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涯】走进徐志摩笔下的“康桥”〔散文〕
来到剑桥,首先要造访的是三一学院。因为在三一教堂的前厅,设立了名人堂,摆放着六尊令人生敬的石雕像,他们就是被誉为三一之子的牛顿、培根、巴罗、麦考菜,魏伟尔和丁尼生。之外还有儿童文学《小熊维尼》的作者弥尔顿生。三一学院也是当代科学家霍金就读研究的地方,他去世后的追掉会就是在三一学院斜对面的教堂举行的,时间是2018年3月31日。我们去的时候正是霍金追悼会召开没过几天,所以三一学院对面的教堂里依然围满了他的学生和从世界各地赶来的粉丝,他们在导师面前依秩序默哀,然后一批接一批地离开进三一学院参观,见证了霍金的伟大。教堂工作人员告诉我们:霍金的骨灰将于2018年感恩节纪念活动时安放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将与牛顿、达尔文等大家毗邻安息。
当我们走出教堂门外时,我看到了教堂斜左边墙下方,有一个大型雕塑时钟,当地人叫它为圣体钟,这也是剑桥市中心街口的标志性景点,类似摆放的公共艺术作品,2008年此钟由霍金揭幕。圣体钟的钟面是由24克拉镀金的不锈钢圆盘,直径约1.5米。它没有指针和数字,而是通过蓝色的LED灯显示出时间,分秒十分清晰。此钟很神奇,行走忽快忽慢,通过钟体上面的一只蚱蜢吞吃时间,似在提醒人们:时光在流逝,生命无常。这件挂钟的寓意同时要求剑桥莘莘学子更要珍惜学习时间,不要被虫子随时把身边的时间吃掉了,这口钟靠在墙壁上非常有教育意义……
举世闻名的剑桥大学既没有围墙,也没有校牌,是城校一体式的大学。让我感兴趣的是剑桥这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大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学术人文气息。我想:正是这种几百年传承下来的严谨、严肃、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剑桥大学才能培养、哺育出一大批立足世界的优秀人才。
如今,进著名的三一学院、国王学院游览参观,门票要付4到5英镑方能进入参观,这样的收费可能和游客对牛顿、霍金等科学家的崇拜和参观人数太多有关;另外是中国游客对寻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情结有关。为了走进这两所大学,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各取所需,纷纷买票入内参观。
而另一个项目就是乘船探寻当年徐志摩和林徽因走过的剑桥,成为中国游客要去考察的地方。我和几个文友一商量,一口气奔到了附近的船码头,买了票就高高兴兴地上了船码头。在码头上,看到几位中国留学生正在码头上左右指点,为中国来的游客作游前介绍。
三
细雨中的剑河,水泛着淡淡的微绿,河上面的船不止有一种,有普通的双浆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撑篙船是欧洲其他地方不常看到的,有点像中国江南乡村的罱河泥的小船相似。坐船是剑桥的一大乐趣,一条小船上可以坐五至六个人。为我们驾船的是一位英国小伙子,能讲简单的中文,他是国王大学的学生,抽空打打工,兼做导游。
随着一声“开船啰!”小伙子潇洒地撑着长篙,随着熟练的动作,小船裁开了剑河水。这时我们看到了两岸的草地、林木花树、古建筑等,它们沿河道和谐地倒影在缓缓流动的水中,似乎是在和流动的水在一起游动。
乘船游览美丽的剑河,可以看到几所重要的学院。王后学院,国王学院,三一学院,圣约翰学院等等。剑河上有皇后桥、国王桥、叹息桥,数学桥和克莱尔桥等二十多座桥。为了探寻徐志摩书写过的“康桥”,为了寻找徐志摩和林徽因牵手的桥,我们坐在船上,不放过每一个景点。
四月初的剑河春意浙浓,细雨下的剑河超越了徐志摩笔下的美。瞧!细雨绵绵,剑河水在流淌着,河岸上的柳,泛着团团簇簇的鹅黄,成为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清澈秀逸之美。在我们的船后面,自然还跟游着几只白天鹅和野鸭子,它们一点也不陌生,一边游一边拍着翅膀,似在欢迎我们似的。这些小家伙们还不时地拍起翅膀在水上翩翩起舞,有一对白天鹅们还不时地交颈,唱出“咣咣咣”歌,犹入人间仙境。
我原以为,剑河的美,应该是一种色彩厚重的西方油画之美。可是,当我坐船游览在这条南北走向的剑河中,知道了剑河的美其实有一点似浸润在中国传统的水墨国画中,难怪徐志摩对它这样的多情,他说甘心要做一条水草,藏匿于“康河”的柔波里……
徐志摩《再别康桥》,再别的究竟是他心中的哪一座桥?寻找徐志摩的“康桥”成了船上每一个人的重要议题和目标。河面上的桥,有的年代久远,有的比较名贵,有的简朴大方,每一座桥都在讲着美丽的传说和故事。撑船的小伙子听到我们的议论,笑着用手指指前面的桥说:“我知道了,你们要找的是我的校友,中国诗人徐志摩!”
