好文。给赞!
何叶
回复2 楼        文友:大路白杨        2018-05-09 13:10:36
  感谢小何社长的鼓励!
3 楼        文友:何叶        2018-05-10 21:46:00
  恭喜名副其实好文荣获精品,大路哥就是社团人的骄傲!棒哒哒!期待老师更多精彩
何叶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