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晓荷.遇见】和阿克苏一起成长(散文)
1973年春天,我们全家从东北老家投奔在阿克苏军分区任后勤管理科科长的四大伯,一路颠簸,十多天才到阿克苏。那时的汽车速度很慢,比牛车快不了多少,一天跑一二百多公里就得住下,第二天早早地起来继续跑。感觉阿克苏就像在天边一样遥远。那时的314国道两侧全是一望无际的戈壁荒滩,每个隔一百多公里就有一个住宿的站点,有邮局、车站、油库、商店、旅社、饭店等一应俱全,供过路往的车辆和行人使用。现在车速比上个世纪快多了,这些站点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到达阿克苏时,四大伯和伯母已经在客运站迎接我们一家人。
在四大伯家住了一宿,第二天四大伯派了一辆大马车,把我们一家人拉到了军分区菜地住下。户口落在阿克苏县(市)依干其公社(乡)七大队三小队。我家的房子还没盖好,只能借住在军分区菜地的房子。军分区菜地距离阿克苏县城有七八千米。本来我家可以安排在阿克苏县城工作,那时候,阿克苏的汉族人很少,仅有的汉族人互相之间都认识,只要四大伯招呼一声,是可以安排一个单位的。但是,四大伯是个正统的老红军出身,十四岁就从抚顺煤矿参加红军,全国解放后退役到了地方,在沈阳新华印刷厂任保卫科长,抗美援朝时,四大伯二次穿上军装,走出国门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战斗。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四大伯就分配到兰州军区,之后又被调入新疆军区,再后来调入阿克苏军分区。四大伯很在乎自己的名声,不想走后门安排自己弟弟一家十口人的工作,就把我们家安排在了农村。
光绪九年(1883)新疆南部推行郡县制,第一任阿克苏道尹罗长祜选择现在市区地址建筑新城,城周950丈,城墙高2.25丈,有雉堞752个。东朝阳门,西挹爽门,南迎熏门,北承恩门。维吾尔群众习惯称东西南北四门为库车代热瓦扎(意为库车门)、古里巴格代热瓦扎(古里巴格门)、喀什噶尔代热瓦扎(喀什噶尔门)和阿苏克代热瓦扎(阿苏克门)。城区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大体东至健康路,西至原市防疫站,现今的地区公路总段,南至今飞达印刷厂,北至原市文化馆,现今的世纪商厦与新华书店之间。为阿克苏分巡兵备道、温宿直隶州治所和阿克苏镇驻地。军政人员的增多,促进商业的发展由军政重地而演变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绿洲的物资集散枢纽。中华民国时期,阿克苏行政公署(专员公署)、阿克苏县政府均驻于此。
1949年,阿克苏城里内建筑只有3处砖房,其余均为土块房和笆子房,城区商家寥寥无几,军营和机关占据城区三分之二面积。较为繁盛街道在南城(今塔里木文工团),长约200米。小南街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俗称阿克苏的香港街,是阿克苏最繁华的街道,聚集着很多小商小贩,依着街边摆上货摊或者在林带里两棵树上绑上绳子,把要买卖的货物挂在绳子上,就可以做生意了。卖衣服的,卖裤子的,卖鞋的,卖眼镜的等都聚集在这条街上,这些人大都来自江浙温州籍人。很多当时的小商小贩,如今都已是腰缠万贯,有着上亿资产的大老板了,仍然活跃在阿克苏的商界。
1965年,阿克苏镇正式成立,市区规模不断扩大。自1956年至1972年,1883年修建的城墙陆续拆毁。1989年,老城区以大十字为中心,向东1.4公里进入新城区;向西1.5公里至红桥以西,向南2.3公里至南郊,向北1.19公里至军分区西。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那时阿克苏的城市建设不能与现在的阿克苏不能同日而语,无论从城市面积还是从城市的面貌,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像是一座城市了。