船在剑河穿梭,坐在船上体验浓厚的历史风味和古色书香,脑海中又一次浮现起徐志摩的那一首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徐志摩诗中的“康桥”到底是哪一座桥?
船上立刻有人议论起来。一对福建来的情侣说:听我同学说过,靠近公路不远的数学桥是徐志摩诗中的“康桥”,因为数学桥边长满有长满了青苔的石屋,还有在春天里开放的蔷薇花,这些都是徐志摩在诗中描述的风景。读徐志摩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中这样说:“每当黄昏时分,便和徽音伫立桥边,听教堂钟声撞入心扉的感觉”而这里,只有站在数学桥上才能体会到。
"数学桥"的传说在剑桥堪称无人不晓。又名牛顿桥。相传这是大数学家牛顿在剑桥教书时亲自设计并建造的,整个桥体原本未用一根钉子和螺丝固定。后来,女王学院的学生为探究这座桥的奥秘,曾把它拆开研究剖析,但却无法复原,于是只好用钉子重新固定成现在的样子。林徽因喜欢建筑设计,这桥对徐志摩来说,肯定会把林徽因带到这样的桥上,一起畅想未来的理想和浪漫……
一对河南来的新婚夫妻接过话头说:有哲人通过对剑桥的考察,说是圣约翰学院的那座著名的叹息桥是徐志摩心中的“康桥”。因为在剑桥大学的图书馆里,发现了徐志摩写给印度诗圣泰戈尔的一封信的底稿。在这封信中,徐志摩在他写剑桥的生活时说过:他每天要从国王学院走到圣约翰,在叹息桥上叹息事态纷争,有时一个人去,有时则陪别人去……
叹息桥人称“失意桥”,是有故事的桥。据说在当时,圣约翰学院在抓学生的学习和考试方面很严,在圣约翰读书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及格而产生心理障碍,想不通了就会从桥上跳进剑河自尽而得名。有些失恋者亦喜欢来桥上叹息,模仿那些成绩差的学生一头栽进河里。当年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因失宠于勃伦特公爵夫人后,就曾从这座桥上跳进河里,幸亏一个船工路过将他救起。后来圣约翰学院专门请人将这座桥四周封起,从此就成了如今的廊桥样式。有种种推断论证,徐志摩心中的“康桥”,最有可能的就是这座叹息桥,似乎只有在这座桥上,徐志摩才抒发出情感中的失意,以及由此而生的那份对林徽音无奈的不舍情缘。
一位宁波来的女子在出游时通过朋友介绍曾经做过“功课”。她说:后来,剑桥东方大学的汉学家、独立撰稿人理查德先生曾花了5年时间研究徐志摩,写了一本名为《徐志摩英伦趣事》的书。书中写道:在剑桥的日子里,徐志摩整天幻想着和林徽音一起过美丽生活。他在国王学院的桥上对林徽因说,你我融化在了这“康河”里,所以这“康桥”才是属于徐志摩的……
就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自导自语中,我们的船很快过了数学桥和叹息桥。突然,年轻的小伙子用撑篱点住了岸土,大声地高喊:“ 徐志摩”三个字。呵呵,我们立刻听明白了,原来英国人也在拿这位诗人在做旅游文章呢!
抬头看,原来是国王学院到了。小伙子指着眼前的桥说:“这就是你们要找的‘康桥’,中国人都喜欢看这桥,我们这里称之为国王桥。”随着小伙子的话音落下,一座普通的弯弯的拱桥就横跨在我们的前面了。国王桥是拱型桥体,它跨过剑河,横在两座教学楼的中,桥面的跨度不算太。根据推理我们很快明白,当年徐志摩在著名的国王学院上学,这座桥理所当然是他在剑桥大学学习时走的时间最多的桥。那首脍炙人口的《再别康桥》是否就是在对这座桥的怀念呢?
