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月】走进黄陵,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地方(散文)
在中国的西部,位于中国的中心地带,有一个小城,叫黄陵。这里人杰地灵,民风淳厚,物阜民丰。这里有巍巍的群山,有弯弯的河流,川间小平原点缀其间,有茂密的原始森林,林中有珍贵的金钱豹,和各种的山货。这里有世界上最好吃的苹果,有片片金色的稻田,有红红的樱桃,甜甜的翡翠梨,还有丰富的矿产。
这里文化底蕴深厚,绵延了幽幽五千年,有我们老祖先黄帝的陵寝,有宽宽的秦代秦直道穿临林区,有战国时期的魏长城,有先秦的戎人在葫芦河畔的牧马,也有宋代佛教寺院,石窟佛像个个栩栩如生,在召示着信仰和信徒的信念。黄陵的土地五千年生生不息,承载中华民族历史的过去,寄托着历史的未来。我们的先祖从这里走向了世界,走向了未来。
当你走进黄陵,很远就会看到一座郁郁葱葱的高山,蜿蜒的沮水围山环绕,雾气腾腾,似有仙气缠绕在山间,那就是中华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所在的桥山,中华民族的根就在山巅。
当你登临桥山,可以看到沮水三面环流,一条银色的飘带缠绕,朝下看,东边有河,西边亦有河,似水从山底穿过,故名桥山。该山山体浑厚,气势雄伟,山上柏树茂密,是中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柏群。
山边有庙,庙中有黄帝手植柏,距今已有五千余年,相传为黄帝亲手所植,柏树枝干苍劲挺拔,树叶青翠,其冠如盖,其势巍峨,为群柏之冠,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柏树,誉为“世界柏树之冠”。
黄帝时代是群雄并起的邦国时代向融合时代转变,当时华夏大地正发生着急剧的社会大变革,华夏族周边文化先后走向衰落,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最初的文明,呈现以华夏文明为依托,覆盖广大区域的核心文化,在极短时间内,吸收各地文明,迅速崛起,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的诞生,如果波澜壮阔的邦国时代是满天星斗的话,在黄帝时代已经转化为明月星稀,一轮东方明月冉冉升起,使他周边的星斗变得暗淡,华夏文明从这里经过从多元无序,到经过百川归海,走向了多元一体。它迅速融合个个邦国的文明,各种发明创造象井喷式的爆发,各种思想在这里诞生,开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的先河。
当时中华大地,北方形成了以黄帝和炎帝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东部以泰山为中心的形成了东夷集团,长江汉江流域形成了以蚩尤为代表苗蛮集团,黄帝和炎帝融合后,形成了最初的华夏民族,三战打败了蚩尤部落,融合了东夷。华夏部落联盟首领黄帝成为万邦的共主,成为了共同的“人文始祖”。
走进黄陵,这里的文化璀璨,特别是祭祀文化成为黄陵文化的最大的特色,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慎终追远的传统。在古代,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无力改造自然,常常乞求天地神灵,祈求于先人的庇佑,城邦之间互相攻伐,所以国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便成了国家的头等大事。
黄帝统一黄河流域,开启了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先河。黄帝的丰功伟绩,受到后世的敬仰和崇拜。黄帝去死后,葬于桥山之巅,子孙为了表达怀念之情,便在桥山立庙祭祀。后人推崇黄帝的伟大,就杜撰黄帝不死,乘龙升天的故事。几千年里来,历代祭祀活动从未中断。一直持续到今日。
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以来,有四次关于黄帝的祭奠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正史中第一次记载公祭黄帝是在秦灵公三年(前422年),秦灵公在吴阳上畤,带领群臣向北方遥祭黄帝。
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是汉武帝祭奠黄陵,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他打败了凶悍的匈奴,消除了来至北方的威胁,确立了华夏民族的屹立于东方的根基。
元封元年(前110年)的冬天,汉武帝领军十八万延秦直道,北征草原匈奴,返回时在博学士东方朔的建议下,专程来到桥山,祭祀黄帝,参祭人员达到十八万人。
因汉武帝想信长生不老,想到民间传说黄帝升天成仙的故事,也想自己成仙,就令十八万兵士一人一掬土,在陵前起土筑台,后人称此台为祈仙台,也叫汉武仙台。虽经千年风雨,高台依然高达林表,登临其上,四周景色尽收眼底,一览众山小,有飘飘欲仙之感。至今庙里还有当年汉武帝挂甲的柏树,留下挂甲的累累痕迹,在述说着历史的瞬间。
祭奠正式纳入了朝廷的礼制系统是在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鄜坊节度使臧希让向皇帝提出“坊州有轩辕黄帝陵阙,请置庙,四时享祭,列于祀典。”的请示,得到了代宗的批准,开始了以国家形式的祭奠。
对现代中国影响最大的一次祭奠,发生在一九三七年,为团结抗战,国共两党共同祭奠黄帝,毛泽东亲撰《祭黄帝陵文》,宣示“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成为昭告列祖列宗、团结抵御外侮、建立全国抗日统一战线的铮铮誓约,激起了民族誓死抗战的决心。