那时的阿克苏城很小,几乎可以用弹丸之地来形容。那时阿克苏的马路上跑得最多的是马车、牛车、驴车,还有一队队铃声悠远的骆驼队。叮叮铛铛地走在阿克苏大街上的驼队,就像一幅古老的风景画,总是让人浮想连联篇。小时候,我不知道那些路经阿克苏的骆驼队运输的是什么,反正每峰骆驼背上都架着很大的麻袋包,最前面的骆驼的脖子下挂着一只很大的铃铛,走起路来总是发出很悠扬的铃声,那声音虽然很低沉,却能传出很远的距离,相隔很远都能听到驼铃的声响。每个驼队前面还有一头小毛驴,背上驮着赶驼队的人,引领者驼队消失在远方。那时,要运往南北疆的物资有很多,大到各类生产的物资,小到生活用品,都需要从内地运来。可是跑运输的卡车又很有限,驼队就承担起了慢慢漫漫长途运输物资的重任。所以那时的阿克苏大街上,时常会听到悠扬的驼铃,会看到慢悠悠的驼队经过。晚上拖着残阳投宿在阿克苏招待所里,卸下货物歇息一晚上,第二天又迎着朝阳踏上西行的征途。
大十字是阿克苏城最热闹最繁华的地方,以大十字为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把阿克苏城分成四个区域。东南方向为新城街道,东北方向为兰栏杆街道,西南方向为英巴扎街道,西北方向为红桥街道。这样的格局一直到现在仍然沿用着,只是现在的阿克苏城区比我童年时大得多了。望一眼现如今的阿克苏,一条条繁华热闹的街市,一个个琳琅满目的橱窗,一栋栋拔地而起的高楼,一条条车流滚滚的街道,街上穿梭着花枝招展的红男绿女。站在现今的大十字上,早已找不到我小时候的一点影子了。
随着1983年,阿克苏撤县建市的步伐,迎来了发展的机遇,城市建设才有了很大起色。但是,还是受计划经济思维的约束,发展并不是很快。从2000年开始,阿克苏才迎来了真正的大发展,十五年的时间里,阿克苏发生了翻天地覆的变化,不仅从城市建设上看到阿克苏的美丽与舒适的生活环境,大街上车水马龙,出租车私家车组成了阿克苏繁忙的街景,马路两侧的商家林立,到了晚上五彩缤纷的霓虹灯,把阿克苏装扮的分外妖娆。2006年,启动多浪河一期工程治理改造,历时4年。在整个景观带改造建设中,坚持体现休闲功能与彰显文化内涵并举,利用改造后弯曲多变的河道,以堤岸加宽整治为切入点,在沿岸“借景”、“对景”、“造景”,营造沿河堤岸交通和亲水景观效应,以绿色水岸为轴线,为多浪河平添了几多风姿神韵和神秘色彩。
2010年启动多浪河二期河道景观工程,历时3年。多浪河一期二期建成后,形成一个集浓厚时代气息、商务主题鲜明的、文化、休闲、游览于一体的生态文化中心。目前整个二期景观工程建设已接近尾声,绿化、亮化工程正加紧完善,并预计于2014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一个具有较强地方特色的城市标识性界面,一个空间丰富、功能宜人的休闲景观带,是景观和休闲完美统一的彰显,是自然与人文历史时空的对话窗口,是阿克苏人民心灵释放并达到升华的精神家园。
因为多浪河改造工程,城市中心西移,阿克苏西郊便像雨后春笋一般,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座座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代替了以往的土坯平房,在西湖万顷的戈壁荒原上,建起了西工业园区,东有东工业园区,南有南工业园区,轰轰烈烈的大工业时代来了,为阿克苏走向辉煌的明天,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北边与温宿县毗邻的十二千米路程,也被各种商务城和高楼小区所代替,温宿县成了名副其实的阿克苏后花园。
1996年,铁路修到了阿克苏;2008年,阿克苏机场改扩建工程,为阿克苏人出行更方便了。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阿克苏的变化是巨大的,也是令人瞩目的。从最初的几条土路,到现在几百条的柏油大马路;从没有一栋楼房到高楼林立、霓虹闪耀,我也从一个青春年少的孩子,变成了即将步入老年人行列的人了。我是和阿克苏一起成长的,我看着阿克苏一点一点地变得漂亮,阿克苏也注视着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今天。