想起我在京时和朋友谈到徐志摩在剑桥大学的学习生活时,朋友曾告诉过我:多年前,我国到剑桥访问的学者告诉国王学院校长:中国学生徐志摩当年写剑桥的诗在非常有名,建议立一块诗碑荣校。目睹大批自费来剑桥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包括从伦敦来到剑桥一日游的中国游客越来越多,使得国王学院下了决心,要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碑。2008年7月8日,在国王学院剑河之滨桥一侧的草地上,为中国诗人徐志摩立了一块白色大理石的诗碑。诗碑上录着徐诗《再别康桥》里的第一行和最后一行诗: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是的,作为徐志摩来说是幸运的,作为国王学院也是认真的,他们专门为中国诗人徐志摩在国王桥堍旁的草坪上立了一块石碑。据说国王学院以前规定是不可以随便置放石碑的,尽管国王学院以前出过很多的杰出校友,有大诗人,大学者,甚至国王和总统,但是他们都没能有这样的优等待遇。学院能在桥旁专门安放一块能代表中国诗人徐志摩成就的石碑,这就是中国诗人的成就和骄傲。
四
当我们的船靠在了岸边,我们看到了不远绿草如茵的地方立着一块徐志摩的诗碑。举起包里备着的小望远镜,可以清晰地看到绿草坪上那块白色的大理石碑,能清晰看到上面刻着《再别康桥》中的名句。那块石头不算起眼,但吸引了许多来到剑桥的中国游客,岸上的人没有坐船,是买票进入国王学院来到诗碑前的。诗碑前,就像是在搞一个纪念活动。微风送来一队人在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诗作,不时能听到有人在轻轻的相伴朗诵。
一首“再别康桥”,让我对剑桥有了更多的了解。我想中国诗人徐志摩或许做梦都不曾想到,他在剑桥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后,由他面对美丽的剑河景色写下的《再别康桥》,日后竟成了无数中国人来到剑桥,寻访他的心灵梦和足迹,同时引来人们对剑桥诗碑的敬仰,这是诗的魅力。
望着诗碑,我忽然又想起北京一位文友给我讲的事。说的是2017年7月29日,他参加了在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举办的第三届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主题为“康河•康桥”。来自世界各国的100多位诗人、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会聚于中国诗人徐志摩的康桥河畔,诵诗交流。以徐志摩的名字在剑桥命名这个诗歌艺术节,体现了英国剑桥大学与东方国家文化交流的友好感情。徐志摩的诗歌节被赋予了一层特殊的文学色彩。
在国王桥边,触景生情,我立即记下了瞬间的灵感。我是这样写的:四月的剑桥,杨柳刚刚绽芽,望去像团团鹅黄凝在一起,那条被徐志摩称之为“康河”上的桥,伸向两岸和校区。细雨中,到底哪一座是康桥?被细雨打湿的桥是否都流着喜悦的诗情?在一支模篙声中,随一叶小舟来到国王桥畔。抬头,桥附近有一块白色的诗碑,上面刻着徐志摩写给林徽因的《再别康桥》。此时我仿佛看到徐志摩正牵着林徽因的手,冲破旧习,走在国王学院的桥上,然后他们又转个圈子,走在数学桥上,因为在一年的学习时间里,他们怎么可能只是走在一座桥上?按徐志摩的性格来说这也是不相符的,诗人的目光在于新奇、新颕和独特……我敢说,徐志摩笔下的“康桥”包含有了二重意思,一是指剑桥大学所有的桥,二是就指剑桥大学。至于当时徐志摩和林徽因在哪座桥上走得多一些,手牵得长一些,那肯定是无须争议的,当属国王桥无疑。走过路过,桥是永远忘不了的,可惜的是他们两个人都不在了,徐志摩用智慧写就了一座“康桥”,留给读者无限的悬念。末尾又作小诗一首:
霏霏细雨剑桥行,国王桥畔留个影
昔日康桥今何在,凭借碑石藏诗韵
五
90多年前,剑桥的旁听生徐志摩写下的《再别康桥》,引起了许多中国人对剑桥的向往。多年来,有游人捧着徐志摩的诗乘船穿梭在剑河上,寻找哪座桥边“垂着河畔的金柳”,又看看哪片水域里“软泥上的青苔,在水底招摇”。这样做真是有点傻了。如果搞一个活动,创造一个童趣或者意境是可以的。在我看来,“康桥”只是剑桥的泛指。
徐志摩你知道吗?如今国力强盛,无数中国学子和中国游客都来到剑桥,找寻你曾经走过的足迹,吮吸着你的爱情诗的文学灵气。他们在诗碑前读你。佩服你的是,在你失去了一个天仙般的林徽因后,但没有遗失你的心爱诗歌,因为诗是你的灵魂,是你播下的新诗种子……
当我们的船从国王桥返回时,我看到又有几条船开始靠岸停在国王桥的一旁,还有游人是租着自驾的小船游走在学院之间的,望着河边的垂柳,我想,若能在石碑这里建立一个展览室,里面放映一部中国的“人间四月天”电影,室内四周再布置一些图片和徐志摩和林徽因求学的照片该有多好,可以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中国人和世界各国的游人一起回顾那个年代的难忘岁月。我又想:在时间的长河里,其实爱的时间是没有什么绝对的长与短的,只要能真正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即使瞬间也是一种永恒!
此时小雨已停,阳光在西边推出了一条彩虹,横跨在剑河的上空。我捧出相机,拍下了彩虹和天边的那一片带红的云朵,还有傲立在剑河上的国王桥。船返回时,船外水波荡漾,鹅鸭在水中相随……
带着对“康桥”难以忘怀的深情,轻轻的我也要走了,鹅黄的杨柳在风中起舞似在为我送行,我带走了拍摄的剑桥风景,还有天边那朵朵带红的云彩,用于妆点我对“康桥”的一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