其实在历朝历代都对黄帝陵进行祭祀和保护整修,经过五千多年的不断地祭祀、认同、融合,黄帝陵已成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象征,成为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精神纽带。现在,每年花开四月,都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国家公祭,和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祭祀我们的祖先。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发挥上,黄陵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习总书记说:“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轩辕黄帝陵文化集殿十分深厚,对历史文化要注重发掘和利用,溯到源,找到根,寻到魂。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治国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资政。”准确概括出了黄陵陵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实质。
了解我们的祖先,了解我们文化的根源,了解我们文化的传承,知道我们的传统思想从哪里来,是每个华人必须了解的,那样我们才更自信,不忘初心。
黄帝思想是我们东方文明的根基,《黄帝四经》就是黄帝思想的传承,黄帝思想的具体体现。在汉代尊崇的黄老之学,就是推崇黄帝思想作为治国之道,主张《治道贵轻静而民自定》的治国理念,对汉初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促进了社会进步。《黄帝四经》在汉以后失传,黄老思想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谜。1973年,在马王堆汉墓出土了《黄帝四经》,成为轰动世界华人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使我们在两千多年后重新了解了黄帝的思想。《黄帝四经》与《易经》、《老子》、《论语》、《庄子》,是中华民族的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的智慧结晶。
《黄帝四经》由四部经典组成,包含:《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它的发现,为我们重新认识黄帝、黄帝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史料依据。黄帝思想,就是孔子《儒学》产生之前的中国的主流哲学思想,儒学及诸子百家的源头,也是我们中华文明的源头。
在黄陵你也可以到黄陵西部林区看看,可以带来你想不到的享受。在西部茫茫的原始深林中,人迹罕至,森林茂密,鸟语花香,涧水环绕,是天然的氧吧,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感悟大自然的美,在林中会有一条宽宽的大道蜿蜒曲折通向远方,你可以沿着宽宽的大路一直一直的走,没有尽头,这就是秦直道。
秦直道是为防御匈奴入侵,在秦始皇三十五年,命大将蒙恬率领30万人,花费两年半时间修筑的一条军事道路,为抗击匈奴发挥了极其主要的作用,大路全部用黄土夯实,从咸阳(起点为现咸阳淳化县)到九原郡(现包头附近),全长700公里。在黄陵的这段直道沿子午岭山脉北行,长约50公里,路宽30~40米,最宽处达60米,有6个烽火台。虽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路面仍保存完好,享有世界公路鼻祖的美誉。。
走在两千年前宽宽的大路上,仿佛看到了两千年前大道上那串流不息的大军,仿佛听到战马的嘶鸣和刀光剑影弑杀声,仿佛看到了卫青霍去病的英姿,心潮彭拜。脱离了喧嚣的城市,沉浸在偏远的荒野,你的心会静下来,远离繁杂的是非,那悦乐的鸟鸣声,艳丽的花香,有脱离尘世之感,真是个陶冶心灵的地方,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到不一样的享受和意境。
2015年,在黄陵葫芦河流域史家河,发现了两千年前的戎人部落墓葬,有陶器、铜器、骨器、铁器等,它包容了中原文化、西戎文化、秦文化、北方草原文化等因素,是草原文化南下、西戎文化东进、中原文化北上的交接点,也为研究西戎文化分布、民族融合提供了新的素材。
戎人是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部落,在我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电视剧《芈月传》,是讲述宣太后的故事,很大篇幅提到的义渠国,就是戎人建立的国家。在先秦时期,戎人主要活动在甘肃和陕北一代,戎人虽少,由于长期以打猎为生,剽悍好斗,战斗力极强。西周末年,犬戎率兵杀幽王于郦山。逼迫周平王从镐京东迁洛阳,西周灭亡。西戎和秦人打打杀杀几百年,当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摄政后,她改变正面征讨义渠国的策略,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利用义渠王到咸阳谈判的机会,就被宣太后久留于秦,并长期与其淫乱,到公元前272年,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灭了义渠国,从此戎人容于中华民族的主流。
同时,还可以体验这里的山水风光,那里有一座大型水库,依托川间修建,绵延几十公里,是陕北高原的一颗明珠,水面烟波浩渺,波光粼粼,宛如一条蓝色漂带,如画,如梦,如歌。你可以坐上游船,穿行在蓝蓝的水波上,倘佯其间,足以使你惊愕亢奋、醉然。
黄陵是个富饶而美丽的地方,这里的山,这里的水,这里的森林令人向往。这里的大樱桃,个大味美、娇艳欲滴、晶莹剔透、香甜可口。这里的油糕色泽金黄,外酥内嫩,甜香爽口。这里的苹果色泽艳丽,肉脆汁多,香味浓郁。这里林间野生猴头菇,羊肚菌,灵芝,木耳,还有各种小吃,都会带给你美的享受,黄陵的历史是一首悠悠抒情的长诗、是一曲最唤起你灵魂激荡的历史长歌、这里的山水更是一幅幅迷人的画廊。
当你有时间到这里来,可以领略这里的悠久的文化,体会这里的风土人情,充分享受这里的快乐,这里是给你带来心灵的安慰和美的享受的地方,因为这里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